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4)
2023(6585)
2022(5556)
2021(5162)
2020(4259)
2019(9314)
2018(9124)
2017(17457)
2016(8871)
2015(9850)
2014(9075)
2013(8488)
2012(7800)
2011(6721)
2010(7033)
2009(6428)
2008(6113)
2007(5661)
2006(4927)
2005(4325)
作者
(22253)
(18866)
(18643)
(17365)
(11970)
(8934)
(8312)
(7072)
(7064)
(6598)
(6316)
(6252)
(6006)
(5991)
(5769)
(5675)
(5415)
(5324)
(5234)
(5196)
(4577)
(4400)
(4280)
(4275)
(4237)
(4191)
(4186)
(3995)
(3684)
(3609)
学科
(35051)
经济(35010)
(32729)
管理(29069)
(27824)
企业(27824)
技术(14980)
方法(13200)
技术管理(11738)
中国(11733)
数学(11066)
数学方法(10964)
(10712)
业经(8937)
(8782)
地方(8494)
农业(7459)
(7071)
(6330)
银行(6318)
(6235)
金融(6235)
理论(6146)
(6052)
(5922)
贸易(5914)
(5755)
(5567)
(5543)
(5511)
机构
学院(115307)
大学(114335)
(52751)
经济(51849)
管理(47682)
理学(41120)
理学院(40719)
管理学(40212)
管理学院(39979)
研究(38529)
中国(28791)
(24226)
(23160)
科学(20678)
财经(18637)
(17953)
中心(17783)
(17660)
(17028)
经济学(16564)
研究所(15841)
经济学院(14936)
(14769)
(14615)
北京(14544)
师范(14491)
(14117)
业大(14036)
(13886)
财经大学(13798)
基金
项目(78963)
科学(64771)
研究(61849)
基金(57819)
(50505)
国家(49616)
科学基金(43507)
社会(41810)
社会科(39697)
社会科学(39688)
(32405)
基金项目(30475)
教育(28373)
(26101)
自然(25656)
自然科(25162)
自然科学(25157)
自然科学基金(24773)
编号(23712)
(23648)
资助(21411)
创新(20880)
成果(19276)
(18162)
国家社会(17998)
重点(17782)
(17518)
课题(17222)
(16507)
(16386)
期刊
(59140)
经济(59140)
研究(37728)
中国(28648)
管理(21786)
(18954)
教育(17140)
科学(15162)
(13964)
学报(13960)
技术(11853)
大学(11658)
学学(10806)
(10599)
金融(10599)
经济研究(10353)
业经(9611)
农业(9562)
财经(9317)
科技(8734)
(8240)
技术经济(7433)
问题(7039)
(6303)
论坛(6303)
(5997)
(5965)
世界(5644)
(5575)
商业(5439)
共检索到180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宋萍  
在本世纪全新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自主创新为科技发展的灵魂,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投资、信贷、税收等政策扶持,建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尚勇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应该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即,自主创新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魄力;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自主创新必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必须增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冠华  
2006年6月2日,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阐述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摘编了报告的部分内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贾晓梨  王贵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科研管理人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杜鹏程  潘金刚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本文从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和保障体系、投融资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人才开发和培养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等诸多方面,就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对策思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震  
本文通过对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可见自主创新中。企业主体是关键,市场机制是根本,政府支持至关重要,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士强  李珍珍  李娟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只有促进企业不断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使我国经济、技术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范宝学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我国税收政策应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出发,建立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优惠税类,以研发环节税收激励为重点,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并用,全方位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华  
一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我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众多产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区。然而,这种单纯依靠低要素成本的国际竞争方式极易受到全球经济景气循环、汇率变化、贸易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在国际贸易中所遭遇到的反倾销制裁、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现象,就是由于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过低、技术含量过低、竞争方式单一所导致。此外,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已经不能支持以全球价值链中加工环节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顾建平  周金泉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我国创新型人才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我国在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通过聚才体制全球化等人才管理体制的"六化"变革,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天佐  
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化能力建设是反映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化程度和检验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能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化能力建设体系的视角,分析了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化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大幅度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加强政府部门间沟通协调,注重整体性制度设计,选择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化能力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区等基本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元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做出适应性变革,增强科学发展能力。高校要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导向,提高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对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徐祖跃  彭骥鸣  胡学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深刻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引导效应。本文分析了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制度因素,并提出完善税收激励制度的一系列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树青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校尚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与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应深化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此,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扩大高校对外开放,增加科技创新投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于喆  张义梁  
笔者根据“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经测算得出1996年、2001年和2004年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百分制下的得分分别为24.72分、39.36分和41.18分,而2003年日本和美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分分别为57.12分和80.25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