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5)
- 2023(1415)
- 2022(1246)
- 2021(1220)
- 2020(1059)
- 2019(2541)
- 2018(2487)
- 2017(4963)
- 2016(2858)
- 2015(2899)
- 2014(2894)
- 2013(2972)
- 2012(2886)
- 2011(2608)
- 2010(2635)
- 2009(2348)
- 2008(2246)
- 2007(1969)
- 2006(1748)
- 2005(1622)
- 学科
- 济(12271)
- 经济(12269)
- 业(6337)
- 管理(5872)
- 方法(5420)
- 企(5164)
- 企业(5164)
- 学(5143)
- 数学(4950)
- 数学方法(4916)
- 结构(4825)
- 产业(3549)
- 财(3484)
- 中国(3107)
- 制(3048)
- 产业结构(2898)
- 农(2888)
- 地方(2863)
- 体(2606)
- 体制(2372)
- 务(2270)
- 财务(2270)
- 财务管理(2267)
- 企业财务(2219)
- 业经(2119)
- 融(1872)
- 金融(1872)
- 农业(1824)
- 地方经济(1793)
- 贸(1792)
- 机构
- 学院(40109)
- 大学(39968)
- 研究(18104)
- 济(16361)
- 经济(16099)
- 中国(13459)
- 科学(13374)
- 管理(12703)
- 理学(11094)
- 理学院(10863)
- 所(10730)
- 管理学(10594)
- 管理学院(10512)
- 研究所(10198)
- 农(9698)
- 京(9146)
- 农业(7805)
- 业大(7385)
- 中心(7188)
- 院(7046)
- 财(7040)
- 室(6392)
- 科学院(6070)
- 江(6014)
- 实验(6005)
- 北京(5834)
- 实验室(5773)
- 财经(5715)
- 省(5682)
- 研究院(5674)
共检索到57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家骅 丁峰元 李圣法 严利平 李建生 梁振林
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庆洋 凌建忠 李圣法
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
关键词:
东海北部近海 虾类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亚洲 程家骅 李圣法
根据1991年1月和2004~2006年1月东海北部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从物种和同功能种团两个层面分析了东海北部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特征的变化。同功能种团是生态系统中起着相似生态作用、并占据相近或相似生态位的若干物种集合体,本研究结合各鱼种的摄食习性和活动能力差异,将该水域内的鱼类划分为8个同功能种团,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活动能力强的游泳动物食性种团、软骨鱼类种团、活动能力弱的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结果显示,冬季东海北部鱼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同功能种团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经过十余年后,尽管该群落的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尊雷 杨林林 严利平 袁兴伟 程家骅
根据2014年7月台湾海峡中部、北部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区系特点、优势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等,探讨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84种,隶属于16目、48科、69属。从种类数上看,适温类型以暖水种为主,区系类型以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以及大陆架岩礁性鱼类为主;从生物量组成上看,区系类型则以大陆架浅水中低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合计渔获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46.92%,对总渔获质量的回归贡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海林 仲霞铭 汤建华 熊瑛 吴磊 施金金 吴福权 冒红
根据20062007年1周年江苏近海单拖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群落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调查鱼类100种,四季共有种30种。暖温性种类占64%,暖水性种类占21%,冷温性种类占15%,仅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四季均出现的冷温性种。夏季因沙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暴发导致个别站位渔获量为0,因此H'、J和D值均为0。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呈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丰富度指数(D)冬季>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阳 张翼 张辉 刘尊雷 李圣法 程家骅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幼鱼补充群体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会影响小黄鱼总体种群动态,而幼鱼分布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一定的空间格局。为了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8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30°30′N~35°00′N、120°00′E~127°00′E)小黄鱼幼鱼与环境调查数据,运用3种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Tweedie-GAM、Delta Gamma-GAM和Delta Lognormal-GAM探究资源丰度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看,Delta Gamma-GAM最优(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12 014.43,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461,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值为0.699)。小黄鱼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集群性,集中分布范围在32°N~34°N、122°E~124°E的海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呈递减扩散分布。各环境因子中,小黄鱼幼鱼分布只与水深有显著性关联,表现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反映了小黄鱼幼体偏好近岸的分布格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吕振波 李凡 曲业兵 张焕君 徐炳庆 王田田
为了解夏季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根据2010年6月、7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种,全部为硬骨鱼类,隶属于7目、21科、32属。6月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7月为矛尾虾虎鱼、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短吻红舌鳎和斑尾刺虾虎鱼。7月调查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较6月大幅增加,分别由3.6kg/h和459ind./h增加到4...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薛利建 金海卫 周永东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袁兴伟 刘尊雷 姜亚洲 林楠 张辉 程家骅
根据2004年12月和2008年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多元分析[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SIMPER],对比分析正常年份(2004年)和拉尼娜(La Ni?a)年份(2008年)不同生态属性鱼类的变化特征,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008年冬季与2004年冬季相比,调查水域的种类组成由45种增加至61种,其中,暖水性种类比例减少,暖温性种类比例增加。主要优势种年间变化不大,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者资源密度之和分别占总资源密度的59.95%和55.16%。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忠义 吴强 单秀娟 王新良 金显仕
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Gobiini sp.)代替大个体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中上
关键词:
渤海 鱼类 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管伟 徐兆礼 严太亮
为探究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NMDS)和相似性检验(ANOSIM)方法,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于福建中部近海3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出现鱼类40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但暖温种比例为3个季节中最高(30%),且暖温种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比例分别为17.65%和16.96%。春季出现鱼类39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86.48%和94.52%。夏季出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肖欢欢 张崇良 薛莹 徐宾铎 于海庆 任一平
根据2015年5―7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南北两个典型断面进行的鱼卵、仔稚鱼水平拖网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鱼卵33587粒,仔稚鱼713尾。出现鱼卵25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4科25属,仔稚鱼13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3科13属。鱼卵优势种主要是鳀(Engraulis japonicus)、多鳞鱚(Sillago sihama)、(魚銜)属(Callionymus spp.)、皮氏叫姑鱼(Johniu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程济生 俞连福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关键词: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黄东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关键词:
甲壳类 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渤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