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3)
- 2023(14333)
- 2022(12040)
- 2021(10886)
- 2020(8932)
- 2019(20424)
- 2018(19869)
- 2017(37407)
- 2016(20453)
- 2015(22814)
- 2014(23080)
- 2013(22979)
- 2012(21941)
- 2011(20137)
- 2010(20451)
- 2009(19077)
- 2008(18936)
- 2007(17450)
- 2006(15378)
- 2005(13761)
- 学科
- 济(92457)
- 经济(92358)
- 业(55902)
- 管理(52124)
- 企(40184)
- 企业(40184)
- 农(36480)
- 方法(35644)
- 数学(30526)
- 数学方法(30277)
- 中国(27909)
- 地方(25918)
- 农业(24345)
- 业经(23348)
- 财(20795)
- 学(19369)
- 贸(17736)
- 贸易(17725)
- 制(17193)
- 易(17131)
- 银(15330)
- 银行(15269)
- 发(15040)
- 融(14907)
- 金融(14904)
- 行(14701)
- 环境(13988)
- 和(13476)
- 地方经济(13222)
- 技术(13064)
- 机构
- 学院(305276)
- 大学(302678)
- 济(124541)
- 经济(121851)
- 管理(111005)
- 研究(110655)
- 理学(95058)
- 理学院(93826)
- 管理学(92184)
- 管理学院(91600)
- 中国(82791)
- 科学(70723)
- 农(67373)
- 京(64724)
- 所(58418)
- 财(55463)
- 研究所(53180)
- 农业(52421)
- 业大(51765)
- 中心(50762)
- 江(47975)
- 财经(43448)
- 范(42368)
- 师范(41844)
- 北京(40827)
- 经(39277)
- 院(38806)
- 州(38094)
- 经济学(37972)
- 省(37324)
- 基金
- 项目(201748)
- 科学(156510)
- 基金(143606)
- 研究(143593)
- 家(127594)
- 国家(126375)
- 科学基金(105587)
- 社会(91618)
- 社会科(86525)
- 社会科学(86499)
- 省(81475)
- 基金项目(76697)
- 划(68396)
- 自然(67671)
- 自然科(66058)
- 自然科学(66033)
- 自然科学基金(64844)
- 教育(64357)
- 编号(58206)
- 资助(56982)
- 发(49331)
- 成果(47466)
- 重点(45979)
- 部(43392)
- 创(41931)
- 课题(40962)
- 创新(39129)
- 科研(38848)
- 发展(38697)
- 计划(38459)
- 期刊
- 济(146520)
- 经济(146520)
- 研究(88063)
- 农(67012)
- 中国(64890)
- 学报(56600)
- 科学(50028)
- 农业(44518)
- 大学(41648)
- 财(41470)
- 学学(39624)
- 管理(38270)
- 教育(32086)
- 融(30765)
- 金融(30765)
- 业经(27979)
- 技术(24307)
- 经济研究(22518)
- 业(21899)
- 财经(21171)
- 问题(19994)
- 经(18211)
- 版(17832)
- 业大(15270)
- 商业(15185)
- 技术经济(15138)
- 科技(15078)
- 贸(14658)
- 资源(13962)
- 图书(13901)
共检索到463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爱琴 张敬源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墨尔根古驿道在各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其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墨尔根古驿道沿线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兴盛 墨尔根 古驿道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玉霞
<正>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减轻城市人口压力;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增强留乡意愿。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通过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弘扬乡土特色,增强农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一书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策略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伟安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保护乡村的资源和环境成为重要课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孙华主编的《乡村资源环境规划基础》是一部全面介绍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专业著作,该书系统论述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作者在第一章阐述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并唤起读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在第二章中,作者系统介绍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到“两山”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阐述,
关键词:
公共资源管理 乡村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潘海燕 袁林森
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前的611个贫困县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生活发展水平提升了本地区民生循环质量,同时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芳山 李露瑶 陈杰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极大。文章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程度,并创新性地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深入考察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经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效应为0.4100。(2)数字经济对林业大省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较其他地区更为显著,影响系数为0.5700,说明数字经济在林业经济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3)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拥有网站数和信息从业人数,重要性分别为13.62和11.61,农村电商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4)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系数分别为东部地区0.6450、西部地区0.2560、东北部地区0.2350、中部地区0.1970。文章聚焦于数字经济各个维度指标的重要性比较以及林业经济大省和其他省份的异质性分析,深化了相关研究内容,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林业经济大省数字经济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提出政策启示: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利用好数字经济这一推手,重点推动农村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农村电商,推进林业大省和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低成本、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龙飞 曹招锋 杨晨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金钱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事实出发,顺应亿万农民新企盼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对新中国70年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思考,凸显了习近平深入乡村、扎根农民的"三农"情怀。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包括乡村振兴之基、乡村振兴之本、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之擎、乡村振兴之核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实践和政策价值。新时代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须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积极践行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论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林龙 余洋婷 吴水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及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历程、规划与政策措施、主要模式、组织方式、投融资渠道,以及林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落实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国外 乡村振兴 发展 林业 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风英 庞智强 邓光耀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13-2019年中国省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来源,并基于关系数据视角利用QAP方法测度其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状态;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并呈逐渐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兴旺子系统差异是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最大成因,其次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子系统差异。做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缩小区域差异的可行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从容应对百年变局,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利于精准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儒练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指标体系 空间格局 莫兰指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熙媛
“文旅+”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核心,通过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文旅”为基点,打造涵盖科技、教育、生态、农业、非遗等产业跨界融合的文旅新生态,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平衡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繁荣。“文旅+”视域下的各个乡村文旅发展其主要的创新点和输出点就在于对当地文化内容的挖掘和创作。“文旅+”的底层逻辑就是针对一个乡村景区的文化、地理、环境、民俗、历史、人口等关键要素创作出与该地有紧密联系的文化故事,再通过与其他业态进行融合宣传,将该地的文旅特色通过故事内容传播出去。文章对“文旅+”视域下各个乡村文旅内容创作宣传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为乡村文旅精神内涵挖掘、乡村故事创作、文化内容产出、文化宣传传播方面的政策制定、决策产出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志娟 李治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
非遗 乡村振兴 治理基因 非遗资源要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