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5)
2023(16370)
2022(14019)
2021(13426)
2020(11040)
2019(25875)
2018(25440)
2017(49206)
2016(26509)
2015(29924)
2014(29672)
2013(29856)
2012(27606)
2011(24795)
2010(24994)
2009(23064)
2008(22659)
2007(20149)
2006(17910)
2005(16159)
作者
(75660)
(63208)
(62243)
(59815)
(39954)
(30227)
(28301)
(24746)
(23897)
(22538)
(21483)
(21316)
(20024)
(19813)
(19434)
(19253)
(18587)
(18264)
(17974)
(17798)
(15756)
(15562)
(15186)
(14573)
(14134)
(14016)
(13828)
(13827)
(12695)
(12490)
学科
(113838)
经济(113712)
(74315)
管理(68369)
(52543)
企业(52543)
(51926)
方法(47779)
数学(41131)
数学方法(40659)
农业(34412)
中国(33888)
业经(28513)
(26288)
(24220)
贸易(24209)
(23678)
地方(22886)
(22664)
(22512)
(17182)
银行(17142)
理论(16922)
(16460)
(16308)
(16208)
(16051)
(16030)
金融(16028)
技术(15724)
机构
大学(378775)
学院(376773)
(160723)
经济(157504)
管理(147733)
研究(132786)
理学(127452)
理学院(126049)
管理学(123990)
管理学院(123306)
中国(102554)
(81770)
科学(79511)
(73483)
(70622)
(66863)
研究所(60499)
中心(59973)
业大(58401)
财经(56241)
农业(56190)
(55452)
北京(52323)
(51420)
(51020)
师范(50629)
经济学(48827)
(47334)
(44223)
经济学院(44004)
基金
项目(253472)
科学(200260)
研究(189147)
基金(185546)
(161134)
国家(159733)
科学基金(136695)
社会(121635)
社会科(114990)
社会科学(114960)
基金项目(97866)
(96212)
自然(86017)
教育(85057)
自然科(84027)
自然科学(84007)
自然科学基金(82515)
(80974)
编号(77174)
资助(76351)
成果(63802)
(57423)
重点(56427)
(55029)
课题(52580)
(51753)
国家社会(50707)
教育部(49318)
创新(48280)
人文(48014)
期刊
(181633)
经济(181633)
研究(117013)
中国(77801)
(74432)
学报(59793)
科学(56237)
管理(51880)
(51409)
农业(50722)
大学(46672)
学学(43683)
教育(41792)
(36476)
金融(36476)
业经(32242)
技术(30891)
经济研究(27861)
财经(27685)
问题(25337)
(24663)
(23771)
(20183)
图书(19999)
世界(19841)
(19272)
技术经济(18615)
理论(17710)
科技(17411)
国际(16998)
共检索到572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璠  韩晓耘  
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日见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也对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流动趋势在今后若干年里将持续下去;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数量、探讨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分析其流动的区域、就业以及收入和消费等特征,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流动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的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研究拟侧重于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璠  
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1993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流动范围、外出打工的滞留时间及外出打工人员的区域间流向等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 根据调查,调查范围内外出打工人数为3603人,占被调查的总人口6.03%;1993年全乡村总人口数为85166万人,若以此比例进行简单外推,则1993年全国农村估计有5139.66万人外出打工。即大约每8.6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孟令国  刘薇薇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对于深入分析人口红利以及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劳动工日法,对中国历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间,中国剩余劳动力数量锐减,其年龄结构迅速老龄化,并且"刘易斯拐点"开始浮现,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对此,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获取二次人口红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方卫  康姣姣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不仅对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文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再外出的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13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反复流动的现象,外出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收入,回流的原因主要为照顾老人及子女等非经济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在政治、社会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回到流出地的劳动力心理成本不降反增而再外出,再外出的原因还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相对低稳定性有关。厘清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再外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保持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的相关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岳希明  罗楚亮  
根据最新住户调查数据,本研究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行为对于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作为度量贫困的福利指标,直接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对于贫困发生率和加权贫困距的解释作用。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行为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贫困程度,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贫困标准、福利度量指标都具有稳健性;外出时间长短对于外出户的贫困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农村贫困的其他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盛来运  
本文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利用人口迁移理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Probit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的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网络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盛来运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潘盛洲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大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世辈居住的家乡,涌向沿海开放省市和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就业和挣钱机会,形成了声势越来越大的“民工潮”。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如何,怎样看待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事实,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对外出农民的引导和管理,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慧敏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8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时期转移了近1亿劳动力,成就巨大。进入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走出原有单一的就地转移模式,向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重的模式转变。特别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汪段泳  刘振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斌  
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机及其决策行为———兼析外出与不外出打工劳动力收入逆差的形成胡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8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几年来,有关的研究大多限于对“民工潮”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  
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差异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1.引言年龄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其外出方式、就业领域、职业选择、流动稳定性、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集中流动,声势浩大,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民工潮”。这种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将是什么趋势?社会效应如何?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一些看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慧媛  章铮  郭雪霞  刘瑜  王海  周健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打工第一县"四川省金堂县为分析对象,剖析了金堂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