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3)
2023(8358)
2022(7337)
2021(7094)
2020(6149)
2019(14649)
2018(14559)
2017(26585)
2016(15519)
2015(17698)
2014(18097)
2013(17575)
2012(16577)
2011(15196)
2010(15736)
2009(14442)
2008(14641)
2007(13696)
2006(12095)
2005(10899)
作者
(44698)
(37531)
(37206)
(35872)
(23798)
(18200)
(17289)
(14661)
(14418)
(13479)
(12714)
(12519)
(12007)
(11931)
(11920)
(11829)
(11822)
(11028)
(10930)
(10926)
(9669)
(9515)
(9102)
(8675)
(8599)
(8494)
(8459)
(8398)
(7726)
(7698)
学科
(58506)
经济(58352)
管理(33396)
(31712)
方法(27963)
(25942)
企业(25942)
数学(22892)
数学方法(22604)
教育(22428)
中国(20912)
(19046)
(16358)
理论(15286)
(14282)
业经(11686)
(11180)
(10864)
地方(10835)
农业(10172)
(9902)
贸易(9899)
(9570)
教学(8483)
研究(8227)
(8017)
财务(7991)
财务管理(7969)
技术(7732)
(7661)
机构
大学(225170)
学院(216166)
研究(81679)
(80623)
经济(78500)
管理(73231)
理学(62334)
理学院(61424)
管理学(59999)
管理学院(59546)
中国(53654)
科学(50425)
(50136)
(42800)
(39886)
(39283)
师范(38990)
研究所(38888)
(37982)
教育(36187)
(35830)
中心(35527)
业大(33235)
北京(32860)
师范大学(31958)
农业(31331)
财经(29784)
(28923)
(27625)
技术(26989)
基金
项目(136693)
科学(106044)
研究(104534)
基金(93868)
(81982)
国家(81153)
科学基金(66670)
社会(62946)
社会科(58137)
社会科学(58112)
教育(56516)
(54897)
基金项目(48707)
(48349)
编号(45535)
自然(41688)
成果(40988)
自然科(40670)
自然科学(40651)
自然科学基金(39935)
资助(39021)
课题(34758)
重点(32754)
(32075)
(30089)
(28288)
(27719)
教育部(27541)
(27420)
大学(27110)
期刊
(91508)
经济(91508)
研究(74552)
教育(58603)
中国(55519)
学报(38504)
(35373)
科学(32563)
(31011)
大学(29359)
学学(25801)
管理(24296)
农业(23575)
技术(21710)
财经(15395)
(14995)
金融(14995)
经济研究(14267)
职业(13830)
(13288)
业经(13243)
(13137)
图书(12235)
问题(11766)
(11574)
(10359)
论坛(10359)
技术经济(9940)
(9799)
统计(9792)
共检索到339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郭楠  曲欣  
聋人高等教育体制既缺乏明确的课程体系,也缺乏清晰的文化符号,因此重听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始终存在模糊和边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导致其学业和生活中的诸多困境。国际手语夏令营作为一种教育仪式,主要通过三种手段推动重听大学生对聋人身份的认同,即:使用聋人群体内的文化符号(手语)、提升重要他人(聋人精英领袖)的影响力、强化共同的情感状态(作为聋人的自豪感)。当然,夏令营这一仪式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力难以保持,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尚需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明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小红  
"保研夏令营"作为重点大学尤其是名校研究生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能够多样化选拔优秀生源。但由于制度、权力和资本等因素的合谋,夏令营将普通院校毕业的考生排斥在外的行为不仅加大了研究生入学机会的失衡,忽视了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社会公平的手段等作用,而且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失衡将加剧地区发展失衡。认为优化高等教育分层缩小阶层差距、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学术繁荣、打破地域分据格局确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研夏令营"摆脱目前困境的出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宗锦莲  
有效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为核心追求。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本文通过一种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审视,提出有效教学指向师生共谋的知识习得及时空同构的终身发展的目标归属,分析有效教学的社会性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空间、教学时间等的作用、功能以及目前教育实践中所凸显的问题,旨在构建一套有效教学的理想模型,以服务于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  
本文首先回顾了教育社会学思想先驱的研究,然后探讨自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以来教育社会学宏观分析的主要成果。从"能人治国"理论开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着眼于分析教育对社会秩序与社会功能维持的作用;但批判社会学对这种理论假设提出了质疑,由布迪厄等人提出的"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的再生产的工具。于是。对教育的功能的讨论成为不同观点交锋的焦点。但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文凭理论则提出了另外一些视角,这些研究推动了一个多世纪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使之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谢智勇  
本文对当前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实际工作,论述了少儿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优势、意义和作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妍妍  
1背景佛山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广大外来工为这座城市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目前佛山市流动儿童多达39.5万人。为感谢外来工的付出,也为流动儿童圆一个美好的梦,佛山市文广新局策划"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连续9年举办,成为佛山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的公益品牌项目。2做法2.1组织方式分层化佛山市文广新局制定"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总体方案,统筹市文化馆、市图书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罗燕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教育社会学体系中的新、旧制度主义分析的理论,认为新制度主义分析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制度”的概念,而且通过对旧制度主义分析的规范-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了规范-组织-制度这一新的分析体系。这不仅有助于突破旧理论的边界局限性,而且与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的激烈的教育制度变革更具有理论上的相关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静  刘春济  
夏令营旅游市场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抽样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分析了夏令营旅游市场的特点及其需求特征,进而对夏令营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进行了构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2018年7月,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首次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夏令营,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50名学生参加。历时5天的夏令营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任大鹏教授、社会学系孙庆忠教授、发展管理系叶敬忠教授分别以"新乡建:清华社会学系的张家口实验""法律视角的农业农村问题""田野工作与促进生命变革的乡村研究""扶贫方式的创新试验"为题分享了乡
关键词: 夏令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立德  
《教育社会学新论》评介●吴立德在我国社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社会也在经历着加速演进和根本性重建。怎样科学地审视和把握这一历史性巨变,合理地建构教育社会的现代形态,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艰巨的理论课题。青年学者傅松涛同志以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冲锋  
课堂里的各种声音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教师的声音既可能霸占了学生的言语权,又表明教师成为言语受害者。学生的声音是其参与意识与反抗行为的表现。师生问答往往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师生对话才能实现权力分享。课堂里的沉默可以表现教育失效,也可表明理智探索与情感体验。应该尊重教师与学生的言语权、参与权、提问权、沉默权、选择权等权力,打破课堂教学霸权,实现权力分享。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天君  
"价值中立"作为韦伯个人纠结式的概念自出炉迄今,虽历经无穷争论和"为我所用",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公理",并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或所有"式问题及其"事实学科论"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事实学科论"及其"价值中立"方法论的元理论反思和话语分析表明,"事实学科"作为"事实学科论"的研究"结果"和"文本"更多的是一种"话语建构"而非"给定实在",并在教育社会学学者个人理论体系之中及群体文本之间呈现斑斑"修辞"印痕和逻辑"短路"。同理的反思亦可用于教育社会学"规范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如此分析和研究,旨在尝试走向"反思教育社会学"或曰"后教育社会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钱民辉  
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研究仅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从现有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到其研究的视角,初期是在比较教育学领域中进行的,而后逐步地输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当然还是确定以教育变革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诸如教育变革的动因...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闫引堂  
本文从范式转型的角度,对西方一些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教育政策社会学进行了述评,指出教育政策社会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政策研究”模式的局限,在研究范围、研究主题上有新的突破,但其研究视角仍然不够明晰,理论建构还显薄弱,并没有构成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转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龚波  周鸿  
当从宏观层面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分析难以回应现实情境下的诸多问题时,一种动态的、全景式的、社会性的微观机制的考察就成为一种积极选择,也成为改进大学管理的理性追问。而以探究“组织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的组织社会学自当对大学组织的教师流动现象和过程提供特殊而内在的解释力:从流动实质上讲,兼具“社会人”和“学术人”双重性格的大学教师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人和组织”的博弈关系;从过程上讲,大学教师流动经历了酝酿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流动执行阶段和反馈阶段等过程,不同阶段各方力量的行动策略也有不同;从针对性建议上讲,大学教师流动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大学层面、国家层面及微观管理层面等加以完善和改进,其中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