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91)
- 2023(18559)
- 2022(16035)
- 2021(15124)
- 2020(12436)
- 2019(28234)
- 2018(28126)
- 2017(53051)
- 2016(28975)
- 2015(32689)
- 2014(32652)
- 2013(31996)
- 2012(30012)
- 2011(27252)
- 2010(27444)
- 2009(25658)
- 2008(24821)
- 2007(22272)
- 2006(19943)
- 2005(17539)
- 学科
- 济(118457)
- 经济(118318)
- 管理(78720)
- 业(77260)
- 企(60208)
- 企业(60208)
- 方法(47153)
- 农(41002)
- 数学(38887)
- 数学方法(38339)
- 中国(34875)
- 地方(31140)
- 业经(29222)
- 财(27593)
- 农业(27330)
- 学(27002)
- 制(22821)
- 理论(21493)
- 贸(20470)
- 贸易(20454)
- 易(19694)
- 银(19266)
- 银行(19222)
- 和(18796)
- 环境(18702)
- 融(18624)
- 金融(18621)
- 行(18459)
- 技术(17798)
- 发(17419)
- 机构
- 学院(410621)
- 大学(409608)
- 济(157210)
- 管理(156982)
- 经济(153276)
- 研究(141626)
- 理学(134307)
- 理学院(132682)
- 管理学(130109)
- 管理学院(129382)
- 中国(107156)
- 科学(89765)
- 京(89650)
- 财(72929)
- 农(72734)
- 所(71992)
- 中心(65308)
- 研究所(65257)
- 江(63740)
- 业大(62674)
- 范(59449)
- 师范(58875)
- 财经(57015)
- 北京(56979)
- 农业(55922)
- 州(52132)
- 经(51583)
- 院(51370)
- 师范大学(47434)
- 经济学(46164)
- 基金
- 项目(274609)
- 科学(214358)
- 研究(203069)
- 基金(195276)
- 家(169884)
- 国家(168336)
- 科学基金(143704)
- 社会(125839)
- 社会科(118669)
- 社会科学(118641)
- 省(109699)
- 基金项目(103801)
- 教育(93272)
- 自然(92424)
- 划(91235)
- 自然科(90192)
- 自然科学(90171)
- 自然科学基金(88515)
- 编号(85065)
- 资助(79922)
- 成果(69622)
- 发(61756)
- 重点(61519)
- 课题(59182)
- 部(59122)
- 创(56364)
- 创新(52426)
- 科研(51728)
- 项目编号(50925)
- 国家社会(50555)
- 期刊
- 济(187477)
- 经济(187477)
- 研究(122205)
- 中国(88144)
- 农(70126)
- 学报(66798)
- 科学(61729)
- 管理(57655)
- 财(54836)
- 教育(53173)
- 大学(50623)
- 农业(47775)
- 学学(47211)
- 融(38336)
- 金融(38336)
- 技术(36663)
- 业经(33507)
- 经济研究(27630)
- 财经(27076)
- 图书(24375)
- 问题(24259)
- 经(23275)
- 业(23179)
- 版(20780)
- 科技(19815)
- 资源(19642)
- 理论(19293)
- 技术经济(19109)
- 现代(18495)
- 商业(18012)
共检索到6269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颜苗苗 梅青 王明康
在乡村旅游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高度契合的理论架构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发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发展规律与特殊路径。结果表明: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分为探索期、起步期、发展期与稳固期4个阶段。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下的系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适应机制存在显著差异,而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优化主体间协调机制及顺应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则构成了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的经验来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温莹蕾
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并通过承载它们的乡村空间体现和再创造其魅力与吸引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迁,乡村空间的重塑由此产生原动力,同时乡村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乡村空间是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朱家峪村为例,借鉴文化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乡村空间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文化空间 乡村发展 朱家峪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雨晴 祝文琪 刘海明 董晓霞
【目的】探究影响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为促进淄博市未来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推动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全域8个区(县)48个涉农乡镇的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淄博市2020-2023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2020-2023年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领域、各区域间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数字化、网商数量、农产品质量追溯应用、在线办事水平、农技推广数字化应用、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数字化领域金融贷款投入以及财政投入是近年来制约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结论】淄博市应从缩小区域间差异、提高畜禽和水产养殖数字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发应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的在线办理以及提高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尚琴琴 杨金娜 赵人镜 张玉钧
引入一种基于互惠互利且可持续的环境管理理念,即日本里山理念,从乡村景观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并以北京浅山区史长峪村为案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通过人地共生、永续经营的乡村旅游发展观,挖掘在地景观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观,融入环境教育的乡村旅游产品观,以及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乡村旅游治理观四观协同的发展模式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日本里山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
关键词:
里山理念 浅山区 乡村旅游 史长峪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琴琴 许林玉 刘烊铭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生态系统视角下,旅游系统分为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本文在旅游生态系统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科学规划设计,打造本土差异化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体验;培养生态乡村旅游,实现美丽乡村;提升参与能力,确立村民主体地位等对策,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系统 发展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琴琴 许林玉 刘烊铭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生态系统视角下,旅游系统分为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本文在旅游生态系统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科学规划设计,打造本土差异化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体验;培养生态乡村旅游,实现美丽乡村;提升参与能力,确立村民主体地位等对策,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系统 发展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钱洪伟 郭晶 李甜甜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呈多发态势,亟需由强有力应急科技系统支撑的应急产业作为保障。基于应急科技系统的复杂性特征,从四大主体属性及三大体系架构出发,对应急科技系统复杂属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涌现模型,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研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机制,提出应急科技进步促进应急产业长效发展的实践启示。研究发现,应急科技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特征,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在应急科技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应急企业等主体通过自适应行为不断积累经验并革新内部模型;应急科技系统发展遵循复杂适应系统刺激反应机制、资源交互机制、受限生成机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表明,其存在并遵循上述发展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推动力与城市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共同推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乡村的人口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和产业发展转型;21990—2010年期间,山东省"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尚不完善,各要素转型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转型与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的互馈作用均明显不足,这与研究期间我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有关。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互馈作用机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互馈作用将逐步增强;3山东省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的持续高效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岩冰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着产品深度开发不够,整体服务质量偏低,定价方法、营销渠道、促销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只有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经营者注重产品的深度开发,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和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促销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陈培安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向荣 时玉坤
乡村生态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山东省房干生态旅游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房干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给出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策,以促进房干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行发 徐虹
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备受关注。以山东省中郝峪村为典型案例,运用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视角切入探索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并推动共同富裕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并产生了不同发展效果。在地乡村精英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萌芽,但其在知识、见识和能力上的局限性无法更高效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而返乡创业者回嵌乡土并引入外部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乡村旅游地得以迈进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乡村迈向共同富裕道路,全体村民参与和公平利益分配机制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乡村精英的交替和协作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外资源联动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保障了地方发展自主权,维护了居民主体地位,推动了居民参与和认同提升,有效推动全体村民物质与精神的共富。研究建议:资源禀赋优良的乡村可将乡村旅游作为增收致富路径选择,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和在地精英群体的引领作用,共同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华
增权指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以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不断得到调整,而李坑村的居民总是无一例外地处于无奈、被动与弱势的地位。要真正改变这一弱势地位,只有通过社区增权的方式以提高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增权理论为基础展开论述,以经济增权、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为构架,探讨我国现实旅游开发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进行增权的必要性与具体途径。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区 增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集成传统地理学调查分析、数量模型模拟及"3S"决策支持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协调转型度模型,基于"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搭建"乡村转型度—综合协调度—协调转型度"三维平台,从"转型"与"协调"视角分析了1990-2009年间山东省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整体转型速度与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协调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转型度空间结构逐渐由局部集聚向全局分散转变;综合协调度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转型度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与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不同的耦合特点;②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与协调转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61,表明山东省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的全面流动促使了其乡村系统的协调转型;③"转型"与"协调"分别代表了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量"与"质",乡村转型发展应秉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持续稳定推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素洁 李想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案例地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研究发现,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内向中心性最高,在决策网络中影响力最大,而当地乡村企业和旅游行业协会内向中心性最低,对决策影响微乎其微;就网络密度而言,利益相关者之间并没有形成全网联系,而且当地旅游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等高中心性的利益相关者自我中心网络密度较低,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稀少。此外,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大量结构洞,这将极大地限制了信息传播、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因此,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中亟需加强有关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中心性,提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度,建立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