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
- 2023(48)
- 2022(39)
- 2021(46)
- 2020(30)
- 2019(81)
- 2018(97)
- 2017(123)
- 2016(77)
- 2015(100)
- 2014(103)
- 2013(110)
- 2012(116)
- 2011(100)
- 2010(123)
- 2009(86)
- 2008(92)
- 2007(72)
- 2006(63)
- 2005(30)
- 学科
- 济(250)
- 经济(250)
- 学(248)
- 地方(169)
- 水产(148)
- 虾(148)
- 动物(140)
- 动物学(122)
- 殖(118)
- 养殖(117)
- 地方经济(97)
- 环境(95)
- 中国(79)
- 生态(79)
- 管理(73)
- 及其(72)
- 发(66)
- 农(63)
- 资源(63)
- 和(55)
- 业(53)
- 土壤(46)
- 壤(46)
- 农业(45)
- 城市(44)
- 治(44)
- 防(44)
- 防治(44)
- 方法(40)
- 物(39)
- 机构
- 大学(1275)
- 学院(1133)
- 研究(722)
- 科学(608)
- 所(465)
- 中国(457)
- 研究所(444)
- 室(403)
- 实验(390)
- 实验室(378)
- 院(367)
- 农(366)
- 重点(363)
- 洋(348)
- 海洋(347)
- 水产(318)
- 研究院(317)
- 农业(312)
- 业大(267)
- 京(259)
- 管理(258)
- 范(254)
- 环境(253)
- 部(252)
- 济(244)
- 海洋大学(243)
- 科学研究(242)
- 江(233)
- 技术(231)
- 经济(230)
共检索到1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晓波
城市滨水区的重建是重塑城市精神与形象的契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本文从对厦门港片区的城市经济、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城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出发,围绕"塑造一个富含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的渔港形象"这一主题,提出了厦门港片区更新与改造的具体方案以及项目开发实施策略。
关键词:
滨水区 更新 改造 厦门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胜,曾光明,何理,曹麻茹,刘鸿亮
针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及其面临问题,分析国内外关于城市滨水区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滨水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城市滨水区开发相结合的复合开发模式,并阐述了复合开发模式的主要内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永广 阮芳施 沈旭炜
在以SSCI和SCI核心期刊为搜索对象的前提下,对2000-2012年关于滨水区游憩空间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滨水区生态环境、游憩冲突、游憩管理及游憩价值评估四个方面。通过中外文献内容比较,评述了中国文献与外国文献在研究视角、滨水区游憩功能定位和发展历程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滨水区游憩管理和开发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滨水区 游憩 游憩功能 游憩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运迎霞 李晓峰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但目前国内许多滨水地区开发主要集中在对滨水区本身的环境整治与景观美化上,没有从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角度着手进行。如何进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使之带动城市乃至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列举了国外若干城市滨水区的开发背景,通过对这些滨水区功能特点的比较,分析了不同功能对所在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在功能转型期功能定位的原则及参考意见。
关键词:
滨水区 城市功能 经济发展 区位优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婷 刘玮辰 吴巍 陈江龙
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态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再开发日益成为助推城市更新、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综合认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状况,论文从滨水区概念、滨水区再开发概念、空间过程、演进路径、组织模式、驱动机理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相关进展,并进行评述和展望。研究发现:(1)滨水区再开发的空间演变趋势是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由较为单一的用地类型向多元用地类型转变;(2)从空间过程演变中凝练出滨水区主要朝着物质空间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休闲娱乐共享愿景、历史文化保护4种不同的时空演进路径进行再开发;(3)滨水区再开发组织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体、私营主体、公私合作3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形成的滨水区再开发组织模式,与由港口、环境、经济、政策、文化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系统交织一起共同作用于滨水区再开发;(4)未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研究应该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重视滨水区再开发动态演化路径研究,深入剖析滨水区再开发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机理,加强对滨水区再开发多重效应的系统分析,建立助推城市更新的滨水区再开发管控方法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春济 高静
基于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大都市滨水区感知可达性的维度构成,探讨了维度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上海浦江滨水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更新背景下大都市滨水区的感知可达性由交通可达性感知、视觉可达性感知、心理可达性感知和行为可达性感知构成;心理可达性感知对滨水区感知可达性的贡献最大;在维度间关系中,心理可达性感知的影响效应最为突出。
关键词:
滨水区更新 感知可达性 大都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江昼
从城市流域滨水区房地产过度开发的角度出发,阐释了这一现象对城市生态及环境的消极影响,指出城市流域滨水区房地产的过度开发是导致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景观环境"及"热岛效应"等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就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立法及规划的必要性,构建城市范围"水生态"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扩大环保教育与宣传的力度,加强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并强调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正爱 陈德敏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段。但恰恰是滨水区之于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促动性,使得政府在规划、开发时往往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可持续性与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城市滨水区景观保护不仅仅是景观规划设计层面的问题,更应该从法律体系的层面对产业功能的调整,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社会活力的再生等予以规制。因此不仅需要规划部门从整体、大局出发进行规划,维护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同时,更需要法制部门完善立法,重塑滨水区景观保护的法治理念与生态目标,形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从滨水区的开发管理,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交通模式的规制以及生态、历史文化...
关键词:
滨水区 景观 规划 法律规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凯旋 王瑞 达良俊
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动因,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研究动态,以上海苏州河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苏州河更新规划以复合规划、立体分层设计、无界限设计和多方位体验为规划理念,强调防洪安全、交通设施、滨河文化和遗产保护、生态格局、视觉景观和游憩感知六大体系,将滨水道路、滨水绿地、河道水系以及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进行一体化规划,并明确规划结构。
关键词:
滨水区 更新规划 复合规划 苏州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晓华 向小奇 冯国禄 卜晓英
对张家界市滨水区人工景观建设进行讨论,认为张家界市滨水区人工景观建设应实现休闲场所亲水化、绿地生态化、房屋民族化、灯光适景化、餐饮购物专业化.
关键词:
张家界 滨水区 人工景观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永广 沈旭炜
滨水区因其开阔的水面、开放的空间,成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游憩的首选场所;同时也因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土地资源,成为众多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由此产生不同导向的城市滨水开发方式。在回顾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时空维度梳理和归纳了城市滨水区开发模式的五种导向,即交通水道导向、住区品质导向、边缘新城导向、遗产飞地导向与复合开发导向,并重点分析了五种导向的功能内涵和开发空间特点。据此进一步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星座"模型,且将各个导向的开发模式空间特征、主导功能和典型形式做了比较性总结,并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蓉 张凌
通过分析城市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现存问题及更新改造的动力因素,结合宁波市甬江东岸旧工业区改造规划,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土地利用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选择合理的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制定土地开发控制和引导法则等内容。
关键词:
城市滨水区 更新 土地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慧 范颖骅 吕多智 崔岑
城市滨水区可达性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阻隔,还包括人们对滨水空间的需求及滨水区自身对公众的吸引力。依据潜能模型的概念,选取人口密度、滨水区综合质量和以土地利用表达的交通作为评价因子,借助Arc-GIS9.3软件,建立了基于网格划分的滨水区可达性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等距网格划分以及定量计算网格内的人口密度、最小阻力成本和滨水区综合质量来进行滨水区可达性的定量评价。运用该模型评价了宜兴市中心城区居民至各滨水区的可达性水平,发现各滨水区平均可达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的是团氿,最低的是蠡河;对每个滨水区而言,可达性从空间上均呈现出以滨水区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评价结果可为城市滨水区合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辽吉 刘惠清
滨水区是服务于人们游憩活动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其生态要素是滨水区游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强化水体服务于滨水区的生态功能,提升城镇滨水区的景观生态价值,以丹东市城乡滨水区为例,提出了滨水区生态利益游憩管理模式(EBBM),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生态的规划建设。采用结构方程验证了该模型中生态要素与活动、背景、体验及利益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验证过程中,运用SPSS13.0及AMOS6.0软件测试了模型;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墅香 陈溢晨 刘塨
近年来,我国滨水区城市更新研究蓬勃发展,但这些研究都没有放在国际语境中,研究现状和趋势也没有较为准确的定位。为了阐明国内外滨水区城市更新研究的热点、历程、主题和未来趋势,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718篇文章,运用高频关键词的共词分析法,以Bicomb、Ucinet、Gephi、CiteSpace、SPSS软件为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国内外滨水区城市更新研究都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但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国外研究的第二阶段,即多元目标的综合统筹阶段。我国滨水区城市更新研究更关注城市双修与水系绿地研究,国外更关注政治生态和环境正义研究。滨水区城市更新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文化挖掘、生态修复、环境韧性、环境正义等可持续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滨水地区 城市更新 共词分析 研究综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