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2)
2023(6241)
2022(5173)
2021(4560)
2020(4137)
2019(9407)
2018(8882)
2017(18812)
2016(9733)
2015(10853)
2014(10637)
2013(10819)
2012(9969)
2011(8851)
2010(8840)
2009(8490)
2008(8699)
2007(7781)
2006(6641)
2005(6008)
作者
(26101)
(21908)
(21698)
(20760)
(14283)
(10563)
(10034)
(8312)
(8306)
(7839)
(7494)
(7487)
(6917)
(6883)
(6847)
(6688)
(6431)
(6371)
(6324)
(6136)
(5538)
(5069)
(5012)
(4962)
(4889)
(4883)
(4780)
(4441)
(4303)
(4228)
学科
(49724)
经济(49672)
(41144)
管理(36285)
(34106)
企业(34106)
方法(31101)
数学(29184)
数学方法(29090)
(20609)
(15953)
财务(15950)
财务管理(15922)
企业财务(15492)
中国(12231)
(11282)
(10953)
保险(10862)
(10427)
银行(10426)
(10180)
金融(10180)
(9731)
(8957)
业经(8252)
(8240)
贸易(8237)
(8022)
(6851)
技术(6590)
机构
大学(146708)
学院(143213)
(70691)
经济(69577)
管理(63451)
理学(55355)
理学院(54983)
管理学(54477)
管理学院(54201)
研究(38455)
(38375)
中国(36289)
财经(31295)
(28788)
(27530)
财经大学(24006)
经济学(23982)
经济学院(22203)
商学(19840)
商学院(19697)
中心(19654)
(19318)
(19123)
金融(18755)
科学(17205)
北京(17182)
经济管理(16873)
(16813)
业大(16138)
(15337)
基金
项目(94399)
科学(77566)
基金(75283)
研究(68464)
(63067)
国家(62609)
科学基金(57001)
社会(49303)
社会科(47255)
社会科学(47244)
基金项目(39804)
自然(36344)
自然科(35645)
自然科学(35639)
自然科学基金(35098)
(33228)
资助(32386)
教育(31960)
(28027)
编号(25093)
(23774)
教育部(22016)
国家社会(21734)
人文(21525)
重点(20082)
(19620)
成果(19612)
(19366)
大学(19119)
科研(18665)
期刊
(66555)
经济(66555)
研究(44913)
(32148)
(23948)
金融(23948)
管理(22525)
中国(20574)
财经(16720)
学报(16079)
科学(15518)
(14033)
大学(13877)
学学(13485)
经济研究(11946)
(11405)
技术(10272)
财会(9221)
(9220)
问题(9131)
业经(8594)
统计(8514)
国际(8399)
技术经济(8053)
会计(8033)
(7812)
理论(7658)
农业(7047)
决策(7019)
商业(6776)
共检索到205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炜  余琰  周晓松  
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后减持过程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研究发现,当解禁期的股价相对参照点价格(发行价、上市首日收盘价及上市第20日收盘价)存在亏损时,风险投资机构减持意愿下降,更可能继续持有股票,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公司总部在同一地区、在被投企业有董事席位的,能够显著降低减持过程的处置效应,而投资经验也有助于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置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炜  余琰  周晓松  
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后减持过程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研究发现,当解禁期的股价相对参照点价格(发行价、上市首日收盘价及上市第20日收盘价)存在亏损时,风险投资机构减持意愿下降,更可能继续持有股票,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公司总部在同一地区、在被投企业有董事席位的,能够显著降低减持过程的处置效应,而投资经验也有助于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置效应。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党兴华  董建卫  吴红超  
本文研究中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间的网络联结对投资结果的影响。运用清科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成功退出有显著的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中心性越高,成功退出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论可概括如下:投资机构的网络联结数量越多,成功退出的可能性越大;投资机构的网络联结质量越高,成功退出的可能性越大;投资机构促成的网络联结数量越多,成功退出的可能性越大;投资机构收到的网络联结数量越多,成功退出可能性越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董建卫  党兴华  陈蓉  
以中国风险资本市场为研究背景,研究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退出期限的影响。运用清科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本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中心性越高,退出期限越短。这表明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退出期限有显著的影响,提升自身的网络位置有助于投资机构缩短退出期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祥东  范彬  刘澄  
通过对2010年至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268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率在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42.98%下降到2012年的21.62%;创业板上市企业中的风险投资参与度超过70%,持股比例超过15%,并且二者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风险投资由于处在初级阶段,对企业影响力较弱,导致对创业板IPO抑价率的影响较小;同时风险投资对创业板IPO抑价率的影响发生了由正到负的方向性转变,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由逐名效应转变为认证和监督效应,这种机制的转变可能是由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的合理引导所促成的。最后针对风险投资如何积极地降低创业板IPO抑价率,提出了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郑秀田  许永斌  
文章从声誉是异质的视角出发,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参股对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募资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揭示了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更能提升企业募资能力的机理,并利用企业在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时的超募率等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企业家愿意让渡更高股权比例的激励下,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将更积极地为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等优质增值服务;由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参股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募资能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顶  罗炜  
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证监会立案调查事件为样本,研究当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涉嫌违规,同一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其他上市公司(即关联公司)的股价是否会被"传染"。实证结果表明,有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在立案公告日有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约-8%),并且这种负面反应会通过共同的风险投资链条"传染"给关联公司(约-1.2%)。我们还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风险投资对涉嫌违规企业参与度越高,则立案调查事件对风险投资的声誉损害越严重,市场对关联上市公司的惩罚也越严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建华  
关键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率  赵力  周孝华  
以往的研究虽已证明风险投资对公司IPO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却少有学者从其行为特征的视角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本文基于2010-2012年的中国创业板数据,依次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的影响,进而检验了我国风险投资会通过不同的行为特征对IPO抑价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研究发现:(1)IPO抑价率主要由二级市场的热度引起,与风险投资无稳定相关关系;(2)群体性行为风险投资与IPO抑价率呈负相关;(3)个体性行为风险投资与IPO抑价率呈正相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麒麟  陶佳萍  杨茵杰  
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方兴未艾,为创业企业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影响企业的管理活动和决策,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同时影响企业的IPO进程。本文以2014—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有风险投资参与的4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联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以及市场气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抑价率显著低于单一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市场气氛加强了联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的限制作用,市场气氛热烈的时候,联合风险投资更能有效降低IPO抑价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首日换手率显著低于单一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较于CVC+IVC以及IVC+IVC的联合风险投资合作模式,CVC+CVC的合作模式更能显著降低IPO抑价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率  赵力  周孝华  
以往的研究虽已证明风险投资对公司IPO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却少有学者从其行为特征的视角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本文基于2010-2012年的中国创业板数据,依次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的影响,进而检验了我国风险投资会通过不同的行为特征对IPO抑价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研究发现:(1)IPO抑价率主要由二级市场的热度引起,与风险投资无稳定相关关系;(2)群体性行为风险投资与IPO抑价率呈负相关;(3)个体性行为风险投资与IPO抑价率呈正相关。由此,对我国创业IPO公司来说合理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风险投资,一方面风险投资才能得到公司相对优势,另一方面以此规避风险投资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津钰  蒋敏  刘承翊  
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从风险投资(VC)参与企业治理的视角,探究连锁VC董事的违规经历对公司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董事上一年在其他公司的违规经历会显著减少公司的违规行为。渠道检验显示,更不可能委托投票、召开更多次数的临时董事会会议以及更多地在委员会中任职是连锁VC董事形成前述影响的三条潜在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连锁VC董事更能减少违规经历类型相同的公司违规,并且,处罚力度更重、经历更加深刻(亲身经历、同一团队内成员经历)时,连锁VC董事的影响更明显。在排除了替代性解释和进行了稳健性测试后,研究结论依然存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越  刘承翊  林淑萍  张鹏东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存在明显异质性,识别出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风险资本持股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研究风险资本持股对缓解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风险资本持股的上市公司预期有更好的治理表现,但这可能是风险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结果(治理效应),也可能是其筛选了治理表现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筛选效应)。为此,本文选取IPO暂停事件作为实验场景:对于同时持股IPO企业和已上市公司的风险资本,当IPO企业的上市进程被暂停时,风险资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从而导致对已上市公司的注意力分散和监督缺位(分心)。研究发现,IPO暂停期间,“分心”风险资本持股的已上市公司表现出更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对风险资本家的问卷调查,为这一“分心”解释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还发现,IPO暂停期间“分心”风险资本扩大了募资规模,并增加对IPO企业子公司的投资;同时,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明显减少,表现为临时董事会的频次下降,风险资本家董事委托投票的概率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风险资本的治理角色越重要、“分心”程度越高时,IPO暂停的影响越显著;而有效的替代治理机制会削弱暂停政策的影响。本文为风险资本持股与公司治理表现之间的因果识别难题提供了新的场景和证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深入理解风险资本这一类机构投资者在缓解企业过度投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越  刘承翊  林淑萍  张鹏东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存在明显异质性,识别出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风险资本持股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研究风险资本持股对缓解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风险资本持股的上市公司预期有更好的治理表现,但这可能是风险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结果(治理效应),也可能是其筛选了治理表现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筛选效应)。为此,本文选取IPO暂停事件作为实验场景:对于同时持股IPO企业和已上市公司的风险资本,当IPO企业的上市进程被暂停时,风险资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从而导致对已上市公司的注意力分散和监督缺位(分心)。研究发现,IPO暂停期间,“分心”风险资本持股的已上市公司表现出更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对风险资本家的问卷调查,为这一“分心”解释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还发现,IPO暂停期间“分心”风险资本扩大了募资规模,并增加对IPO企业子公司的投资;同时,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明显减少,表现为临时董事会的频次下降,风险资本家董事委托投票的概率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风险资本的治理角色越重要、“分心”程度越高时,IPO暂停的影响越显著;而有效的替代治理机制会削弱暂停政策的影响。本文为风险资本持股与公司治理表现之间的因果识别难题提供了新的场景和证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深入理解风险资本这一类机构投资者在缓解企业过度投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志强  苏刚  张泽  
利用个体融资交易者的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融资交易者的处置效应和不同投资者特征下投资者处置效应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频繁交易和经常扎平交易的投资者之外,所有从事融资交易的投资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尽管其处置效应程度低于非融资交易者的处置效应程度;女性投资者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盈利确定心理;缺少经验的投资者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盈利确定心理和损失厌恶心理;不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和不经常扎平交易的投资者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损失厌恶心理;投资者的年龄和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对其处置效应程度没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