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2)
2023(8408)
2022(7127)
2021(6516)
2020(5560)
2019(12060)
2018(11952)
2017(22476)
2016(11675)
2015(12769)
2014(11970)
2013(11584)
2012(10719)
2011(9408)
2010(9529)
2009(8607)
2008(8624)
2007(8055)
2006(6823)
2005(5935)
作者
(32174)
(27205)
(27038)
(25480)
(17374)
(12827)
(11829)
(10569)
(10066)
(9591)
(9176)
(9061)
(8748)
(8600)
(8363)
(8273)
(8074)
(7858)
(7849)
(7569)
(6672)
(6536)
(6445)
(6152)
(6071)
(6014)
(5947)
(5881)
(5433)
(5394)
学科
(49136)
经济(49080)
管理(44034)
(43810)
(37704)
企业(37704)
方法(23646)
数学(20471)
数学方法(20226)
技术(19891)
技术管理(13257)
(13089)
中国(12349)
(12028)
业经(11539)
(9165)
农业(8947)
理论(8781)
地方(8492)
(8388)
财务(8368)
财务管理(8355)
(8289)
贸易(8281)
(8270)
(8069)
企业财务(7938)
(7854)
银行(7836)
(7664)
机构
学院(163508)
大学(162026)
(72014)
经济(70761)
管理(69378)
理学(60630)
理学院(60060)
管理学(59142)
管理学院(58815)
研究(50989)
中国(39329)
(33292)
(32027)
科学(29724)
财经(25737)
(24763)
(24348)
中心(23992)
(23554)
(23343)
业大(22826)
经济学(22610)
研究所(21996)
经济学院(20614)
北京(20613)
商学(19714)
商学院(19522)
(19263)
财经大学(19252)
(19186)
基金
项目(113186)
科学(91908)
基金(84322)
研究(82814)
(73914)
国家(73356)
科学基金(64850)
社会(55326)
社会科(52792)
社会科学(52780)
基金项目(44721)
(44592)
自然(41754)
自然科(41012)
自然科学(41005)
自然科学基金(40351)
教育(38218)
(36683)
资助(33426)
编号(31310)
(30300)
创新(27238)
(25182)
重点(25156)
国家社会(24007)
(23819)
成果(23736)
教育部(22184)
(21947)
人文(21897)
期刊
(74696)
经济(74696)
研究(46676)
中国(34876)
管理(29944)
(26120)
科学(23249)
学报(22331)
(19586)
技术(18979)
教育(17924)
大学(17901)
学学(17012)
农业(13456)
(13419)
金融(13419)
财经(13057)
经济研究(12895)
技术经济(11986)
业经(11827)
科技(11462)
(11401)
(9117)
问题(8921)
(8733)
统计(8430)
(7845)
论坛(7845)
商业(7645)
(7280)
共检索到240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恒  高中华  李慧玲  
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的应用给组织行为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深入回答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应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采用情境实验法和两阶段问卷法开展两个独立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作为工作要求,可通过增强工作不安全感的损耗路径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作为工作资源,可通过增强工作自主性感知的增益路径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员工学习目标导向是开启上述不同影响效应的关键“钥匙”。具体来说,学习目标导向的增强会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损耗路径,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增益路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穆鑫岩   毛日佑   王婕  
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所的应用不断加深,其逐渐演变为员工工作的协作者,人工智能的使用对员工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索。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分别从“温度”和“效率”两个视角出发,探讨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团队建设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调节作用。本研究对使用人工智能开展工作的全职员工开展三阶段的问卷调研,通过对收回的360份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当团队建设较弱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职场孤独感的正向影响较强,而当团队建设较强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职场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影响;(2)当团队建设较强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心理可得性的正向影响较强,而当团队建设较弱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心理可得性没有显著的影响;(3)团队建设越弱,人工智能使用通过职场孤独感对员工社交性网络闲逛产生的间接效应越强;(4)团队建设越强,人工智能使用通过心理可得性对员工工作绩效产生的间接效应越强。本研究有助于深化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影响的理解,为组织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同时,规避其潜在的消极影响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云硕   刘园园   张帆   褚福磊  
在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所的应用不断深化,其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索。基于压力认知评估理论,本研究通过对387份问卷多时间节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使用会通过威胁性评估抑制员工的创新绩效,但会通过挑战性评估提升员工的创新绩效,威胁性评估和挑战性评估在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领导AI符号化不仅调节人工智能使用与两类认知评估之间的关系强度,还显著调节人工智能使用通过两类认知评估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但当领导AI符号化程度高时,挑战性评估的中介作用更强,而威胁性评估的作用更弱。研究结论揭示了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创新的双刃剑效应,为智能化工作场域中的员工创新管理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莉   罗瑾琏   张芹  
组织创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员工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离不开员工对职业意义与信念的体会。然而,职业召唤在刺激员工创新行为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角色理论,探索了职业召唤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本研究以中国创新型企业236名员工为研究样本,路径分析和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职业召唤既可以通过工作繁荣推动创新行为,又可能通过工作负荷阻碍创新行为。内部人身份感知是上述双刃剑效应的重要边界条件。当内部人身份感知高时,职业召唤对工作繁荣发挥促进作用,工作繁荣在职业召唤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越强。当内部人身份感知低时,职业召唤对工作负荷发挥抑制作用,工作负荷在职业召唤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越弱。本研究为企业如何指导员工职业信念与价值管理及有效创新管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飞   郭泓嵩   章婕璇  
探索团队断裂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创新导向型多元化团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团队断裂带如何影响团队整体创新行为,对个体创新的影响缺乏关注,且有限的相关研究之间也存在观点分歧。本文基于社会促进理论,阐述了团队断裂带如何作为一种社会促进因素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自我呈现观和分心冲突观的双重视角,探索并检验团队断裂带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及边界条件。本研究通过两时点的在线调研收集到来自55个创新导向型团队的347份配对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创新导向型团队中,员工会对团队断裂带产生两种差异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个体任务复杂性较低时,团队断裂带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其在“奋起”状态下增加个体创新行为;当个体任务复杂性较高时,团队断裂带会诱发员工的情绪耗竭,导致其在“躺平”心理下减少个体创新行为。本研究深化了团队断裂带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微观解释机制,为多元化团队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辉  肖宇婷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了以角色模糊和工作自主性为中介变量,上级响应性为调节变量的远程工作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运用SPSS 23.0和MPLUS 7.0软件对254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角色模糊在远程工作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负向中介作用,工作自主性在远程工作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并且工作自主性比角色模糊的中介作用更大;②上级响应性负向调节远程工作与角色模糊的关系,同时正向调节远程工作与工作自主性的关系;③上级响应性负向调节角色模糊在远程工作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在远程工作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且上级响应性对工作自主性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更强。研究结果丰富了远程工作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同时对企业有效实施远程工作安排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辉  李湘晴  
基于调节焦点理论和公平启发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差异化人才管理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促进定向工作重塑在差异化人才管理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防御定向工作重塑在二者间起负向中介作用;组织公平感正向调节差异化人才管理与促进定向工作重塑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差异化人才管理与防御定向工作重塑之间的关系;组织公平感增强促进定向工作重塑的正向中介作用,削弱防御定向工作重塑的负向中介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邱迅杰  于桂兰  孙轩  
感知上级信任作为一种信任类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它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但近年来学者发现它也会导致员工的消极行为。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结合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认为感知上级信任既是一种益处又是一种负担,并构建了感知上级信任的双刃剑模型,即:激发主动性行为的赋能路径和阻碍主动性行为的超载路径。此外,本研究还检验了权力距离倾向在这两条路径中的调节作用。基于三个时点的303份员工自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上级信任既可以激发员工的自我效能、促进主动性行为,又会加重员工的角色超载、阻碍主动性行为;权力距离倾向在感知上级信任和角色超载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权力距离倾向越高,感知上级信任与角色超载的正向关系越弱。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平青  刘园园  刘东旭  刘淑桢  
根据压力交互理论和调节焦点理论,构建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双刃剑”影响理论模型,探讨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的中介作用、促进型焦点和防御型焦点的调节作用。选取12家高新技术企业60个团队414份领导和员工的两时间点配对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工作不安全感会通过挑战性压力认知和促进型焦点的调节导向对个体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个体创新行为的“动力”和“助推力”;另一方面,工作不安全感会通过阻碍性压力认知和防御型焦点的调节导向对个体创新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成为个体创新行为的“负担”和“绊脚石”。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琦琦   刘军   袁艺玮  
以往工作重塑的研究通常聚焦于“驱利”动机下的促进型工作重塑,并隐含其积极效应的假设,忽视了“避害”动机下的防御型工作重塑,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效应。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探讨了防御型工作重塑对员工自身的影响,构建了防御型工作重塑发挥作用的整合模型。基于213名员工连续10个工作日的每日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多层路径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发现控制促进型工作重塑之后,防御型工作重塑分别增加员工焦虑情绪和感知控制,进而作用于情绪耗竭和工作投入;同时员工解释水平调节防御型工作重塑通过感知控制对情绪耗竭和工作投入的间接效应。本研究丰富了对工作重塑的理解,并为企业管理中有效发挥工作重塑的积极效应提供借鉴。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韩雨卿  谢富纪  许科  于晓宇  
产品创新性是新产品开发项目成功的重要标准。既有研究发现新产品开发团队领导的先前经验是产品创新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但研究结论相反。一个原因是没有区分先前经验的来源,例如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同时检验先前经验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据此,研究以新产品开发项目为研究情景,探索项目失败经验对产品创新性的非线性影响,合并考察交互记忆系统三个维度在此非线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项目失败经验对产品创新性、团队专业性有倒U型影响;项目失败经验对团队协作性有正向影响,对团队可靠性无显著影响;团队专业性在项目失败经验与产品创新性之间的倒U型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团队协作性和团队可靠性未发挥中介作用。探...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卢俊婷   刘畅   陈畅  
员工不道德行为通常会对组织发展造成一定危害。目前有关不道德行为成因的研究主要从领导行为、组织氛围等角度进行分析,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员工声誉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社会信息处理理论与道德许可理论,探讨助人声誉通过心理特权和道德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过程。通过进行多时段问卷调查,收集到391份有效匹配问卷,数据分析发现:(1)助人声誉正向影响道德意识。(2)助人声誉通过增强道德意识减少不道德行为。(3)助人声誉正向影响心理特权。(4)助人声誉通过增加心理特权促进不道德行为。本文验证了助人声誉对员工影响的两面性,打破了声誉对员工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传统观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奔   仇勇  
员工持股计划有助于企业保留核心科技人才,激发企业创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皆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应警惕上市公司利用这一激励手段达成不当目的。基于2014—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A股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不当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持续期内发生不当行为的概率更高。其原因:一是部分员工持股计划沦为变向的高管绩效式激励工具,二是员工出于自身利益发挥了合谋掩饰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存续期较短、由金融机构代管、存在杠杆融资及激励人数处于特定区间的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不当行为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类似于高管绩效式激励的“双刃剑”效应同样存在于员工激励中。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强监管,以保障更好的政策效果进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燕萍   廖鑫   杨映瑶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混合办公日益普及,混合办公对员工创新绩效具有何种影响亟需进一步研究。基于SOR理论和社会临场感理论,通过432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混合办公对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办公通过工作家庭平衡的中介作用提高员工创新绩效,挑战性评价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混合办公通过工作场所临场感的中介作用降低员工创新绩效,阻碍性评价在其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混合办公理论,拓展社会临场感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为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混合办公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建锋  谢鹏  王丹阳  乔小涛  
基于压力认知评估理论,探讨多任务处理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对341份配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就导向调节多任务处理与认知评估间关系,即在高水平成就导向的影响下,多任务处理对挑战性评估的正向影响会增强,而多任务处理对威胁性评估的正向影响会削弱;挑战性评估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而威胁性评估负向影响员工创造力;多任务处理和成就导向的交互作用通过挑战性评估和威胁性评估的中介作用对员工创造力产生不同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