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9)
2023(8427)
2022(7109)
2021(6507)
2020(5391)
2019(12255)
2018(11488)
2017(21735)
2016(11751)
2015(13443)
2014(13022)
2013(12645)
2012(11683)
2011(10605)
2010(10890)
2009(10114)
2008(8924)
2007(8171)
2006(7363)
2005(6676)
作者
(32945)
(26915)
(26878)
(25672)
(17194)
(13203)
(12476)
(10711)
(10421)
(9766)
(9329)
(9213)
(8706)
(8705)
(8660)
(8590)
(8125)
(7995)
(7908)
(7778)
(6790)
(6755)
(6566)
(6358)
(6344)
(6116)
(6106)
(5980)
(5671)
(5563)
学科
(43170)
经济(43019)
(30304)
管理(29164)
(26696)
企业(26696)
(25604)
金融(25603)
中国(24399)
(22698)
银行(22672)
(22074)
方法(19398)
数学(15399)
数学方法(15204)
(14706)
(13565)
贸易(13556)
(13393)
(12707)
(12424)
业经(12129)
理论(11468)
(11150)
中国金融(11089)
地方(10931)
(8744)
(8590)
财务(8566)
财务管理(8547)
机构
学院(157609)
大学(156081)
(65662)
经济(64150)
研究(56480)
管理(54680)
中国(48219)
理学(46600)
理学院(46057)
管理学(45110)
管理学院(44838)
科学(33014)
(32906)
(32637)
(28930)
中心(27820)
(27541)
研究所(26123)
财经(25510)
(24963)
(23214)
业大(22362)
经济学(22033)
农业(21658)
(21424)
师范(21106)
北京(20902)
(20346)
经济学院(19999)
(19831)
基金
项目(105134)
科学(83499)
研究(78745)
基金(75783)
(66397)
国家(65761)
科学基金(55734)
社会(51231)
社会科(47553)
社会科学(47537)
(42290)
基金项目(39077)
教育(39077)
(36228)
自然(34819)
自然科(34076)
自然科学(34065)
自然科学基金(33487)
编号(31897)
资助(31691)
成果(25778)
重点(24906)
(24333)
课题(24269)
(23783)
(22847)
教育部(21313)
创新(21312)
国家社会(20845)
(20372)
期刊
(69434)
经济(69434)
研究(48901)
中国(39242)
(30988)
金融(30988)
学报(26120)
教育(25834)
(25335)
(25215)
科学(23013)
管理(21239)
大学(20299)
学学(19081)
技术(17826)
农业(16211)
财经(13462)
职业(12086)
经济研究(11862)
(11557)
业经(9772)
(9701)
问题(9137)
国际(8934)
技术教育(8808)
职业技术(8808)
职业技术教育(8808)
(8435)
(8362)
论坛(8362)
共检索到253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云彦  褚清华  
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轨迹可以发现,职业流动促进了其能力形成,这种能力对促进城市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进城务工人员比较务实的职业定位与发展期望,本文运用湖北、河南3县的调研数据,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家庭禀赋、流动特征对外出务工人员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影响显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社会支持等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不同代际进城务工人员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能力形成路径截然不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形成更多是依赖正规教育或技能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积累,而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形成更多是传统手工业技能在城市的再运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光明  马雪鸿  
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城镇生活适应性都是影响新疆维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城镇维族务工人员的调查,获得了605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维族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职业认同感比较强。但饮食习惯、汉语交流的困难严重阻碍他们长期务工。清真生活困难,降低了城镇适应性;汉语交流困难,导致务工技能提升困难。因而拓宽亲情网络渠道,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汉语交流水平,主动融入城镇生活,是稳步推进维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内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吕慈仙  
文章选取了杭州、福州等9个属于异地高考政策"率先突破型"的城市,对1350名初二随迁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从身份融合、心理融合和文化融合三个维度考察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现状,并且探索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的网络资源、社会闭合与社会融合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的家庭网络资源、父母教育参与程度、代际闭合程度对其社会融合有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认知程度、公平感知以及影响程度对其社会融合亦有正向影响;异地高考政策在随迁子女家庭网络资源、父母教育参与程度、代际闭合程度与社会融合之间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鲍国光  俞彩霞  
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每个城市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当地学校,幸福成长,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和合教育"是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生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四个"和合教育"模块的设计与组织,总结"和合教育"的实践逻辑,即"尊重—平等—融合"内在机理的形成,并提炼出"和合教育"的实践原则,以实现两类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同类学校的幸福学校创建提供教育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兆信  李远煦  万荣根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融合问题逐渐呈现内卷化特点。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的"内生力",创造"去内卷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融合教育的关键。应严格落实政策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支持网络。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潘江  
本文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在政策和日常管理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村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罗云  
本文通过对美国外来宾夕法尼亚州斯泰特科利奇学区以及收音机公园小学的田野调查,探讨了美国学校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儿童的教育在宏观制度与微观实践中的特点及对社会融合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回应本土问题,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了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实践中在"社会融合"定义及相关实践逻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新路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存在着诸如"物化观"、"同化观"、"福利观"等主要问题,未能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解释学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就是城乡两类群体的对话,从而实现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具有关系性、平等性、批判反思性、互惠性与情感性等特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融合的实现需要学校文化的创设、学校规范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变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目前由于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的本体研究,导致诸多学校教育融合的方法相互矛盾,甚至阻碍了真正的融合;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是一种对话,其目的在于共同发展,前提在于批判反思,过程需要情感投入;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可有效促进融合参与者认知的共同发展、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以及教化的提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真正的学校教育融合需要超越"物理性"的融合,走向心理与文化的融合,需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具有复杂的层级体系,既包括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其归属的认识,又包括对他人的交际方式、生活与学习方式、价值观以及语言等的认识。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需要构建平等的交际环境、发挥"关键他人"的作用和实现城乡文化的对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艾云航  
生产要素流动为贫困地区增加经济生长点———赣州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的调查艾云航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地区充分发挥毗邻广东、福建地理优势,有近百万农民到粤、闽沿海地区打工。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经过打工的磨炼,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掌握了信息、广交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玉龙  
本文利用2017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分析流动人口父代外出务工经历对子代社会融合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低,父代具有外出务工经历提高了子代社会融合水平,并且这种代际影响具有性别差异,母亲具有外出务工经历对子代社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建议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并落实人口流动与家庭化迁移配套政策,帮助女性劳动力摆脱家务劳动的束缚,鼓励其流动并实现就业,提升流动人口及其子代的社会融合水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韩雪  张广胜  
学界较少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选择。运用前景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择业行为。理论分析表明,行业风险程度和社会网络质量决定了个体的就业选择。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就业风险和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部门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业风险是就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亲朋乡邻等传统关系网络对务工人口就业选择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但由于网络质量水平不高,务工人员所凭借的传统网络对于其职业上行流动帮助不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朱永明  徐亚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波  高艳云  
文章以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程度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山西临县1200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构建的广义比例优势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地理距离对家庭凝聚力存在冲击作用,地理距离减弱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频繁程度和给家里寄钱频繁程度;(2)留守妇女和儿童,有助于增强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程度,而留守老人则恰恰相反。外出务工现象将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核心家庭化,夫妻关系将成为维护家庭团结的主要因素;留守老人获得外出务工子女的生活照料将逐渐减少,依靠子女赡养将逐渐转变为依靠自身、配偶和社会养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