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94)
2023(3205)
2022(2538)
2021(2734)
2020(2090)
2019(5037)
2018(5066)
2017(7894)
2016(5798)
2015(6718)
2014(6897)
2013(5734)
2012(5402)
2011(5014)
2010(5077)
2009(3996)
2008(3824)
2007(3432)
2006(3052)
2005(2823)
作者
(12367)
(10214)
(10132)
(9730)
(6551)
(4907)
(4747)
(4237)
(3971)
(3804)
(3528)
(3424)
(3367)
(3300)
(3290)
(3214)
(3140)
(3056)
(2988)
(2786)
(2778)
(2584)
(2558)
(2460)
(2408)
(2329)
(2216)
(2214)
(2155)
(2085)
学科
教育(19024)
(10790)
经济(10782)
中国(10443)
管理(7481)
理论(6842)
(6622)
教学(6470)
方法(5732)
数学(5245)
(5226)
数学方法(5161)
(4625)
企业(4625)
(3752)
技术(3552)
发展(3543)
(3421)
思想(3350)
高等(3318)
(3260)
(3236)
研究(3218)
学法(3212)
教学法(3212)
政治(3198)
学校(3186)
改革(3179)
思想政治(3070)
政治教育(3070)
机构
大学(67052)
学院(63628)
教育(27494)
研究(25285)
(20416)
师范(20358)
师范大学(16940)
管理(16539)
(16475)
(15869)
经济(15799)
科学(14530)
理学(14399)
职业(14258)
理学院(14094)
管理学(13649)
管理学院(13493)
技术(13319)
(12491)
研究所(11421)
中国(11368)
(11039)
北京(10920)
教育学(10554)
中心(10001)
职业技术(9776)
(9124)
技术学院(8555)
(8509)
(8197)
基金
项目(40142)
研究(37915)
科学(33352)
教育(27889)
基金(25111)
(20924)
国家(20545)
社会(20508)
社会科(19085)
社会科学(19081)
编号(18560)
成果(17613)
(17575)
(17289)
课题(17172)
科学基金(16755)
(14974)
规划(12540)
基金项目(12474)
(11450)
(11231)
重点(10993)
(10748)
项目编号(10689)
教育部(10521)
资助(10022)
(9913)
研究成果(9686)
年度(9470)
自然(9160)
期刊
教育(48299)
研究(29247)
中国(23908)
(16051)
经济(16051)
职业(13574)
技术(11505)
技术教育(9245)
职业技术(9245)
职业技术教育(9245)
学报(8017)
大学(7316)
科学(6921)
(5935)
(5901)
(5664)
论坛(5664)
管理(5345)
成人(5218)
成人教育(5218)
高等(5131)
学学(5078)
(4686)
职教(4647)
高等教育(4507)
农业(4359)
发展(3908)
(3908)
比较(3428)
财经(3217)
共检索到1039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新波   王敬杰   张浩   聂伟   宗诚   赵晶晶   杜云英   王纾   尹玉辉   吕华   王春燕   韩倩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承担着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多年来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强化了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功能、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经济功能、促公平保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功能以及弘扬和培育劳动风尚的文化功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引下,职业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发展环境更加友好,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继平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职业教育工作,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和视察中强调要发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作用。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职业教育"怎么看"和"怎么办"两大根本问题,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根本任务、办学方向、支持重点、党政职责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兵虎  王兴  顾佳滨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坤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均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是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企业缺乏动力、办学定位低端等难点、堵点、痛点提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李翔  
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工作组织出现明确变化,新业态发展迅速,企业工作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呈现新的特征。国家职业分类体系随之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以反映工作世界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导致产业现场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调整、改革与完善。理解工作世界的新变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价值。以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知行合一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社字  史宝金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受社会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关涉对职业教育本质、职业教育主体的认识,也关涉对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顺应与引领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忽视内部规律的"外部性适应"、主体替代的"非对象性适应"、被动顺从的"单向性适应"、顾此失彼的"单一性适应"以及普职分离的"孤立性适应",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该避免的五大误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卫  姚娟  任胜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具体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以及夯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的现实需要等3个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理顺职业教育相对独立性、办学定位的概念廓清、教育对象的特征界定等基本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选拔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搭建互惠互利的行业企业参与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丽娜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准确把握好其任务方略,即全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在此基础上,锚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包括明晰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类型教育底色,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多元化办学,强化自我革新,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安培  李亚昕  
基于“谁适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素框架发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适应主体”“适应客体”“适应原则与路径”三个基本要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适应主体是一体化的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适应客体主要是“国家”和“人”的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遵循“调控适应”“协调适应”与“自主适应”相结合、“科学适应”“精准适应”与“高效适应”相统一、“物质适应”“思想适应”与“人的适应”相协调的原则。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面临适应主体“共同体”意识不足、办学全过程适应性科学精准高效欠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滞后等掣肘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治理共同体”保障适应性、“产教融合”增进精准适应性、“智改数转”赋能适应性、“适应性思想”引领适应性、“教师适应性”激活整体适应性等改进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志军  易小邑  李丽能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党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与高远的理论深度,并成为我党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与政策底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话语内涵经历了“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几种历史形态的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以“服务·适配”型办学理念为核心,强化职业教育基点的适应性;以“模式·要素”改革为突破口,增强职业教育过程的适应性;以“指标·主体”建设为重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适应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志军   王鑫  
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基本依托,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建设的行动纲领,主要涵盖五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教材体系;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抓好教材体系建设;用心打造精品教材。其核心要义是强国战略视野下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顶层设计统摄下,按照价值论逻辑指引、本体论逻辑演进和实践论逻辑落实的发展路径,形成由思想价值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组织方法系统整合的教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引领教材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工程”)重点教材、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管理体系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志军  李春珍  吕姗  
增强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微观层面。增强课程适应性的外在动力源自三个方面:知识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知识生产模式的推动。以“问题解决”为逻辑基点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对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带来多重影响:即知识性质的应用性、知识体系的开放融合性、知识结构的技术导向性、知识传授的建构性与知识评价的多元性。基于此,为了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需要以“工作任务需要”为逻辑基点,增强课程技术知识的适应性;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定位,凸显核心技能的适应性;以“跨学科交融”为课程内容取向,凸显知识的整合性与建构性;以“多元协同参与”为课程组织方式,提升知识的反思创新性;以“异质多维标准”为课程评价方式,提升课程知识的多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