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80)
2023(5095)
2022(4212)
2021(3619)
2019(6578)
2018(6398)
2017(12570)
2016(6667)
2015(7421)
2014(7524)
2013(7728)
2012(7634)
2011(7074)
2010(7500)
2009(7400)
2008(7061)
2007(6769)
2006(6473)
2005(6136)
2004(5658)
作者
(20737)
(17766)
(17253)
(16915)
(11224)
(8211)
(7832)
(6787)
(6680)
(6426)
(6291)
(5878)
(5868)
(5714)
(5709)
(5393)
(5096)
(5068)
(5066)
(4826)
(4499)
(4281)
(4197)
(4168)
(4064)
(4059)
(3756)
(3559)
(3519)
(3448)
学科
(55459)
经济(55429)
管理(17319)
(15728)
地方(15370)
方法(14762)
数学(12608)
数学方法(12553)
中国(12523)
(12490)
地方经济(11961)
(10474)
企业(10474)
(9920)
业经(9073)
农业(7917)
经济学(6892)
(6847)
理论(6383)
(6332)
(6097)
金融(6096)
环境(6062)
(5890)
(5716)
(5665)
(5495)
劳动(5476)
产业(5412)
(5260)
机构
大学(114561)
学院(112298)
(59727)
经济(58785)
研究(43831)
管理(37100)
中国(32083)
理学(30409)
理学院(30013)
管理学(29623)
管理学院(29385)
(26207)
科学(23873)
(23657)
(22624)
经济学(20986)
财经(20649)
研究所(20096)
(18563)
经济学院(18470)
(18202)
中心(17802)
(16591)
师范(16491)
北京(15251)
财经大学(14885)
(14793)
(14650)
(14015)
师范大学(13375)
基金
项目(62759)
科学(49502)
研究(47732)
基金(45988)
(39213)
国家(38884)
社会(33686)
科学基金(32741)
社会科(31950)
社会科学(31942)
(23390)
基金项目(22883)
教育(21330)
资助(19166)
(19155)
编号(17889)
自然(17686)
自然科(17225)
自然科学(17221)
自然科学基金(16914)
成果(16299)
(15317)
国家社会(14888)
重点(14500)
(14317)
(14049)
经济(13919)
课题(13258)
发展(13131)
(12954)
期刊
(77765)
经济(77765)
研究(43325)
中国(23492)
(20976)
学报(16938)
管理(15784)
科学(15041)
(13904)
经济研究(13497)
财经(13039)
大学(13016)
学学(12159)
(11533)
教育(10811)
(10363)
金融(10363)
问题(10174)
技术(9826)
业经(9164)
农业(8973)
技术经济(7786)
(7500)
世界(7087)
国际(6576)
统计(6521)
经济问题(6486)
改革(5775)
(5775)
经济管理(5699)
共检索到189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建国  
一、增长经济学的劳动力要素公式增长经济学这门学科大致是本世纪40年代形成的。其劳动力要素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哈罗德、多马、索洛、斯旺诸人。前两位属于增长经济学的古典学派人物,他们同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伟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李建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96级博士生100015)我国经济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同时,由于对人力资本开发投入长期不足,又呈现出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不足的特点。这种劳动力过剩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不足的矛盾所导致的巨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代盛  石建昌  
人口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政策是政策制定者极为关心的决策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1953年到2005年全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除外)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刻画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佛关  周冠郴  
本文通过岭估计法分析劳动力各大效应的产出弹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得出相关结果。此外,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还发现,教育效应、非农业配置以及非公有经济就业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范科才  李亮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调整劳动力价格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劳动力价格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劳动力价格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消费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从建立工资增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邵锋祥  袁晓玲  
基于VAR理论及其模型,实证检验了1983-2006年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国内资本及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符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国内资本形成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劳动力就业只存在单向影响作用,旨在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我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快,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结构转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但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应站在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从两个途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蕾  彭韶兵  艾新宇  
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及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现状作详细的分析,进而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价格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都阳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的短缺和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这意味着新古典机制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对近年来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表明,不仅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劳动力再配置在TFP的构成中也逐渐减少。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率的要求更加紧迫。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史桂芬  黎涵  
本文首先在内生人口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口迁移变量,将劳动力结构内生化,探讨人口迁移是如何通过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其次,在上述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5年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迁移通过改变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在数量上,改善了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量上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在质量上,重塑了中国各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使得各地区劳动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素华  
一、问题的提出(一)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水平提高。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理论,社会总产量Q=劳动投入量L*劳动生产率P。我们对此式略作数学变换,就有ΔLL=ΔQQ-ΔPP。该式表明,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部门内,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就业水平越高;劳动生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魁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负担的减轻产生了人口红利并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而言,劳动力负担每降低1个百分点,促使人均产出增加0.176个百分点。短期而言,劳动力负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劳动力负担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主要由快速下降的少儿抚养负担解释。但随着少儿抚养负担的稳定和老龄化的加速,未来劳动力负担变化将由老年赡养负担主导,随之引起的经济效应将发生改变。为此,应抓住剩余30年的战略机遇期,利用人口红利期积累的成果迅速推进人口结构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鹏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就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龙华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