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7)
2023(2082)
2022(1813)
2021(1637)
2020(1499)
2019(3793)
2018(3599)
2017(7535)
2016(3607)
2015(3786)
2014(3645)
2013(3776)
2012(3539)
2011(3057)
2010(3207)
2009(3024)
2008(2883)
2007(2562)
2006(2424)
2005(2301)
作者
(9223)
(7782)
(7748)
(7512)
(4978)
(3687)
(3486)
(3018)
(2980)
(2827)
(2784)
(2575)
(2574)
(2535)
(2500)
(2477)
(2259)
(2254)
(2190)
(2011)
(1969)
(1951)
(1886)
(1815)
(1790)
(1783)
(1688)
(1654)
(1645)
(1556)
学科
(21114)
经济(21101)
方法(8371)
数学(7662)
(7651)
数学方法(7575)
管理(7535)
地方(5519)
(5285)
企业(5285)
中国(5114)
(4265)
(4026)
地方经济(3955)
(3886)
税收(3733)
(3715)
(3640)
关系(3436)
(3340)
贸易(3336)
(3226)
农业(3197)
业经(2674)
(2659)
金融(2659)
对外(2630)
经济关系(2599)
收入(2420)
(2395)
机构
大学(48386)
学院(46802)
(24414)
经济(24088)
研究(18560)
管理(16729)
中国(14184)
理学(14180)
理学院(14020)
管理学(13719)
管理学院(13621)
(11547)
(10501)
科学(9617)
(9171)
财经(8754)
经济学(8489)
研究所(8118)
(8006)
中心(7989)
经济学院(7715)
(7373)
(6879)
北京(6780)
(6759)
财经大学(6464)
(6101)
师范(6057)
(5580)
业大(5545)
基金
项目(29526)
科学(23567)
基金(22467)
研究(21849)
(19602)
国家(19478)
科学基金(16520)
社会(15171)
社会科(14467)
社会科学(14464)
基金项目(11191)
(10603)
教育(10074)
自然(9756)
资助(9640)
自然科(9564)
自然科学(9562)
自然科学基金(9392)
(8876)
编号(7972)
成果(7053)
(6937)
重点(6935)
国家社会(6928)
(6795)
教育部(6176)
人文(5884)
课题(5884)
中国(5867)
大学(5830)
期刊
(26961)
经济(26961)
研究(17711)
中国(11134)
(9360)
管理(7680)
学报(6969)
科学(6460)
(6101)
大学(5705)
经济研究(5544)
教育(5477)
学学(5149)
财经(4636)
(4605)
金融(4605)
技术(4424)
(4102)
农业(3923)
(3772)
问题(3604)
业经(3210)
统计(3187)
国际(3139)
世界(3011)
技术经济(2821)
(2715)
(2613)
(2539)
决策(2479)
共检索到79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晓博  
最近,各大城市纷纷公布了2022年的“经济成绩单”,由此带来了一个热门话题:在逆水行舟的2022年,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城”?谁对全国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本文拟从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口额、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等关键指标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丁从明  陈仲常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持续下降。为什么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水平的显著增加?本文构建的带有雇佣成本的就业模型显示:由于雇佣和解雇成本的存在,不同类型的冲击对企业雇佣政策的影响明显不一样。具体而言,持久性的供给冲击可以带来就业水平持久性的变化;暂时性的需求冲击只能带来较小幅度的、暂时性的就业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带来就业增加依赖于推进增长的冲击来源;利用Blanchard-Quah的结构VAR分解数据,文章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冲击对就业的影响。经验研究的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说。本文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程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提供了合理解释。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顺国  
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于2006年6月中旬对长沙等7个地级市、龙山等28个县(市区)的1800户城乡居民的问卷调查(其中城市居民600户,农村居民1200户)表明:有69%的居民对家庭收入增长问题表示高度关注,关注度为所有问题之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安德斯·阿斯伦德  王宇  
从2000年到2012年,新兴经济体增长很快,发挥了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作用。从目前情况看,未来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可能降低。主要原因包括赶超潜力耗尽;信贷繁荣和大宗商品繁荣结束;金融体系脆弱性;国家治理问题等。未来10年,作为一个整体,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可能降低,西方国家可能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骅珊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扩张、就业和物价上涨。而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虽保持高位运行,失业率却继续攀升。1999年GDP增加7.1%,2000年为8.0%,2001年为7.3%,2002年为7.9%,2003为9.1%。而我国的失业率却逐渐增加,1999年、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001年为3.6%,2002年为4.5%。另外,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此同时,由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比尔·卢卡斯  李玉静  
时间:2014年5月12~26日前言以教学和学习为主题的《2014年全民教育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提醒我们:目前出现了全球范围的学习危机,而教育质量又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好的教师。这一点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TVET教师指的是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旺实  王美桃  
2011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而同期GDP的增幅仅有10%左右;全年来看,财政收入增长在24%以上,而GDP增幅只有9.2%,这是为什么?同样可以提起讨论的是,2009年某些月份,我国财政收入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超过了GDP的降幅。财政收入变动与GDP变动相比较出现这种放大的差异,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们一直在讨论,但是都是零星的结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林卫斌  苏剑  
本文就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GDP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生产部门用电量增长率将提高0.58个百分点;而重工业总产值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则生产部门用电量增长率将提高1.8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不同步的重要因素,但是二者的背离程度无法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到完全的解释。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惠文杰  
不断涌现的削山造城工程引发了广泛的议论,但严谨的研究论证却难得一见。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第一,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和城市化政策的演变,指出部分城市空间不足和更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化政策的实施是发生削山造城的背景;第二,通过对城市形状理论和城市规模收益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有效主城区的概念,从理论上指出,地形限制导致有效主城区规模不足是削山造城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三,使用GooGle earth软件逐一考察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形状、地形,指出全国有1/4的城市有削山造城的需要;第四,通过研究无地形限制的城市有效主城区面积如何受相关因素影响,得出了确定削山造城合理规模的公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梅农  刘天培  
为什么会延期?2005年,四个小型开放经济体——新西兰、智利、文莱与新加坡开始协商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但直到2009年美国加入时,TPP才获得一线生机。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马来西亚随后加入,紧跟着在2012年加拿大与墨西哥也加入,2013年则是日本。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国家的差异性都极其明显:首先,在地理上很分散,它们既不相邻,也不能组成区域;其次,经济也很分散,2012年澳大利亚的人均收入是越南的40倍,其他的国家与美国的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铭  陈钊  
本文研究了邻省之间商品市场的分割对省级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分割市场对于当地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的影响,对于超过96%的观察点来说,市场分割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增长。我们还发现,对于经济开放程度更高的观察点来说,分割市场更可能有利于当地的增长。这说明,地方政府的确在利用来自于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时,放弃了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为了避免省与省之间以分割市场的方式追求经济增长而陷于囚犯困境,就需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协调,并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推动市场整合,获得经济增长的国内规模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文书洋  张琳  刘锡良  
当前,绿色金融备受关注,然而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尚需进一步强化。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由于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环保的主要力量应当是公共部门而非金融系统。然而为何越来越多国家选择发展绿色金融?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有效制定政策、构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的基础。本文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表现出与公共部门环保投入的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的绿色金融理论模型,对经验事实给出理论解释。模型证明:绿色金融的成本分摊与风险分担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长期增长效应,是经济发展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理论层面回答了"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这一问题,为绿色金融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和政策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都阳  高文书  
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 ,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呢 ?首先 ,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 ,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 ,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宾  
化石能源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呈现出上升的长期趋势,是一个易于观察但并没有获得解释的经验事实。本文展示了一系列的一般均衡模型,以试图获得与事实相符的预测。通过各种尝试,我们发现,资源储量固定不变的假设总是使得资源消耗量呈现出经典的吃蛋糕式的结果——逐渐下降;若放弃该约束条件,则解释该事实的空间豁然开朗。鉴于这么做与人们的日常直觉相悖,所以笔者详细说明了放弃该约束的理由,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个能成功解释事实的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