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1)
2023(7950)
2022(6693)
2021(6157)
2020(5090)
2019(11514)
2018(11270)
2017(20323)
2016(11619)
2015(13550)
2014(13607)
2013(13174)
2012(12625)
2011(11742)
2010(12121)
2009(11068)
2008(10795)
2007(9695)
2006(8809)
2005(8296)
作者
(34591)
(28739)
(28700)
(27166)
(18343)
(13787)
(13245)
(11345)
(10915)
(10654)
(9638)
(9490)
(9392)
(9286)
(9099)
(8706)
(8600)
(8549)
(8288)
(8213)
(7472)
(7224)
(6855)
(6644)
(6546)
(6510)
(6441)
(6394)
(5985)
(5774)
学科
(49566)
经济(49504)
管理(28131)
(27983)
(21443)
企业(21443)
中国(19480)
地方(18035)
方法(14492)
(14169)
业经(12230)
数学(11890)
数学方法(11773)
地方经济(10382)
(10148)
农业(9983)
教育(9685)
(9677)
(9320)
金融(9320)
(9121)
(9116)
银行(9099)
(8863)
技术(8765)
(8522)
贸易(8509)
(8484)
理论(8260)
(8120)
机构
大学(166364)
学院(161798)
研究(64658)
(62948)
经济(61437)
管理(55532)
中国(47205)
理学(46268)
理学院(45549)
管理学(44536)
管理学院(44241)
科学(39934)
(37586)
(34094)
研究所(30608)
(30141)
(29281)
中心(27854)
(27609)
师范(27334)
(26874)
北京(24985)
业大(23894)
农业(23436)
(23295)
财经(21940)
师范大学(21924)
(21885)
教育(20951)
(20107)
基金
项目(100863)
科学(79397)
研究(76960)
基金(69201)
(59998)
国家(59357)
科学基金(49831)
社会(46677)
社会科(44093)
社会科学(44086)
(41911)
教育(37415)
基金项目(36024)
(35615)
编号(32081)
自然(30847)
自然科(30116)
自然科学(30110)
自然科学基金(29562)
成果(28546)
(27834)
资助(27759)
课题(24855)
重点(23392)
发展(22428)
(22004)
(21932)
(21762)
大学(20415)
创新(20194)
期刊
(80143)
经济(80143)
研究(58079)
中国(46163)
教育(35196)
(29457)
学报(27035)
科学(24471)
管理(22994)
(21571)
大学(21345)
农业(20445)
学学(18170)
(18110)
金融(18110)
业经(14351)
技术(14317)
经济研究(12561)
图书(11611)
(11065)
财经(10796)
问题(10013)
(9391)
(8986)
论坛(8986)
科技(8930)
世界(8721)
书馆(8641)
图书馆(8641)
(8267)
共检索到276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林曾  
年龄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是一个对科技与教育政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课题。围绕教授科研生涯的轨迹和近期的科研行为。本文试图应用人生过程理论来探索年龄与科研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使用来自2004年美国最新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授研究,以发表同行评审期刊文章的数量作为判定科研能力的依据,本研究发现,年龄对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正面影响,科研能力的巅峰不只是出现在一个年龄段而是多个年龄段。当引入性别、专业、大学声望、出生地作为控制变量时,年龄对科研能力的正面影响依然存在,而且还显得斑斓多彩。在寿命预期大幅增长、科研复杂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本研究的结果应当唤起人们对年龄与科研政策的重新审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修伦  
70年代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70年代以前的25年间,西方经济为战后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步入以低速增长为基调的杂以停滞乃至经济危机的阶段。在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少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新特征,研究这一时期的西方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对预测90年代乃至更长时期西方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90年代乃至更长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政府的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信  
“文革”后的第一任检察长 1977年10月,共和国刚刚摆脱梦魇,一切都须从头做起,一切都在梳理之中,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这时,中央下达了关于征求修改宪法意见的通知。“文化大革命”中法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林曾  高艳贺  
为探讨美国高等教育发达背后的动力,本文通过人口统计特征、专业领域、个人成就与机构声望四个维度对美国四年制大学中在美国出生与在外国出生的教授发表的同行评审期刊文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外国出生的教授发表的同行评审期刊文章数超过在美国出生的教授。可见,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引进的杰出人才。如果中国将作为大国崛起,美国引进杰出人才的经验值得借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岩  
据美国《高等教育评论》2008年9月5日报道:大多数大学教师的聘用都是由各系部自行决定,但很多学者表示这种方法为他们的跨系部教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生云龙  
本文介绍了终身教职的基本内容,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对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原则的确立与捍卫,对教师获得终身教职后评估的政策调整等。并且指出,虽然对于终身教职的改革势在必行,但AAUP倡导的“重教师发展而非教师责任”、“教师与学校管理者通力协作”等原则是值得借鉴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淑琼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曾因它在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方面的原则声明而挺立于美国高等教育界,并扬名海内外。进入21世纪以来,协会却因为终身教职、学术自由的发展以及自身的性质,遭遇了会员锐减、半学术半工会性质备受争议、领导不和等不少危及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为此,协会试图通过建立三重性质的组织,吸纳兼职教师,聘任新的领导、组织资金筹集运动等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这些努力将会给它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和未来,这需要时间来证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凤英  毛祖桓  
学术自由和参与院校管理是目前美国高等院校教师权利的主要内容。上述权利的获得离不开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的努力。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不仅制定了教师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以及参与院校管理的制度规范,而且还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这些制度的落实。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怀宇  沈红  
美国研究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全世界产生的影响是与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密不可分的。研究型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以竞争、压力、引力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作用力,对于教授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中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授群体①的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意忠  
民国大学教授的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丰富,会通中西,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二是教学形式多样,各有自己的教学绝活;三是教学态度严谨,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四是教学环境宽松,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师生平等交流;五是教学个性彰显,各具特色。审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借鉴民国大学教授的教学风格,热爱教学、宽容教学、反思教学可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易迁  
~~
关键词: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张海齐  山崎茂明  
近年来,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地评估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1988-1992年CD-ROM版的Medline数据库,对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进行了调查统计,着重分析了这些论文的特征和发表机构的特征,并对文献总量进行了横向比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谷贤林  
教授治校既是西方大学的传统,也是当代大学从事的学术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笔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参与大学管理的组织形式、行使权力的方式、特点,教授参与大学管理的合理性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我国一流大学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参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意忠  
共同的理想信念、自由的探究精神及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民国大学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师生以学问为旨趣,教授前导,学生从游,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关系融洽。教授对学生进行学业引领,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推荐工作。师生之间通过面对面交流、书信往来及联谊活动,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见之温馨,思之感动。反思当今,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担当育人使命、关心爱护学生、培育学生学术兴趣、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