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2)
- 2023(6074)
- 2022(4997)
- 2021(5054)
- 2020(4087)
- 2019(9569)
- 2018(9502)
- 2017(17312)
- 2016(10866)
- 2015(12176)
- 2014(12646)
- 2013(11599)
- 2012(10930)
- 2011(9818)
- 2010(10170)
- 2009(8915)
- 2008(8904)
- 2007(8246)
- 2006(7411)
- 2005(7158)
- 学科
- 济(33443)
- 经济(33401)
- 管理(22693)
- 业(22531)
- 教育(19950)
- 企(16836)
- 企业(16836)
- 中国(16649)
- 方法(14635)
- 数学(13045)
- 数学方法(12796)
- 财(10923)
- 学(10281)
- 农(10259)
- 理论(9707)
- 制(7882)
- 地方(7427)
- 教学(7417)
- 农业(6912)
- 银(6629)
- 银行(6618)
- 技术(6375)
- 行(6271)
- 务(6263)
- 财务(6245)
- 财务管理(6228)
- 税(6114)
- 发(6102)
- 融(6069)
- 金融(6069)
- 机构
- 大学(141341)
- 学院(138331)
- 研究(53273)
- 济(49807)
- 经济(48443)
- 管理(42503)
- 理学(35644)
- 理学院(35070)
- 中国(34928)
- 管理学(34155)
- 管理学院(33857)
- 京(31976)
- 教育(31253)
- 科学(31131)
- 范(29105)
- 师范(28949)
- 所(27842)
- 财(26687)
- 研究所(24867)
- 江(23787)
- 师范大学(23648)
- 中心(23027)
- 农(21561)
- 北京(21466)
- 技术(20313)
- 财经(20297)
- 院(18907)
- 州(18756)
- 职业(18451)
- 经(18366)
- 基金
- 项目(83643)
- 研究(68155)
- 科学(67157)
- 基金(57121)
- 家(49424)
- 国家(48839)
- 教育(41086)
- 科学基金(40394)
- 社会(40323)
- 社会科(37896)
- 社会科学(37887)
- 省(34234)
- 划(31136)
- 编号(29836)
- 基金项目(28666)
- 成果(27813)
- 课题(25326)
- 自然(24430)
- 资助(24137)
- 自然科(23883)
- 自然科学(23877)
- 自然科学基金(23464)
- 年(21248)
- 重点(21023)
- 部(20909)
- 性(20717)
- 发(19294)
- 规划(18858)
- 教育部(18665)
- 项目编号(17633)
共检索到229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兵虎 王兴 顾佳滨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哲学逻辑 重要表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安培 李亚昕
基于“谁适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素框架发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适应主体”“适应客体”“适应原则与路径”三个基本要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适应主体是一体化的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适应客体主要是“国家”和“人”的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遵循“调控适应”“协调适应”与“自主适应”相结合、“科学适应”“精准适应”与“高效适应”相统一、“物质适应”“思想适应”与“人的适应”相协调的原则。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面临适应主体“共同体”意识不足、办学全过程适应性科学精准高效欠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滞后等掣肘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治理共同体”保障适应性、“产教融合”增进精准适应性、“智改数转”赋能适应性、“适应性思想”引领适应性、“教师适应性”激活整体适应性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适应性 产教关系 产教融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坤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均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是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企业缺乏动力、办学定位低端等难点、堵点、痛点提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李翔
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工作组织出现明确变化,新业态发展迅速,企业工作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呈现新的特征。国家职业分类体系随之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以反映工作世界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导致产业现场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调整、改革与完善。理解工作世界的新变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价值。以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知行合一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职业分类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卫 姚娟 任胜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具体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以及夯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的现实需要等3个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理顺职业教育相对独立性、办学定位的概念廓清、教育对象的特征界定等基本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选拔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搭建互惠互利的行业企业参与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丽娜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准确把握好其任务方略,即全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在此基础上,锚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包括明晰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类型教育底色,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多元化办学,强化自我革新,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社字 史宝金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受社会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关涉对职业教育本质、职业教育主体的认识,也关涉对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顺应与引领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忽视内部规律的"外部性适应"、主体替代的"非对象性适应"、被动顺从的"单向性适应"、顾此失彼的"单一性适应"以及普职分离的"孤立性适应",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该避免的五大误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志军 易小邑 李丽能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党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与高远的理论深度,并成为我党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与政策底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话语内涵经历了“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几种历史形态的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以“服务·适配”型办学理念为核心,强化职业教育基点的适应性;以“模式·要素”改革为突破口,增强职业教育过程的适应性;以“指标·主体”建设为重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适应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花鸥 曾庆琪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类型特性逐渐凸显,增强适应性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是衡量职业教育重要的质量标准,也是解决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层次矛盾的主要突破口。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它的适应性发展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并把握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实质内涵和理论逻辑,从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等层面寻求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构建,对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乃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志军 李春珍 吕姗
增强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微观层面。增强课程适应性的外在动力源自三个方面:知识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知识生产模式的推动。以“问题解决”为逻辑基点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对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带来多重影响:即知识性质的应用性、知识体系的开放融合性、知识结构的技术导向性、知识传授的建构性与知识评价的多元性。基于此,为了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需要以“工作任务需要”为逻辑基点,增强课程技术知识的适应性;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定位,凸显核心技能的适应性;以“跨学科交融”为课程内容取向,凸显知识的整合性与建构性;以“多元协同参与”为课程组织方式,提升知识的反思创新性;以“异质多维标准”为课程评价方式,提升课程知识的多元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少义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在与其关涉要素良性互动的过程中,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大众学习诉求的能力。1+X证书制度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制度创新,在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提升院校办学水平、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力、优化技能人才匹配度等方面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解决方案。1+X证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为:与时俱进开发证书类目、融会贯通设计培养方案、提质增量优化双师结构、政策牵引理顺建设流程、需求为本确保权益落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晨 张雪翠 李晓娟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内部圈层和外部环境相互纠缠下的本质反映,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是类型化定位下进行中国式职业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从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对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种”适应性、“类”适应性、“个”适应性的综合呈现。逻辑上以人的完整性生成为目标、以深度的产教结构融合为导向、以类型化的中国式职业教育适应体系建构为归宿。因此,职业教育适应性建构应以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为参照,培养完整的人;丰富场域结构,建构深度融合的职教共同体;根植职业教育本体,孕育职业教育自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增强适应性: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政策优化突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挑战与应对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逻辑主线与实践审视
增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复杂性理论的视角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
涉农职业教育增强服务乡村振兴适应性的实践困境及破解策略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五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意义与具体策略——基于职业教育功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