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05)
- 2023(3355)
- 2022(2949)
- 2021(2720)
- 2020(2341)
- 2019(5376)
- 2018(5163)
- 2017(9539)
- 2016(5361)
- 2015(6045)
- 2014(5917)
- 2013(5907)
- 2012(5773)
- 2011(5338)
- 2010(5374)
- 2009(4992)
- 2008(4841)
- 2007(4404)
- 2006(4143)
- 2005(3737)
- 学科
- 济(22056)
- 经济(22031)
- 管理(10730)
- 业(10168)
- 方法(8401)
- 地方(7754)
- 学(7523)
- 企(7444)
- 企业(7444)
- 农(6662)
- 数学(6115)
- 数学方法(6028)
- 农业(5050)
- 业经(4941)
- 中国(4601)
- 贸(4453)
- 贸易(4449)
- 易(4272)
- 财(3997)
- 理论(3827)
- 环境(3596)
- 制(3502)
- 地方经济(3441)
- 和(3058)
- 发(2725)
- 融(2607)
- 金融(2606)
- 生态(2603)
- 及其(2570)
- 体(2551)
- 机构
- 学院(79760)
- 大学(79137)
- 研究(35670)
- 科学(26565)
- 济(26348)
- 经济(25652)
- 中国(25030)
- 管理(24982)
- 农(22146)
- 理学(20755)
- 所(20465)
- 理学院(20367)
- 管理学(19759)
- 管理学院(19623)
- 研究所(18990)
- 京(18375)
- 农业(17807)
- 业大(15688)
- 中心(14910)
- 院(13458)
- 省(13163)
- 江(12966)
- 范(12822)
- 师范(12560)
- 北京(12118)
- 室(11957)
- 科学院(11956)
- 财(11654)
- 农业大学(10848)
- 研究院(10727)
- 基金
- 项目(56091)
- 科学(42095)
- 基金(39710)
- 家(38647)
- 国家(38360)
- 研究(34169)
- 科学基金(30094)
- 自然(22648)
- 省(22524)
- 自然科(21976)
- 自然科学(21963)
- 自然科学基金(21587)
- 基金项目(21442)
- 划(20335)
- 社会(20080)
- 社会科(18845)
- 社会科学(18838)
- 资助(17730)
- 教育(14598)
- 重点(13736)
- 发(13674)
- 计划(13500)
- 科技(12619)
- 编号(11875)
- 科研(11400)
- 部(11107)
- 创(10672)
- 创新(10105)
- 业(9932)
- 专项(9896)
共检索到124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彬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于旭光 刘修泽 李轶平 李培军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大型水母 丰度 渔获密度 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彭荣 左涛 万瑞景 林群 李显森 王俊 金显仕
分析了2008年春末夏初(5月和6月)利用浮游生物网(孔径160和500μm)采集的莱州湾浮游动物样品,对此季莱州湾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个体粒级分布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构建了莱州湾浮游动物的标准生物量谱,并应用生物量谱理论Borgmann模型(1987)对莱州湾的渔业资源现存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结果表明,5月和6月莱州湾浮游动物个体粒级(Log2含碳量)分布范围为-3~10。浮游动物的Sheldon型生物量谱的特征为:5月生物量高,表现为由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构成的双峰曲线;6月生物量低,表现为由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构成的单峰曲线。浮游动物混合粒级的日生产力和日周转率P/B值:5月...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郭永坚 李俊伟 罗昭林 颉晓勇 陈素文 朱长波 郭奕惠
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海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性的季度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幼体17类,以桡足类居多(29种)。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n larva)、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在四季均有出现,并在3个季度中成为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12 ind./m3、13.43 mg/m3。扇贝主养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的各季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区(非养殖区);大中型浮游动物主要出现在对照区,而在鱼、贝养殖区极少出现。冬季扇贝主养区多样性指数为各区最高,其...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动物 扇贝 网箱 主成分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彬 李玉龙 沈鸿 李轶平 王文波 孙明 董婧
2004年中国北方渤海辽东湾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暴发,给辽东湾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了分析辽东湾白色霞水母的暴发原因,对2005~2013年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渤海辽东湾北部近海进行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白色霞水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东北部和西北部近海的非河口水域,该水域属于辽东湾北部近海盐度较高的水域,体现出白色霞水母高盐的生态属性。2004~2013年夏季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盐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4~2013年辽东湾白色霞水母的数量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010~2013年辽东湾北部近海未发现白色霞水母。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辽东...
关键词:
辽东湾 白色霞水母 数量 盐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鲁峰 李秀启
利用Primer数据统计软件对2012年11月、2013年2月、2013年5月和2013年8月东山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明显分为了湾外群落、漳江群落、河口群落和湾内群落,不同浮游动物群落在种类丰度组成、种类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季节变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漳江群落受冲淡水影响最大,在种类组成上主要为异体住囊虫、红住囊虫、小拟哲水蚤和右突歪水蚤;河口群落处于半咸水区域,以太平洋纺锤水蚤为主;湾内群落以太平洋纺锤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为主;湾外群落的肥胖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和针刺
关键词:
东山湾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轶平 刘修泽 王彬 李玉龙 柴雨 董婧
根据2007年的4月(春季)和10月(秋季)辽东湾海域19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其中春季33种,秋季26种;多样性指数(H')分布无显著空间差异,丰富度指数(dMa)和均匀度指数(J)分布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辽东湾中部,低值区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沿岸水域;群落聚类分析将春秋两季均划分为5组,但5组内容不同,表明季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环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辽东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彬 刘修泽 王小林 吉光 董婧
为了解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在近海海域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nomurai)监测中的效果,本研究于2017年7月、8月通过DIDSON的走航观测对辽东湾近海伞径16~81 cm (7月份平均伞径33.01 cm±13.17 cm, 8月份平均伞径57.03 cm±13.44 cm)的大型水母沙海蜇开展丰度和垂直分布的监测调查,并同步结合传统网具调查,以验证和比对DIDSON观测在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DIDSON观测影像可直观显示沙海蜇的数量及其在水层中的位置。7月份3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6.13 ind/1000 m~3、6.71 ind/1000 m~3、7.93 ind/1000 m~3,平均丰度为(6.92±0.75) ind/1000 m~3。8月份3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1.41 ind/1000 m~3、1.23ind/1000m~3、0.55ind/1000m~3,平均丰度为(1.07±0.37)ind/1000m~3。比对锚流网调查沙海蜇的丰度,7月份和8月份DIDSON监测的沙海蜇平均丰度分别是网具调查的4.89倍和3.95倍。声纳观测影像显示沙海蜇主要栖息在调查海域中上层水域(1.1~10m),底层水域沙海蜇出现的少。比起传统的网具调查,DIDSON更加精准的监测调查到调查海区沙海蜇的丰度,并观测到沙海蜇的垂直分布,证明双频识别声纳可以适用于浅海大型水母沙海蜇的监测调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DIDSON观测可以扩展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的内容,在对其行为学的观测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延长DIDSON走航式观测时间,扩大DIDSON探测范围,并结合传统网具,可以更加精准的开展沙海蜇数量的监测。
关键词:
双频识别声纳 辽东湾 沙海蜇 丰度 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宋广军 李爱 吴金浩 王召会
根据2012-2014年对辽东湾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辽东湾浮游植物种类、细胞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调查发现,辽东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在2012年有明显的降低,而在2013年和2014年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上升。辽东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异常升高,中肋骨条藻(Skeletomema coStatum)出现暴发性繁殖,这可能与海水中油类含量的升高有一定关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斯迪 高谦 卜令飞 徐冠洪 蔡传国 范坷 刘其根
为揭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动态以及鱼类引入的影响,实验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4、7、9月对当地的稻-田鱼田、稻-马口鱼田和水稻单作田的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鉴定、统计和分析该系统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相关多样性指数。通过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门30种和大型底栖动物3门9种。浮游动物包括轮虫16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其中近邻剑水蚤、中型小剑水蚤、萼花臂尾轮虫为全年优势种,平突船卵溞、光滑平直溞和大肚须足轮虫为季节性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寡毛类2种、摇蚊3种、腹足类3种,其中全年3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普水丝蚓和黄色羽摇蚊。在4次调查取样期间,稻-田鱼、稻-马口鱼及水稻单作田这三类稻田系统中浮游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_(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_(1))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1))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4.1、0.81~0.93和0.67~0.93。浮游动物两种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均出现在水稻移栽前(4月),水稻单作田中则出现在水稻扬花期(9月);其最低值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均出现在水稻成熟收割前(12月),水稻单作田则在水稻拔节期(7月)。三种类型实验田的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水稻移栽前最高,成熟收割前最低。三类稻田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_(2))、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_(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2))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6~2.24、0.56~0.77和0.52~0.75。大型底栖动物两种多样性指数的峰值在三类稻田中均出现在水稻扬花期;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其最低值出现在水稻移栽前,水稻单作田的最低值则在水稻拔节期。大型底栖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值在稻-田鱼田中出现在水稻扬花期,稻-马口鱼和水稻单作田均在成熟收割前;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其最低值均出现在水稻移栽前,但水稻单作田最低值在拔节期。本研究结果显示,青田稻鱼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相关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采样时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在两类养鱼稻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养鱼稻田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均低于水稻单作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了解稻鱼共生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有助于揭示稻-鱼互利共生的机制,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秋志 廖剑宇 伍凯 刘全儒 周云龙 江源 龚玲
于2010年7月对东江流域主要支流进行调查,共布设79个有效样点,定量鉴定出原生动物和轮虫共计36属,据此研究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运用小型浮游动物辅助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可能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数样点内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呈现种类少、密度小的特征,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多,但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和区域频度均占优势的种类少;②顺流而下,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均趋向增大,第一优势种类相对密度趋向降低,优势种类频繁变化,种类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小型浮游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具备成为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辅助或备选指标的可能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贾晓平 杨圣云 廖秀丽 李纯厚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大亚湾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 53个·m~(-3)和73. 48 mg·m~(-3)。多维尺度分析(n 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关键词:
流沙湾 浮游动物 养殖活动 种类组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艳 郑琳 陈碧鹃 夏斌
通过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浮游植物选取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受试生物,浮游动物为胶州湾近岸拖网所得,主要优势种类包括藤壶无节幼体、太平洋哲水蚤、腹剑水蚤和小拟哲水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悬浮物对两种浮游植物的生长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远威 魏南 陈清华 黄建荣 郭照良
于2013—2021年1、4、7、10月,在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设置2个采样区,各3个采样点,调查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并初步评估水体受扰动状况。结果表明:在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共鉴定出171种浮游动物(含9类浮游幼虫),其中一区鉴定出156种,二区鉴定出116种;浮游动物分属于8个类群,主要优势类群为轮虫(57种)、桡足类(48种)和纤毛虫(33种);一区浮游动物丰度为6.00~240.33 ind/L,平均为(59.27±58.39)ind/L,二区浮游动物丰度为3.00~62.58ind/L,平均为(19.20±16.82)ind/L;一区和二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区域差异显著,一区物种数和丰度显著大于二区的,一区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显著小于二区的,一区浮游动物丰度年际变化波动大于二区的,可见一区环境较二区更加敏感,一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2013—2016年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轮虫(污染指示种),2017—2021年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桡足类(非污染指示种),更替率为100%,除一区2017—2021年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小于2013—2016年的外,两区域其余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13—2016年的,说明保护区水质有所改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远威 魏南 陈清华 黄建荣 郭照良
于2013—2021年1、4、7、10月,在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设置2个采样区,各3个采样点,调查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并初步评估水体受扰动状况。结果表明:在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共鉴定出171种浮游动物(含9类浮游幼虫),其中一区鉴定出156种,二区鉴定出116种;浮游动物分属于8个类群,主要优势类群为轮虫(57种)、桡足类(48种)和纤毛虫(33种);一区浮游动物丰度为6.00~240.33 ind/L,平均为(59.27±58.39)ind/L,二区浮游动物丰度为3.00~62.58ind/L,平均为(19.20±16.82)ind/L;一区和二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区域差异显著,一区物种数和丰度显著大于二区的,一区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显著小于二区的,一区浮游动物丰度年际变化波动大于二区的,可见一区环境较二区更加敏感,一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2013—2016年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轮虫(污染指示种),2017—2021年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桡足类(非污染指示种),更替率为100%,除一区2017—2021年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小于2013—2016年的外,两区域其余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13—2016年的,说明保护区水质有所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