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0)
- 2023(776)
- 2022(651)
- 2021(552)
- 2020(516)
- 2019(1051)
- 2018(934)
- 2017(1309)
- 2016(908)
- 2015(1003)
- 2014(952)
- 2013(1007)
- 2012(980)
- 2011(958)
- 2010(888)
- 2009(840)
- 2008(851)
- 2007(756)
- 2006(668)
- 2005(555)
- 学科
- 学(3135)
- 生物(1375)
- 济(1203)
- 经济(1202)
- 森(1112)
- 森林(1112)
- 壤(1101)
- 土壤(1099)
- 林(1091)
- 生态(979)
- 管理(850)
- 业(827)
- 生物学(808)
- 环境(751)
- 水产(739)
- 生态学(710)
- 物(648)
- 虫(617)
- 防(594)
- 及其(590)
- 企(564)
- 企业(564)
- 动物(560)
- 植(553)
- 防治(550)
- 植物(547)
- 治(546)
- 害(543)
- 方法(531)
- 资源(516)
- 机构
- 大学(15247)
- 学院(15081)
- 科学(8765)
- 农(8734)
- 研究(8489)
- 农业(7124)
- 业大(6600)
- 所(5853)
- 研究所(5694)
- 实验(5125)
- 中国(5102)
- 室(5094)
- 实验室(4857)
- 农业大学(4760)
- 重点(4584)
- 省(4429)
- 京(3954)
- 林业(3950)
- 业(3801)
- 院(3531)
- 技术(3387)
- 中心(3269)
- 工程(3152)
- 研究院(3144)
- 科学院(3069)
- 科学研究(3050)
- 资源(2834)
- 江(2780)
- 环境(2722)
- 部(2717)
共检索到21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今 马剑敏 张征 张金莲 贺锋 吴振斌
从基质生物膜量、生物膜厚度和脱氢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以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颗粒作为附着生长载体的生物膜的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生物膜的形成时间为40~60 d。进水水质不同,基质生物膜的形成时间有差异,进水中相对高的营养水平有利于基质生物膜的积累,60 d内形成的稳定生物膜量相差1.59倍;生物膜活性也较大,平均相差1.5倍。不同发育程度的生物膜表现出的活性不同,最佳活性厚度为150 um。人工湿地中不同层次基质生物膜厚度差异显著,最表层0~5 cm层次基质生物膜厚度2~3倍于10 cm以下层次,为最佳活性厚度的3~4倍,其生物膜的过量积累不仅不利于处理效率的提高,且易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敏 贺锋 徐栋 何起利 梁威 吴振斌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氧化还原电位(Eh)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功能区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下行流池表层、两池底层、上行流池表层E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85、-87~-130、308~432mV,沿水流方向依次形成了好氧A区/缺氧、厌氧区/好氧B区3个功能区。好氧A区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区域,BOD5、CODCr、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3.0%、48.4%、54.1%,特别是NH4+-N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79%;缺氧、厌氧区主要是进行反硝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好氧B区则主要是去除厌氧分解后的有机物以及进一步脱氮。另外,NH4+-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呈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振斌 梁威 成水平 周巧红 邓家齐 詹发萃
构建湿地是 2 0世纪 70年代才蓬勃兴起的一种处理污水的方式 ,由于其造价和运行费用低 ,净化效果稳定 ,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兴趣和高度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控制 ,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关于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但关于湿地基质中的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通过对生长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和天然环境条件下菰和石菖蒲根区微生物类群数量及其根区基质酶活性的测定发现 :同种植物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根区微生物的数量比天然条件下的要高 ,特别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 ,最高可达 3个数量级以上 ;同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不同植物根...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淑君 王铁运 王妍 刘云根 马荣
以初滤池—垂直流人工湿地—光催化反应器构建的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进水水质为低度富营养化水,针对湿地设置3种水力负荷(0.8、1.2、2.0 m~(3)·m~(-2)·d~(-1)),针对光催化反应器设置3种因素3个水平[紫外光照时间(3、6、9h)、pH值(4、6、8)及曝气量(0、2.5、5.0 L·min~(-1))]的正交试验,研究该系统对低污染水中氨氮(NH_(4)~(+)-N)、总氮(TN)、正磷(PO_(4)~(3-)-P)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湿地在1.2m~(3)·m~(-2)·d~(-1)水力负荷下对NH_(4)~(+)-N、TN、PO_(4)~(3-)-P和TP去除率分别为54.73%、63.52%、75.66%和47.27%,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2)光催化材料表面的TiO_(2)纳米颗粒可为催化剂在材料中的稳定性提供条件;(3)当光催化反应器pH值为8、曝气量为2.5L·min~(-1)、光照时间为9h时,该复合系统对TP的去除率达65.00%,比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在1.2 m~(3)·m~(-2)·d~(-1)水力负荷下的去除率(47.27%)提高了17.73%,该研究可为低污染水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污染水 人工湿地 氮 磷 光催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冯冲凌 李科林 李芸
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特征与湿地结构、布水方式及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总体上,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数量沿水流方向呈递减趋势,植物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在基质表层的根际效应区间,采取控氧措施可促进微生物群落向纵深发展。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氮代谢微生物主要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有新的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不仅具有较强的去氮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废水COD的去除率。不同种类的磷细菌在湿地系统中磷的溶解、沉淀和转化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磷的去除率。人工湿地系统中还存在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可降低镉等重金属污染毒性、降解石油类化合物、多环芳烃以及酚类的微生...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微生物群落 净化机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周强 崔正国 王加鹏 曲克明 马绍赛 毛成全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探讨了海水养殖外排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部微生物空间分布、基质酶活性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系统内部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基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空间分布关系。选择互花米草为人工湿地植物,种植密度为64株/m2;基质填料选择细纱、高炉矿渣和珊瑚石。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效果、微生物数量和基质酶活性。结果显示,系统对TN、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02±12.69)%、(82.91±17.51)%;系统中不同基质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不同,基质中、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显著大于下层,系统下行池中、上层硝化细...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脱氮 去除率 酶活性 微生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毛秀秀 覃映雪 邹文政 郭松林 苏永全 鄢庆枇 纪荣兴
应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B11的生物膜形成特性。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B11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590值在6h即达到小高峰,于22h达到峰值,其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初始菌液浓度的增加,生物膜的OD590值逐步降低;25℃的生物膜的OD59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的生物膜生成量(P0.05);培...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生物膜 形成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树彪 张东晓 柳清青 翟旭 胡静 董仁杰
我国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人工湿地复氧量常小于截留污染物降解需氧量,床体氧环境较差直接影响污水处理效率,且易于堵塞。本研究以探索新型潮汐流人工湿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为目的,以室内无植物封闭柱式潮汐湿地床为研究对象,探讨5种不同运行条件下污染物去除能力和复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运行条件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影响不大,淹水时间3h,总磷(TP)和氨氮(NH3-N)的去除效果最优,且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计算得到的有机物降解常数KBOD最大,有机物降解能力较强。通过对各运行条件系统供氧和理论污染物降解需氧的恒量计算发现,在忽略植物根系泌氧和大气自由扩散复氧的前提下,排空时间3h均满足系统污染物理论需氧量的需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东晓 吴树彪 宋玉丽 柳清青 庞昌乐 董仁杰
研究新型潮汐流人工湿地床对污水处理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淹没排空比为3h∶3h和回流比1∶1的条件下,该潮汐流人工湿地床对COD、BOD5和氨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0.2%、79.0%和61.8%,去除负荷分别达到283.2、179.7和30.1g/(m2.d),高于其他类型人工湿地;对总磷(TP)的去除率为28.7%,去除负荷为2.9g/(m2.d)。潮汐流人工湿地床总供氧能够满足有机物及氨氮的氧化需氧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梦兆 李谷 吴恢碧 陶玲 姚雁鸿
研究了7月份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基质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脱氢酶活性及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植物收割后磷酸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开始增高,分别于第20天(13.7 mg/100 g)、第16天(1.9 mg/100 g)、第12天(61.7 mg/100 g)达到最大值,均于第28天(10.1 mg/100 g、1.1 mg/100 g、43.2 mg/100 g)恢复到收割前水平。脱氢酶活性在植物收割后第4天(142.3μL/100 g)降到最小值,此后开始增高,第16天(249.5μL/100 g)达到最大值,于第24天(195.6μL/100 g...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收割 净化效果 基质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义 吕育财 李宁 郭金玲 田毅红 龚大春
利用以炭纤维为载体的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酵母废水,通过逐步提高进料浓度的方式,对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力及反应器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控制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d,进料COD浓度由启动时2 798mg/L分阶段提升至5 596和13 990mg/L的过程中,相应的沼气容积产气率分别为0.06、0.14和0.37L/(L·d),平均甲烷含量分别为57%、71%和74%,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64%和65%,反应器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当进料COD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晓丽 贾军 崔正国
为深入探究养殖尾水中氮元素在海水人工湿地内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ous)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氮的迁移转化,并采用质量平衡法定量不同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以全面评估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能力。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21 d循环运行, NO3--N氮去除率可达(92.81±1.21)%,湿地各基质层中煤渣层δ15N值最低,为(203.58±2.87)‰,珊瑚石层δ15N值最高,为(303.66±2.22)‰;植物中氮含量显著高于各层基质氮含量,平均氮含量为(2.68±0.38)%,其单位质量吸收氮素的能力最强,绝对丰度平均值为(105.61±14.65)×10-3 mg/g,远高于各基质层。系统初期基质、植物及微生物转化对系统脱氮的贡献率分别为44.70%、21.90%、18.11%;稳定期微生物转化则成为主要脱氮途径,贡献率高达60.77%,基质贡献率为6.46%。本研究结果全面揭示了海水养殖尾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率和迁移转化过程,可为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海水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阐明了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和微生物的脱氮机理和贡献,可为海水养殖尾水脱氮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稳定同位素技术 氮迁移转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伟成 盛海燕 钟哲科 丁炳扬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ed banks in six land use types of urban wetland in Hangzhou Xix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ed bank density of abandoned farmland and farmland are more than the others. The seed banks density of the uprightness in abandoned farmland,...
关键词:
湿地植被 土地利用类型 种子库 空间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涵 吴树彪 吕涛 李春燕 董仁杰 庞昌乐
探讨回流及不同回流方式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分布及去除效果的影响。对无回流、回流至进水处、回流至湿地前半部分3种回流方式进行试验研究,并对2种回流比(1∶1和10∶1)条件下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回流比为1∶1的条件下,无回流与有回流的人工湿地的NH4+-N、PO34--P的去除率分别约为10%和40%,采用不同回流方式的人工湿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总有机碳(TOC)的去除,回流至湿地前半部分的湿地较无回流湿地(44%)的去除率提高约17%。回流比为10∶1的条件下,采用回流方式的人工湿地的NH4+-N、PO34--P、TOC的去除率分别较无回流湿地提高了约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郝君 陈永华 吴晓芙 梁希 张富运
为了让木本植物更广泛的应用于潜流人工湿地,采用单因子与正交设计2种方法对影响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木槿Hibiscus syriacus、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女贞Ligustrum lucidum 4种木本植物在潜流人工湿地环境下诱导根系生长的4个因素(切根程度,基质类型,激素浓度和曝气时间)在5种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正交设计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与单因子试验找出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有一定差异,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夹竹桃最适合的切根方式是切根1/4,木槿、栀子最适合的切根方式是切根1/8,女贞最适合的切根方式是切根1/2;夹竹桃...
关键词:
木本植物 根系诱导 正交设计 基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