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3)
2023(8992)
2022(8158)
2021(7748)
2020(6513)
2019(15169)
2018(15178)
2017(29640)
2016(16209)
2015(18284)
2014(18281)
2013(18180)
2012(16453)
2011(14731)
2010(14421)
2009(13031)
2008(12455)
2007(10540)
2006(9142)
2005(7705)
作者
(46946)
(38760)
(38614)
(36611)
(24527)
(18779)
(17440)
(15534)
(14653)
(13697)
(13310)
(12980)
(12168)
(12103)
(11938)
(11809)
(11801)
(11571)
(10959)
(10828)
(9702)
(9359)
(9354)
(8712)
(8708)
(8619)
(8606)
(8468)
(7805)
(7724)
学科
(60836)
经济(60764)
管理(45531)
(43500)
(36514)
企业(36514)
方法(30696)
数学(26601)
数学方法(26308)
(16912)
(16229)
中国(14624)
(14466)
业经(13474)
地方(12456)
农业(10996)
(10900)
理论(10723)
(10416)
贸易(10412)
技术(10094)
(10094)
环境(9879)
(9837)
财务(9779)
财务管理(9765)
(9572)
(9292)
企业财务(9260)
税收(8780)
机构
大学(226414)
学院(224526)
管理(93043)
(83871)
经济(81952)
理学(81804)
理学院(80907)
管理学(79495)
管理学院(79119)
研究(72560)
中国(51376)
(48053)
科学(47974)
(38787)
(37198)
(36507)
业大(36318)
研究所(33660)
中心(32314)
财经(31594)
(30536)
北京(30303)
农业(29438)
(29150)
师范(28882)
(28777)
(26286)
(25413)
经济学(23936)
财经大学(23708)
基金
项目(161772)
科学(126100)
研究(117090)
基金(116869)
(102315)
国家(101484)
科学基金(86787)
社会(71334)
社会科(67515)
社会科学(67495)
(63235)
基金项目(63197)
自然(58242)
自然科(56854)
自然科学(56842)
自然科学基金(55802)
(53715)
教育(52948)
编号(48325)
资助(48096)
成果(38718)
重点(35721)
(35064)
(33908)
(33767)
课题(32501)
创新(31425)
科研(31307)
项目编号(30231)
大学(30075)
期刊
(87619)
经济(87619)
研究(65056)
学报(38416)
中国(37338)
科学(34172)
(33658)
管理(32470)
大学(28036)
(27041)
学学(26430)
农业(24090)
教育(24044)
技术(18841)
业经(14540)
(14380)
金融(14380)
财经(14105)
经济研究(13491)
图书(13176)
(12020)
理论(12013)
科技(11919)
(11751)
问题(11385)
实践(11327)
(11327)
技术经济(10599)
情报(10310)
现代(10132)
共检索到311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彦宏  张桂银  郭景伦  李伯航  
以两种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为材料,就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植株对铜的吸收、积累及其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植株铜的含量在苗期较高,随生长发育的进程而逐渐降低;穗期吸收量最大,子粒灌浆期间对铜的吸收量也较多,两品种吸收铜的差异主要在花粒期,紧凑型品种在乳熟期吸收量较大,而平展型品种在子粒形成期吸收量较大。成熟期不同器官铜的积累量依次为叶片、子粒、茎秆(雌穗)、叶鞘(苞叶)、雄穗、穗柄、花丝。两品种间单株吸铜量差异不明显,单位面积吸收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密度造成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杨春收  王群  刘天学  李潮海  
【目的】探明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深度(5cm、15cm、5/15cm)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不同磷肥施用深度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15>T5/15>T5>CK,其中,施用磷肥可以使夏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5%—20.0%;磷肥集中深施比浅施和分层施籽粒产量增加5.9%—10.6%,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6.9%—14.7%、7.5%—17.1%、5.0%—13.4%,氮、磷、钾转移率分别降低10.4%—17.3%、8.4%—12.9%、12.9%—19.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丽  王广恩  李义红  史建硕  王丽英  李东晓  蒋龙刚  
为明确氮素供应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差异的影响。在上茬冬小麦施氮量240 kg/hm~2的大田条件下,夏玉米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90 kg/hm~2;N2:195 kg/hm~2;N3:300 kg/hm~2),以仓玉76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地上部茎秆、叶片、穗轴干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植株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测定与计算,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性状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0~195 kg/hm~2,茎、叶、穗轴干质量随氮量增加而上升;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0~20 cm, 2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同土层速效磷、钾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施氮量下,茎、叶、穗轴和籽粒的氮含量、植株氮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籽粒氮累积量占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的59.4%~63.5%;施氮量对茎、叶、穗轴和籽粒的磷钾含量影响较小,植株磷钾累积量受干质量的正调控;氮素投入超过195 kg/hm~2,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采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模拟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明,施氮量高于189 kg/hm~2,籽粒产量不再增加。因此,兼顾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效益,结合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最优氮素投入量控制在189~195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陶静静  王海标  朱宗瑛  谭金芳  王宜伦  
为探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的氮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种植模式对其产量、氮素积累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8.82%和6.34%,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7.68%和30.89%;施氮24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7.19%和5.88%,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1%和22.16%;施氮45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6.53%和5.31%,吐丝期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德杨  李艳红  夏德军  张吉旺  刘鹏  赵斌  董树亭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明强  宇振荣  刘云慧  
本文利用收集的黄淮海平原不同点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对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QUEFTS进行了修正和验正。QUEFTS是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半机理养分模型,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考虑到了氮、磷和钾3种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包括4个部分:(1)土壤潜在供肥量计算;(2)作物氮、磷和钾实际吸收量计算;(3)产量范围的确定;(4)最终产量预估。模型第一步建立了新的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养分表观利用率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式,取代了原模型中表观利用率的常数项;第三步中将夏玉米籽粒最大和最小养分含量(kg·kg-1)分别校正为:氮21~64;磷126~38...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孝良  胡立涛  王泓  张云晴  吴长昊  汪建飞  
[目的]针对皖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化肥过量施用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低的现状,探讨了皖北地区夏玉米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可行性及化肥减量比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100%化肥(NPK)、有机肥(OF)、化肥减量(0%、20%、40%)配施有机肥(OF100、OF80和OF60)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施肥可改善玉米各生育期营养状况,提高玉米N、P、K养分吸收量。与NPK处理比较,OF60、OF80和OF100处理100 kg籽粒产量所需要的N含量分别下降0.04、0.13和0.27 kg,所需K2O含量下降0.19、0.13和0.25 kg,所需P2O5含量基本持平。与NPK处理相比,OF80处理玉米孕穗期至收获期地上部植株N、P、K养分吸收量占玉米整个生育期地上部植株N、P、K吸收总量的比例提高3.2%、11.8%、9.1%,产量显著提高9.7%,肥料总氮利用率、化肥氮利用率、肥料总氮农学利用率、化肥氮农学利用率、肥料总氮偏生产力、化肥氮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6.4%、7.4%、4.6 kg·kg~(-1)、3.1 kg·kg~(-1)、6.7 kg·kg~(-1)、13.3 kg·kg~(-1)。[结论]皖北夏玉米种植以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处理,即基肥施用有机肥1 500 kg·hm~(-2),无机复混肥600 kg·hm~(-2),追肥尿素90 kg·hm~(-2)较为适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宜伦  刘天学  赵鹏  张许  谭金芳  李潮海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氮肥两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76%—9.62%和5.21%—9.80%,夏玉米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300 kg.hm-2产量和收益最佳,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55.40 kg.hm-2;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氮素吸收积累,可维持土壤硝态氮平衡,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6.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磊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贺振营  于秀艳  
针对高产夏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存在的"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的现实矛盾,于2013-2014年度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种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冗余器官去除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在"群体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体质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去除雄穗和下部叶片提高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最大籽粒灌浆速率,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千粒质量显著提高。去除雄穗可改善冠层光照条件,去除下部叶片可以延长植株活跃灌浆时间和降低田间耗水量,在缺水年份还可以减缓水分胁迫的负面作用。去除雄穗、去除下部叶片和去雄去叶等3个去冗余处理丰水年可使产量分别提高12.3%,2.6%,3.0%;缺水年去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正锋  王空军  董树亭  胡昌浩  刘鹏  张吉旺  
大田生长条件下,以普通玉米为对照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授粉后氮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籽粒氮的百分含量较高,而叶片和茎秆中氮的百分含量低于普通玉米,成熟期植株中的氮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平均高6.9%;形成100 kg 籽粒所需氮量高于普通玉米,平均高0.13 kg,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营养体中氮的输出率比普通玉米低,籽粒中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籽粒灌浆期间直接从土壤中的吸收,占籽粒氮的70.05%(普通玉米为40.65%)。说明高油玉米的需氮量大且籽粒灌浆期间吸收的比例相对较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景生  康绍忠  
采用两种规格的微型棵间蒸发皿 (Micro-Lysimeter)分别测定沟灌夏玉米田沟、垄土面蒸发 ,对沟灌条件下夏玉米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 ,分析了相对土面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及土面蒸发强度与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沟灌条件下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量占全生育总耗水量的 33.0 %~ 34.5 % ,棵间土面相对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和作物叶面积指数之间均呈现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 ,灌溉或降雨后 2~ 3d内土面蒸发强度较大 ,受大气蒸发力影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红燕  薛军  王永宏  王克如  赵如浪  明博  张镇涛  张文杰  李少昆  
【目的】在宁夏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不同脱水类型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降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日期进行预测,为区域品种选择、适宜收获期的确定及低水分粒收技术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以38个主栽玉米品种为材料,以生理成熟期平均含水率(30.1%)和播种至生理成熟≥0℃的平均积温(3 274℃·d)为指标,采用双向平均法将38个品种分为晚熟脱水慢(Ⅰ类)、早熟脱水慢(Ⅱ类)、早熟脱水快(Ⅲ类)和晚熟脱水快(Ⅳ类)4种类型,结合宁夏生产实际,在每类型品种中选择出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和积温需求居中的品种作为各类型的代表品种;采用Logistic Power非线性增长模型构建玉米品种脱水方程,结合近10年(2008—2017年)气象数据,分始播期、盛播期和终播期对各类型品种与区域热量资源进行定量匹配。【结果】适期早播可以争取162—230℃·d的积温。Ⅰ、Ⅱ、Ⅲ和Ⅳ类品种由播种至籽粒水分降至25%所需积温分别为3 615、3 291、3 138和3 427℃·d,在宁夏北部和中部区域所有类型品种均可满足含水率降至25%的要求,在南部山区,Ⅲ类品种在始播期和盛播期播种也能基本满足。4类品种籽粒水分降至16%所需积温依次为4 321、3 816、3 633和4 024℃·d,其中,早熟脱水快的Ⅲ类品种,在宁夏北部区域于始播期—终播期播种含水率均可降低至16%;在中部地区始播期和盛播期播种积温也可得到满足。【结论】在宁夏地区,通过合理配置区域热量资源和脱水类型不同的品种,采用早播种植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玉米机械粒收,其中,在宁夏北部与中部区域选择早熟、脱水快(Ⅲ类)的品种,可以较好地实现低水分收获,将区域热量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志青  于卫卫  谭秀山  叶宝兴  毕建杰  
采用盆栽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水分处理,研究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从根、茎秆、叶、叶鞘、雌穗等器官水平上考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分配等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分处理下各器官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分析发现,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茎秆和叶鞘三者是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来源,在灌浆期以前,叶片是最主要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在灌浆前后期,叶片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21%;茎秆也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来源之一,在抽雄初期,T3茎秆占总重的26%,在抽雄后期T4茎秆比重为30%。茎秆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的比重分别为24%和23%,而水分胁迫(T8)的叶鞘比重分别为21%和18%;在生殖生长阶段,植株对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美微   穆蔚林   郭涵潇   李川   张盼盼   何佳雯   牛军   乔江方  
为探明错株种植方式对黄淮海地区密植夏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调控作用,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5万(D1)、8.25万(D2)和9.00万株/hm2(D3)3个密度水平,错株(S)和对株(CK)种植2种方式,测定植株氮素(N)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花前转运效率、花前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积累量以及收获指数。结果表明:1)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但降低了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过高密植水平(D3)不利于籽粒中碳氮的积累和转运;其中,碳氮积累和转运量以D2最高。2)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促进N和NSC花前的转运和花后的积累,并可显著提高花前N和NSC转运效率(P<0.05)。3)在各处理组合中,D2S的N和NSC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D2S的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与对照(D1CK)相比并未显著下降。综上,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在8.25万株/hm2密植(D2)水平下采取错株(S)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整株的氮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促进其向籽粒的转运,获得较高的N、NSC收获指数和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祥齐  王一丁  曹国军  王淑华  张美玲  Mabagala Stephano Frank  耿玉辉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对春玉米产量及锌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为锌肥的合理利用及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量12 000 kg/hm~2(S1)2个水平,副区为不施锌(Z0)和施纯Zn 40 kg/hm~2(Z4)2个水平,形成CK(不施肥)、S0Z0(无秸秆+无锌肥)、S0Z4(无秸秆+锌肥)、S1Z0(秸秆+无锌肥)、S1Z4(秸秆+锌肥)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的方式,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锌素累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无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S0Z4处理春玉米产量比不施锌S0Z0处理提高14.06%;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处理S1Z4较不施锌处理S1Z0增产17.3%,秸秆配合施锌处理S1Z4的产量达到最高(11 809 kg/hm~2)。无秸秆还田情况下,施锌S0Z4处理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比不施锌S0Z0处理提高11.51%;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S1Z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不施锌处理S1Z0提高14.06%,秸秆配合施锌处理S1Z4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22 077 kg/hm~2);各处理中籽粒质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的52.41%~57.56%。无秸秆还田情况下,施锌处理S0Z4春玉米的锌素累积量比不施锌处理S0Z0提高18.32%;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处理S1Z4锌素累积量较不施锌处理S1Z0提高23.4%;秸秆配合施锌处理S1Z4的锌素累积量最高(519.43 g/hm~2),各处理中籽粒含锌量占总锌素累积量的68.5%~72.8%。无秸秆还田情况下,施锌处理S0Z4锌素转运量比不施锌处理S0Z0增加了11.82%;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处理S1Z4锌素转运量较不施锌处理S1Z0提高21.91%;秸秆配合施锌处理S1Z4的锌素转运量最高(232.17 g/hm~2)。【结论】施用锌肥显著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并促进了植株对锌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分配;秸秆还田配合施锌进一步提高了锌肥的增产效果,及植株对锌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