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0)
2023(5698)
2022(4738)
2021(4275)
2020(3531)
2019(7691)
2018(7366)
2017(13368)
2016(7647)
2015(8073)
2014(7533)
2013(7377)
2012(6673)
2011(5995)
2010(5783)
2009(5095)
2008(4932)
2007(4172)
2006(3531)
2005(2845)
作者
(26381)
(22270)
(22141)
(20656)
(14095)
(11010)
(9758)
(8725)
(8524)
(7817)
(7663)
(7401)
(7312)
(7283)
(7127)
(6850)
(6690)
(6601)
(6574)
(6253)
(6025)
(5543)
(5377)
(4999)
(4984)
(4953)
(4897)
(4889)
(4719)
(4602)
学科
(25073)
经济(25042)
(20818)
管理(19492)
(14769)
企业(14769)
方法(12440)
数学(11362)
数学方法(11266)
(9354)
(9207)
(7577)
农业(6908)
(6855)
贸易(6855)
(6711)
中国(6312)
业经(5805)
环境(5006)
技术(4975)
(4366)
财务(4364)
财务管理(4360)
(4240)
企业财务(4159)
地方(4130)
产业(4026)
(3958)
(3838)
人口(3785)
机构
大学(108574)
学院(107946)
研究(41052)
(39817)
经济(39214)
管理(38147)
(35248)
理学(34625)
理学院(34139)
管理学(33322)
管理学院(33176)
科学(32191)
农业(28423)
业大(27858)
中国(27795)
(23571)
(22518)
研究所(22474)
农业大学(19507)
中心(17617)
(15939)
(15625)
(15496)
实验(15383)
(15279)
(15102)
实验室(14723)
(14572)
科学院(13931)
重点(13909)
基金
项目(87052)
科学(65765)
基金(63708)
(61766)
国家(61289)
研究(50230)
科学基金(49705)
自然(36771)
自然科(35929)
自然科学(35902)
自然科学基金(35301)
(35005)
基金项目(34860)
社会(32161)
社会科(30542)
社会科学(30533)
(30161)
资助(25099)
教育(21983)
计划(21156)
重点(20334)
科技(20258)
(18433)
科研(18209)
(18152)
(17547)
(17503)
创新(17402)
编号(16826)
(16593)
期刊
(35431)
经济(35431)
学报(34519)
(31135)
科学(26489)
大学(24289)
学学(23975)
研究(23001)
农业(20996)
中国(17048)
业大(11626)
管理(11518)
(11265)
(11013)
农业大学(9512)
林业(9397)
(8576)
科技(7887)
业经(6913)
经济研究(6732)
自然(6569)
财经(6221)
(6102)
金融(6102)
中国农业(6002)
技术(5682)
自然科(5654)
自然科学(5654)
(5288)
问题(5281)
共检索到140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德  
为了提高茶树优良无性系规模化扩繁和推广,将复合菌剂施用于茶树移栽土中,研究其对茶树移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菌剂后,茶树的菌根感染率比对照组提高4.8%,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84%、15.20%和5.71%,N、P、K、Na、Ca和Mg的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9.18%、233.33%、26.70%、35.27%、5.82%和8.2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国育  高峻  武卫  段学良  黄伟  邵宛芳  李荣春  李丹桐  彭子芸  陈蕊  
根据茶园的生态环境,结合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技术要求,开展了"茶树与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和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具有增加茶园产出与收入;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培肥茶园土壤;节省劳力减少支出等优点。为改变茶园种植管理模式单一、总体效益低,改善茶园环境,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  屈智巍  李忠宁  贾秀贞  张星耀  
通过扦插试验研究了由植物生长物质和树木菌根菌组成的复合制剂对108杨扦插苗成活率、苗高、地径、根茎 比、菌根侵染率、毛根数、生物量、树体电容、叶绿素含量以及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发现复合制剂可以 促进苗木的根系生长,苗木根系的毛根数、菌根侵染率及根茎比指标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可以促进苗木地上部分的 生长发育,成活率、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长势等指标较对照均有显著提高;可以提高苗木的抗病能力,苗 木的树皮相对膨胀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较对照均有显著提高。经IBA溶液 浸泡处理亦可有效提高苗木的生长,但整体效果不及复合制剂的最佳处理。初步确定了复合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丘波  李贺容  
该文通过总结梅的大树移植的实践,提出若干技术要点,并讨论了生产应用的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柳洁  肖斌  王丽霞  周旋  
【目的】研究盐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茶树根系侵染率、生长、耐盐性及茶树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探索AMF提高茶树植株耐盐性的生理机理。【方法】以1年生茶树品种‘乌牛早’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向盆土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以接种灭菌接种物为对照,在幼苗移栽后2个月进行5,10,15,20,25,30mmol/kg 6个盐胁迫处理,分别于处理后50和100d测定茶树株高、根系菌根侵染率及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100d时测定地径、主根长度、生物量、茶树叶片膜透性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耀华   张思琪   李春玉   黄楚轩   王雨菱   钟成虎   李叶云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获取最优的底肥配比和叶面肥组合,为茶树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在2022-05-01至2022-12-15,以1年生龙井43容器大苗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底肥处理,其中对照(CK)为复合肥(m(N)∶m(P_2O_5)∶m(K_2O)=20∶20∶20)滴灌处理,SRF1(m(N)∶m(P_2O_5)∶m(K_2O)=15∶15∶15)和SRF2(m(N)∶m(P_2O_5)∶m(K_2O)=15∶10∶15)为缓释肥拌入轻基质,同时配合喷施5 g/L的尿素处理;设置4种叶面肥喷施处理,其中WT为清水对照,LF1为5 g/L的尿素,LF2为5 g/L的尿素+1.25 g/L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LF3为5 g/L的尿素+1.25 g/L的氨基酸肥混合液,叶面肥处理组均采用复合肥(5 g/L)与腐植酸水溶肥(0.11 mL/L)进行滴灌。测定茶苗2轮新梢物候期、新梢形态指标(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和叶面积)、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2轮新梢结束后检测茶苗分枝指标(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一级侧枝数和一级侧枝粗度)、生长量(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以及光合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析不同底肥和叶面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组相比,缓释肥处理组茶苗新梢物候期提前了2~6 d,SRF2组展叶时间较SRF1组更早;缓释肥处理组2轮茶苗的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及第1轮新梢叶面积与CK组均无显著差异,但第2轮茶苗新梢叶面积在SR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第1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但第2轮仅在SR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的长枝数、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仅SRF2组显著增加,缓释肥处理组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一级侧枝数、一级侧枝粗度、高径比和根冠比较CK组无显著差异;缓释肥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CK均显著增加,但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降低。与WT组相比,喷施叶面肥后茶苗的新梢物候期提前2~4 d,LF2和LF3组展叶时间较LF1组更早;LF2组2轮茶苗的新梢长度、新梢叶面积及第1轮新梢展叶数、新梢最大节间长均较WT显著增加;LF1和LF2组茶苗第1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但第2轮仅在L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均显著提高,但3个叶面肥处理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叶面肥处理组茶苗的一级侧枝数、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与WT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一级侧枝粗度和地上干质量仅在LF2组有显著提高。LF2和LF3组茶苗的苗高和地径显著提高,且均以LF2组效果最好。叶面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降低。【结论】适宜配比的底肥和叶面肥均能够提前茶苗新梢物候期,促进茶苗生长,施用NPK比例为15∶10∶15的缓释肥及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的效果均最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娟  李中林  邬秀宏  朱学栋  袁林颖  唐敏  胡留杰  张莹  
本试验筛选了茶树诱导培养基及继代培养激素条件,并研究了不同氮素浓度总量及不同氮源比例对茶树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代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出芽快慢依次是B5>WPM>MS。培养基MS+2.0 mg/L 6-BA+0.1 mg/L IBA+0.2 mg/LGA3较适宜茶树继代苗的增殖及生长。茶树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培养基中NH4NO3含量在1.24 g/L时茶树组培苗生长最好;而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n(NH+4-N)∶n(NO-3-N)=30∶30较适于茶树组培苗继代生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庆康  丁瑞兴  黄瑞釆  
运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原理,对江苏南部丘陵地区黄棕壤有机铝的来源,富集机制及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茶后土壤 pH 值降低,铝饱和度增高,各种(?)态铝、铝络合度、络合铝占非晶质铝的百分数增高,土壤有机质数且亦增多;茶园含铝有机物分解一年后,铝的残留率可达70%以上。有5~500mgL~(-1)的单宁类有机物释放并与溶液中铝离子形成有机络合物;土壤对单宁酸和铝的吸附使土壤交换性酸增高0.1~1.35cmolkg~(-1).因此,茶园土壤的有机铝主要通过茶树群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逐渐积累,茶树群体的生长状况及植茶时间长短制约着土壤有机铝的富集程度和茶园土壤酸化的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晓东  
在杭州萧山机场环境绿化中,于1999年1月和1999年11月,两次大规模移植胸径15cm以上(最大胸径为30cm)的大榉树.第1次移植时为1月,由于环境条件恶劣以及方法不完善,成活率仅35%.第2次移植时为11月,改进了技术方法,加上环境条件的改善,成活率达到92%.该文介绍了两次榉树大树移植的情况,分析了造成两次移植成活率显著不同的原因,总结了榉树的大树移植技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  张月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 晓1  2   张月华1   余 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几种植物之一。本文主要从茶树富氟特点和分布规律、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效转移、茶树次生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剂对氟毒害的防御、茶树体内氟化物的存在形式对氟毒害的缓解、茶树细胞壁对氟的固定与解毒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百文  刘伟  赵恬欢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英  曾炳山  裘珍飞  李湘阳  
以南洋楹TL18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不同苗木规格对移植成活与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苗木规格不仅影响移植成活率,同时影响苗木生长,不同规格的苗木对高温的抗性不同;3.1~6.0 cm有根苗移植成活率高,为合格苗木;6 cm以上有根苗、细菌污染苗移植成活率次高,为次合格苗;2.5~3.0 cm有根苗、无根苗移植成活率低,为不合格苗;苗木的移植生根成活过程可分为关键期、稳定期、恢复生长期、生根完成期4个时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超  王慷林  李莲芳  刘广路  张恩向  
采用U13(1312)均匀试验设计,探究N、P、K这3种肥料对小省藤和盈江省藤苗木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60 d和120 d时的最大株高分别为16.0 cm和26.0 cm,最大地径分别为5.7 mm和10.6 mm,最多叶片数分别为3片·株-1和4片·株-1。(2)60 d和120 d时的处理组合间平均苗高、地径和叶片数差异均为极显著。(3)2次理论优水平组合均为仅施0.67 g·株-1K肥和2.67 g·株-1P肥的盈江省藤生长最佳,与实际最优水平组合在藤种和P肥水平上一致,N肥保持在低水平。(4)盈江省藤苗木对肥力需求高于小省藤,小省藤生长速度缓慢可能与自身生理特性以及土壤肥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