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
2023(105)
2022(78)
2021(77)
2020(58)
2019(164)
2018(130)
2017(239)
2016(173)
2015(172)
2014(157)
2013(168)
2012(134)
2011(143)
2010(147)
2009(120)
2008(107)
2007(100)
2006(84)
2005(77)
作者
(740)
(651)
(600)
(558)
(390)
(315)
(268)
(268)
(243)
(225)
(215)
(210)
(210)
(208)
(207)
(206)
(199)
(193)
(187)
(177)
(171)
(166)
(164)
(164)
(161)
(155)
(150)
(149)
(145)
(142)
学科
(366)
(329)
经济(329)
方法(171)
数学(146)
数学方法(146)
(137)
水产(134)
管理(132)
(127)
动物(115)
其他(112)
(109)
企业(109)
及其(98)
(92)
(88)
虫害(87)
(87)
资源(86)
生态(85)
防治(80)
(78)
病虫(78)
病虫害(78)
动物学(77)
生态学(76)
(75)
(70)
金融(70)
机构
大学(2117)
学院(2087)
研究(1377)
科学(1194)
(1129)
(961)
研究所(944)
农业(915)
中国(895)
实验(831)
(828)
实验室(795)
重点(754)
业大(682)
(622)
(590)
中心(567)
(545)
农业大学(526)
(504)
研究院(502)
科学研究(497)
(492)
经济(479)
(457)
科学院(440)
技术(409)
环境(403)
资源(396)
(380)
基金
项目(1878)
(1494)
国家(1489)
科学(1301)
基金(1276)
科学基金(1037)
自然(912)
自然科(889)
自然科学(888)
自然科学基金(876)
(838)
(837)
研究(810)
计划(758)
科技(729)
基金项目(682)
专项(607)
资助(606)
重点(558)
(511)
(509)
(453)
科研(452)
农业(408)
(389)
创新(383)
技术(378)
(344)
社会(318)
重大(295)
期刊
学报(1111)
科学(885)
(879)
大学(671)
学学(667)
农业(580)
(471)
经济(471)
研究(451)
中国(426)
(362)
林业(357)
业大(341)
农业大学(263)
自然(219)
中国农业(215)
水产(201)
(197)
科技(195)
渔业(191)
科技大(185)
科技大学(185)
资源(181)
自然科(174)
自然科学(174)
农林(163)
(163)
(150)
西南(142)
经济研究(139)
共检索到2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泽  王印庚  廖梅杰  荣小军  李彬  张正  李华  范瑞用  
2013年夏季山东地区某刺参育苗场处于保苗期的刺参苗种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表现为附着力下降、棘刺顶端溃烂、排脏、表皮溃疡和自溶等症状。自患病个体病灶组织分离优势细菌,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回接感染、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完成致病原的鉴定。此外,通过对发病前后养殖系统中优势菌丰度的变化,追踪确定了所分离病原菌的致病阈值。结果显示,从患病参苗体表病灶处分离的一株优势菌HP130917A-1,经回接感染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刺参苗种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6 CFU/ml。生理生化结合分子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泽  王印庚  廖梅杰  荣小军  李彬  张正  李华  范瑞用  
2013年夏季山东地区某刺参育苗场处于保苗期的刺参苗种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表现为附着力下降、棘刺顶端溃烂、排脏、表皮溃疡和自溶等症状。自患病个体病灶组织分离优势细菌,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回接感染、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完成致病原的鉴定。此外,通过对发病前后养殖系统中优势菌丰度的变化,追踪确定了所分离病原菌的致病阈值。结果显示,从患病参苗体表病灶处分离的一株优势菌HP130917A-1,经回接感染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刺参苗种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6 CFU/ml。生理生化结合分子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华伟  王印庚  陈霞  张凤萍  
从患病刺参体表病灶组织分离出菌株060330B,其优势度高达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健康刺参出现与自然患病刺参相同的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菌株060330B具有假单胞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恶臭假单胞菌相似。对该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与恶臭假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5%。菌株060330B可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并视为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不同来源患病刺参的研究表明,使用年限长、淤泥层厚呈黑色并伴有腥味的养殖池塘在该时期容易导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春云  王印庚  荣小军  
2003年春季,山东省青岛地区刺参养殖场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引起的死亡造成约30%的损失。养殖刺参的发病症状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从患病个体溃疡部位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KL1,KL1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养成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本文首次揭示了该地区“腐皮综合征”导致养成刺参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原因,对刺参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逄慧娟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王印庚  张正  孙金生  孟繁林  
对2014年3月山东省蓬莱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保苗场患"肠炎病"的刺参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利用氟苯尼考为治疗药品,以脏壁比、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判指标,探讨了3种不同用药方式(口服、药浴、口服+药浴)对刺参保苗期"肠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刺参"肠炎病"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附着能力弱,摄食和活动能力差,解剖后可见肠道内食物不连续,肠腔内有大量黄白色粘液或浓状物质,肠道壁变脆、韧性差且易断裂,显微镜下观察到肠道存在大量细菌;组织病理学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印庚  方波  张春云  荣小军  
2003~2005年冬、春季,山东省和辽宁省众多养殖区域的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常高达90%以上。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本研究对症状较为典型的3家海参保苗期的发病幼参进行了详细的病原学分析,从所有病参的病灶组织分离得到了1种占有绝对优势的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证明它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保苗期刺参“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印庚  冷敏  陈霞  荣小军  廖梅杰  
用改良二倍稀释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24种单方中草药和9种复方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征4种重要病原菌灿烂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哈维氏弧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不同中草药对特定病原菌抑菌效果差异较大,单方中草药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56mg/ml,中草药水煎剂H-5和H-9对假交替单胞菌的抑菌圈最大,达22mm。单方中草药中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和川芎4种中草药对4株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其水煎剂对4株病原菌平均抑菌浓度分别为6.25、7.81、5.86和3.52mg/ml;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是17.5、11.3、14.0和11.5mm。将筛选的4种单方中草药组成9种复方,复方MI...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友涛  王印庚  张国兵  陈霞  
刺参"腐皮综合征"(俗称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的最主要疾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经研究证实,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原。作者通过漂粉精、溴氯海因、PVP-I、过氧化氢、双链季铵盐络合碘和生石灰6种消毒剂对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的定性杀灭实验发现,上述6种药物对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都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印庚  谢建军  荣小军  廖梅杰  张正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的2种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抗原,分别制备兔抗血清。以载玻片为介质,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交叉反应、阻断试验和吸收试验结果均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对人工感染实验中的养殖水体及发病刺参溃烂组织检测,可以检出水体和患病刺参溃烂组织中的相应病原菌,病原菌被染成明亮的黄绿色,检测灵敏度2.4×104cell/mL。冰冻切片检测结果显示,在刺参肿胀嘴部与溃烂肌肉处有大量染成黄绿色的细菌颗粒。结果表明...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凤萍  王印庚  李胜忠  荣小军  廖梅杰  张正  
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刺参养殖最主要的疾病,导致刺参大批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纯化的V.splendidus 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177bp的DNA片断,并对此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技术对V.splendidus DNA的检测灵敏度为0.5pg,并且对灿烂弧菌的DNA呈现特异性,而与其他细菌V.fluvialis、V.anguillarum、V.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harveyi、V.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印庚  荣小军  张凤萍  王岚  廖梅杰  邹安革  
以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重要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探针,建立了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刺参体内灿烂弧菌的技术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刺参和健康刺参各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刺参的体壁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肠粘膜上皮、辐水管等组织的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而与健康刺参组织无交叉反应。在感染组织中,阳性信号(显色)强弱清晰,能准确反映出灿烂弧菌的侵染部位及感染程度,这为探明灿烂弧菌的感染途径、感染病程等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养殖刺参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印庚  张凤萍  李胜忠  陈霞  崔玉龙  
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养殖刺参发生的严重疾病。发病时,刺参大批死亡,经济损失惨重。以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DNA为模板,PCR扩增出16S-23S核糖体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插入pMD19-T,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测序。根据该间隔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177 bp的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该探针对灿烂弧菌呈现特异性,而对其它细菌V.fluvialis,V.anguillarum,V.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harveyi,V.parahaemolyticus,V.vulnificus均呈阴性。探针对灿烂弧菌DNA的检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高学  原居林  赵云奎  袁明  
为了确定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从山东省烟台和日照两个地区人工饲养的刺参中挑取具有明显症状的幼参,从体表病灶和体内组织中共分离得到15株细菌,利用人工感染试验、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省日照地区养殖场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R-2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da);烟台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Y-1为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media),Y-8为弧菌属的海弧菌生物变种I(Vibro.pelagius biovar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对蒽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庆大霉素敏感,对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等8种抗生素不敏感;Y-1和Y...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吴耀军  邓艳  黄乃秀  
2013年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利周乡油茶苗圃岑软23号油茶苗出现严重的叶枯病。对叶枯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岑软23号油茶苗叶枯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SAwADA)STeyAerT。这是广西对油茶叶枯病的首次报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佳伟  罗鸣  徐荣  王明星  马聪吉  苗玉焕  刘大会  
【目的】明确中国半夏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强弱,为半夏生产和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全国半夏主产区软腐病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全国半夏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检测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通过离体叶片和离体块茎回接对分离鉴定得到的3种软腐病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比较分析,采用抑菌圈法对3种软腐病优势致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中国半夏软腐病主要由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的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P. aroidearum)以及狄克氏菌属(Dickeya)的D. fangzhongdai引起,其中P. carotovorum和P. aroidearum分布较广,在全国4个半夏主产区中均可检测到,而D. fangzhongdai仅存在于湖北天门半夏产区。菌株致病力强弱为P. carotovorum>D. fangzhongdai>P. aroidearum,且P. carotovorum、D. fangzhongdai和P. aroidearum更容易从半夏叶片背面进行侵染。在不同条件下培养3种软腐病菌株,结果表明最适生长温度为28 ~ 30 ℃,最适pH为8.0。室内药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2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中化学杀菌剂噻霉酮、二氯异氰尿酸钠和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对3种半夏软腐病优势致病菌株有显著抑制效果,EC_(50)值均小于50 μg/mL。【结论】半夏软腐病主要致病菌有P. carotovorum、P. aroidearum和D. fangzhongdai,且P. carotovorum菌株致病力最强,噻霉酮、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乙蒜素对3种半夏软腐病有显著抑制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