- 年份
- 2024(16898)
- 2023(23934)
- 2022(20325)
- 2021(18851)
- 2020(15942)
- 2019(36332)
- 2018(35772)
- 2017(67664)
- 2016(37090)
- 2015(41461)
- 2014(40740)
- 2013(40323)
- 2012(37249)
- 2011(33729)
- 2010(33879)
- 2009(31483)
- 2008(31332)
- 2007(27911)
- 2006(24885)
- 2005(22538)
- 学科
- 济(153874)
- 经济(153681)
- 业(116928)
- 管理(115461)
- 企(101248)
- 企业(101248)
- 方法(65469)
- 数学(54280)
- 数学方法(53617)
- 中国(44072)
- 财(43922)
- 农(43673)
- 业经(40235)
- 制(33279)
- 地方(31648)
- 学(31014)
- 农业(29606)
- 贸(28749)
- 贸易(28724)
- 务(28637)
- 财务(28551)
- 财务管理(28498)
- 易(27890)
- 企业财务(27049)
- 技术(26202)
- 理论(26028)
- 银(25943)
- 银行(25865)
- 和(25107)
- 行(24796)
- 机构
- 大学(525487)
- 学院(524717)
- 济(214387)
- 经济(209974)
- 管理(202673)
- 研究(181218)
- 理学(173605)
- 理学院(171646)
- 管理学(168621)
- 管理学院(167657)
- 中国(140352)
- 京(113619)
- 科学(111031)
- 财(101874)
- 农(92183)
- 所(91912)
- 研究所(83109)
- 中心(82072)
- 财经(79921)
- 江(79827)
- 业大(79531)
- 经(72732)
- 农业(72214)
- 北京(72214)
- 范(67533)
- 师范(66757)
- 院(65658)
- 经济学(64775)
- 州(63593)
- 财经大学(59130)
- 基金
- 项目(348946)
- 科学(274166)
- 基金(253203)
- 研究(252374)
- 家(222451)
- 国家(220535)
- 科学基金(188658)
- 社会(160152)
- 社会科(151805)
- 社会科学(151766)
- 省(135841)
- 基金项目(132779)
- 自然(122796)
- 自然科(119977)
- 自然科学(119941)
- 自然科学基金(117817)
- 教育(115901)
- 划(114595)
- 资助(104740)
- 编号(101471)
- 成果(82906)
- 重点(78626)
- 部(76600)
- 发(75957)
- 创(74177)
- 课题(70701)
- 创新(68961)
- 科研(66638)
- 国家社会(66444)
- 教育部(65517)
- 期刊
- 济(241679)
- 经济(241679)
- 研究(157647)
- 中国(109665)
- 学报(86405)
- 农(84488)
- 财(80986)
- 管理(80317)
- 科学(78593)
- 大学(65810)
- 学学(62045)
- 教育(58349)
- 农业(57402)
- 融(51471)
- 金融(51471)
- 技术(46485)
- 财经(40204)
- 业经(39825)
- 经济研究(38550)
- 经(34645)
- 业(32467)
- 问题(31280)
- 技术经济(26304)
- 版(25654)
- 贸(25586)
- 科技(25384)
- 图书(25276)
- 统计(23996)
- 现代(23702)
- 理论(23581)
共检索到800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蒋为 陈轩瑾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趋向于将企业内的非核心工序外包给国内或者国外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外包对其研发创新行为是否有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命题。本文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就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外包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外包工序的企业相比未外包工序的企业更加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并具有更大的研发投资额;其次,外包不仅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倾向与研发投资,同样促使了企业增强产品创新与生产流程工艺的改进;最后,具有更强契约安全感、更低融资约束的企业,外包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将更加明显。总体上看,外包活跃了中国制...
关键词:
外包 研发创新 制造业企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蒋为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中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就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首先,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扩展与集约边际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面临更强环境规制的企业更加倾向于进行研发创新并具有更大的研发投资额;其次,位于更强的产权保护的城市、更高污染强度行业的企业,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将更加明显;最后,环境规制不仅促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增加了研发倾向与研发投资,同样促使企业增强了产品创新与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研发创新 制造业企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郭丽娟 郑雨欣
东道国国内市场优势是影响外资创新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国内市场导向视角,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外资进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行业外资进入显著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创新,外资国内市场导向对该促进效应存在强烈的正向调节作用,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发现,外资国内市场导向通过生产本地化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强化外资进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外资技术差距较小的本土企业,外资进入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大;对于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本土企业,外资国内市场导向均能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与外资技术差距较小的本土企业,外资国内市场导向的调节效应更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本文对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高水平引进外资、吸聚全球资源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邢斐 孙兴
为更加深入地揭示聚集行为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创新经济学和聚集理论,本文将聚集形式与聚集规模两个维度结合,研究二者同企业创新的动态关系。聚集形式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根据聚集规模的不同而呈现特定的变化趋势:专业化聚集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会随聚集规模的不断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趋势,而多样化聚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则先下降后增加,近似表现为"U"型关系。本文从聚集规模的动态角度,为专业化与多样化两种聚集形式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关键词:
企业创新 聚集形式 聚集规模 动态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邢斐 孙兴
为更加深入地揭示聚集行为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创新经济学和聚集理论,本文将聚集形式与聚集规模两个维度结合,研究二者同企业创新的动态关系。聚集形式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根据聚集规模的不同而呈现特定的变化趋势:专业化聚集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会随聚集规模的不断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趋势,而多样化聚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则先下降后增加,近似表现为"U"型关系。本文从聚集规模的动态角度,为专业化与多样化两种聚集形式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关键词:
企业创新 聚集形式 聚集规模 动态关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晓云
本文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了进口中间产品多样性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进口中间产品多样性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不同方式构造多样性指标、加入时变控制变量和缓解内生性问题均不影响结论的稳健性。"学习效应"和"互补效应"两种渠道的相互交织同时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进口中间产品的可替代性越低,作用效果越明显。而企业自身研发强度的提高对以上促进机制起到了强化作用。
关键词:
中间产品 多样性 产品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炜 林善浪
高速公路的建设究竟是会导致地区生产要素的外流,还是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在本地,学界存在不同的证据与观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利用人工搜集的1998—2007年地级市层面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及中国工业企业库微观企业数据,采用面板DK标准误回归模型分别从地区与行业层面实证研究了高速公路发展对于地级市制造业集聚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级市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的增加,总体产业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分布现象,且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分行业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矿产品加工业,重化工业及技术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产业集聚 倒U型 空间配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炜 林善浪
高速公路的建设究竟是会导致地区生产要素的外流,还是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在本地,学界存在不同的证据与观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利用人工搜集的1998—2007年地级市层面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及中国工业企业库微观企业数据,采用面板DK标准误回归模型分别从地区与行业层面实证研究了高速公路发展对于地级市制造业集聚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级市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的增加,总体产业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分布现象,且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分行业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矿产品加工业,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行业的集聚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产业集聚 倒U型 空间配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毛其淋 赵柯雨
本文以中国"五年规(计)划"政策文件对重点产业的设定为切入点,利用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重点产业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重点产业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规模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融资约束缓解"和"生产率提升"是重点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出口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重点产业政策对低外部融资依赖度行业企业出口概率的促进效应更大,而对高外部融资依赖度行业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最后,本文还探究了市场自由化对重点产业政策经济效果的影响,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应稳步推进产业政策转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共同促进中国出口贸易长期稳健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申 海鹏
采用2005—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评估资源错配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研发决策,一地的资源错配程度平均每增长10%,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倾向会下降0.37%;资源错配还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这一结论随着行业、地区和企业生产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受资源错配影响不显著;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受资源错配影响不显著;资源错配显著抑制高效率和低效率企业的创新行为,但对低效率企业的抑制作用更大。减少政府干预、改善资源错配,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制度性保障。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亚平 吴祝红
本文利用倾向性匹配方法为2003-2008年1273家进行OFDI的制造业企业找到可供比较的样本数据,采用倍差法实证检验OFDI给母公司带来的规模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出口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在OFDI快速发展时期尚未出现总量"去制造业",总体上表现出通过商贸服务型OFDI加强出口,带动国内生产、投资和就业的主要投资模式。基于投资动机的进一步考察发现,存在结构性"去制造业",当地生产型OFDI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投向中低收入国家的OFDI对出口、投资具有替代作用;投向高收入国家的技术研发型OFDI对母公司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关键词:
OFDI 经济效应 去制造业 母公司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繁华 纪洁
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2014~2018年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和考察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行业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能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水平,而行业的数字化则强化了服务贸易开放的正向效应。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行业数字化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降低企业中间品成本、压缩管理费用、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从企业特征的异质性来讲,服务贸易开放和行业数字发展水平对经营时间长、规模大、资本密集度低的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助推作用更为明显;从区域特征异质性来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行业数字化对处于城市化、经济发展和外商投资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服务化进程的正向效应更为强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方静
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数据、服务业FDI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深入考察了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存在显著正向提升作用,且服务业走出去对企业加成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在细分行业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信息通信服务走出去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影响较大,而批发零售服务、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引进来的影响较大。机制检验结果则表明,服务业开放通过促进企业新产品创新和提升企业生产率两种渠道影响企业加成率。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企业加成率 创新效应 生产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以文 郑江淮 黄永春
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发现,国际代工制造业企业通过逐渐增加的经验、知识融合与知识编码,能够提高其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能力。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长三角地区国际代工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对国际代工制造业升级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代工制造业升级与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之间存在关联,国际代工制造业升级到越高的阶段,获取突破性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对于升级到较高阶段的国际代工制造业企业,政府部门应为其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性作用,推动其进行突破性创新,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
国际代工 制造业 技术创新 长三角地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郭春娜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