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9)
- 2023(1734)
- 2022(1639)
- 2021(1471)
- 2020(1263)
- 2019(2721)
- 2018(2718)
- 2017(5008)
- 2016(2634)
- 2015(3056)
- 2014(3274)
- 2013(3204)
- 2012(2861)
- 2011(2793)
- 2010(2753)
- 2009(2472)
- 2008(2409)
- 2007(2246)
- 2006(1994)
- 2005(1792)
- 学科
- 济(11831)
- 经济(11820)
- 管理(7940)
- 方法(6736)
- 业(6663)
- 数学(5835)
- 数学方法(5747)
- 企(5672)
- 企业(5672)
- 学(4111)
- 中国(3006)
- 和(2764)
- 财(2391)
- 理论(2154)
- 环境(2151)
- 业经(2030)
- 技术(1974)
- 银(1971)
- 银行(1964)
- 农(1958)
- 行(1862)
- 融(1773)
- 金融(1772)
- 生态(1740)
- 务(1716)
- 财务(1704)
- 财务管理(1701)
- 地方(1688)
- 贸(1672)
- 贸易(1670)
- 机构
- 大学(43567)
- 学院(41718)
- 济(15673)
- 管理(15581)
- 研究(15466)
- 经济(15290)
- 理学(13151)
- 理学院(13019)
- 管理学(12671)
- 管理学院(12609)
- 中国(11835)
- 科学(10986)
- 京(10369)
- 农(8521)
- 所(8413)
- 业大(7923)
- 研究所(7837)
- 中心(7359)
- 农业(6965)
- 财(6920)
- 北京(6616)
- 江(6445)
- 财经(5686)
- 院(5641)
- 技术(5307)
- 经(5163)
- 州(5145)
- 经济学(5055)
- 范(5053)
- 工程(4988)
共检索到63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国通 何刚 朱艳娜 衡连伟
传统的权重只能代表静态下指标对总值的贡献大小。复杂系统中由于各因素间存在相互关联并随时间而变化,在众多因素间相互关联作用下计算指标的实际贡献率一直是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一大难点。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以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系统为例,构建SD仿真模型,输入实验数据进行仿真,提出在各因素相互关联下动态的实际贡献率计算方法,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运用SD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计算出各要素的实际贡献程度,相比权重更能准确反映动态下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
复杂系统 实际贡献率 系统动力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国通 何刚 朱艳娜 衡连伟
传统的权重只能代表静态下指标对总值的贡献大小。复杂系统中由于各因素间存在相互关联并随时间而变化,在众多因素间相互关联作用下计算指标的实际贡献率一直是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一大难点。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以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系统为例,构建SD仿真模型,输入实验数据进行仿真,提出在各因素相互关联下动态的实际贡献率计算方法,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运用SD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计算出各要素的实际贡献程度,相比权重更能准确反映动态下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
复杂系统 实际贡献率 系统动力学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元驹 黄冰冰
分别从收入、成本角度分析现有利润率指标的局限性,进一步基于收入费用配比、服务主导逻辑与全要素成本理论提出克服现有利润率指标缺陷的新指标——利润贡献率,即以利润贡献率作为反映企业基本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的新指标。研究表明:利润贡献率指标符合收入费用配比、服务主导逻辑与全要素成本的逻辑与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有利润率指标的缺陷、反映企业的基本经营绩效;利润贡献率是利润贡献与营业净收入的比值,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价值增值率。利润贡献率不仅是对传统毛利率等利润率指标本身存在局限的改进和完善,能更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基本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而且对提高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决策质量与管理层经营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海湘 黄毓芝 诸克军 李四福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经济贡献率的软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潜在人力资本(教育)-实际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的计算思路。该算法由4个步骤组成:首先,按照科学技术水平对目标系统进行模糊软分类,得到最佳分类数,从而确定了最佳的规则数;其次,根据规则数确定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建立潜在人力资本(教育)到实际人力资本的模糊映射,即"一次滤波",得到潜在人力资本(教育)对实际人力资本的贡献率αk;第三,建立实际人力资本到经济增长的模糊映射,即"二次滤波",得到实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αk′;第四,计算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ECREk=αk×αk′,其中k为按科技水平划分的类别数。最后,用该算法来计算我国2003-2006年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
关键词:
教育经济 教育经济贡献率 软计算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宋华明 郭小贤
通过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硬计算和软计算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本文认为硬计算方法得益于其较强的原生性和理论支撑,应用相对成熟,不足是方法本身过于模式化,难以适应高度非线性以及庞大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系统,系统性不强;软计算方法比前者具有更好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但尚在完善阶段,其步骤繁琐,操作复杂。基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两种方法的研究现状、方法原理等,剖析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和优缺点,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教育经济 硬计算方法 软计算方法 比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亚文 杜子芳
旅游业对GDP贡献率是各级政府关心的指标,但是由于旅游业增加值统计在实际中困难重重,因此一直难以得到准确的数值。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支出法,从旅游增加值的概念化层面和操作层面讨论了旅游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旅游增加值 旅游消费 旅游贡献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毅 谭界忠
针对崔玉林"排除法"和杭永宝"权数分配法"这两种计算模型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用"指数增量法"作为确定各类教育占总教育指数年均增长率百分比的权数改进计算模型。用改进模型计算2001~2008年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经济增长 贡献率 指数增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世聪 谈香如
文章对人力资源贡献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人力资源贡献率的测算以及人力资源贡献价值计量等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对人力资源贡献率模型和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
关键词:
人力资源 贡献价值 计量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丁敬达 王新明
[目的/意义]在科学研究问题越来越复杂、科研合著越来越盛行的大科学时代,迫切需要对论文合著作者进行学术贡献评估和分配,以减少科研人员之间的摩擦,促进科研合作。[方法/过程]分析作者贡献声明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以及目前合著者贡献率测度方法的功能和不足,结合作者贡献要素声明和作者对不同贡献要素的参与程度,提出并构建一种具有定性性质的合著者贡献率定量测度方法。[结果/结论]该方法不仅改进了既有合著者贡献率测度方法的相关缺陷,而且将文献计量由单篇论文单元深入推进至论文作者的贡献要素单元,提升了文献计量评估指标的精度和效度。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作者的贡献程度和学术能力状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陈泽星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如何定量评价出口对本国GDP的影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之一。此前,有学者曾使用过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增加值经验估算,GDP支出法,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测定出口的影响,虽均有结论,但都未达到预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怡 沈利生
在已有的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货物贸易对经济贡献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引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统计数据和运用RAS法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对我国1998~2002年投入产出表(40×40部门)进行拓展。通过对我国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服务分部门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服务分部门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此外,还分析了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合理性程度。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出口贡献 投入产出方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升起 桑丹丹 范云飞
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中的数据,对全球41个国家或地区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增加值分解,基于拓展的最终需求贡献率指标,从国家整体层面、最终使用分类汇总层面、家庭最终消费支出的国家分布三个层面比较分析中美对其他40个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度,结果发现:中美经济增长对高收入国家的依赖仍较大,美国、日本、德国对中国的贡献较大,加拿大、日本、英国对美国的贡献较大;中美对中高收入国家的依赖有上升趋势,印度和俄罗斯对中国、中国对美国贡献上升显著,加拿大对美国贡献较大;中美对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政 陈颖 伏开宝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业问题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上市公司一直是促进全国就业的中坚力量。为探究不同规模上市公司对就业贡献率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企业规模对于上市公司就业贡献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企业规模与就业贡献率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企业规模与就业贡献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对于就业贡献率的影响存在一个由促进作用转化为抑制作用的拐点。经过这一拐点之后,随着上市公司企业规模的增加,就业贡献率会随之减少。在进一步考虑企业异质性之后,本文发现,对于高技术水平的上市公司,企业规模与就业贡献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并不存在,高技术水平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与就业贡献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瑛 陈秀山 刘凤良
本文在分析索洛余值法缺陷的基础上,以新增长理论为理论背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将产业结构变动、资本空间集聚、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引入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量模型,使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更接近真实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而利用新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计量方法重新测算了1987—2003年间中国的技术进步状况,发现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已开始出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索洛余值法 资本空间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