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1)
- 2023(10911)
- 2022(8624)
- 2021(8476)
- 2020(6328)
- 2019(14657)
- 2018(14178)
- 2017(25534)
- 2016(14996)
- 2015(16528)
- 2014(16662)
- 2013(15187)
- 2012(13882)
- 2011(12444)
- 2010(12578)
- 2009(10830)
- 2008(10530)
- 2007(9313)
- 2006(7969)
- 2005(7258)
- 学科
- 济(46946)
- 经济(46891)
- 管理(32773)
- 业(30812)
- 企(24714)
- 企业(24714)
- 教育(22032)
- 中国(20041)
- 方法(19885)
- 数学(16460)
- 数学方法(16181)
- 理论(15605)
- 农(14099)
- 学(13412)
- 财(13202)
- 教学(11580)
- 业经(11507)
- 农业(9842)
- 地方(9608)
- 制(9042)
- 技术(8746)
- 发(8232)
- 银(8226)
- 融(8221)
- 金融(8220)
- 银行(8215)
- 贸(7864)
- 贸易(7858)
- 行(7857)
- 易(7638)
- 机构
- 大学(192099)
- 学院(190769)
- 济(68891)
- 研究(67540)
- 经济(67184)
- 管理(62301)
- 理学(54037)
- 理学院(53292)
- 管理学(52162)
- 管理学院(51764)
- 中国(43488)
- 京(41115)
- 科学(39266)
- 范(36648)
- 师范(36379)
- 教育(35588)
- 财(34773)
- 所(32729)
- 江(29942)
- 研究所(29860)
- 师范大学(29769)
- 中心(29539)
- 财经(27719)
- 农(26917)
- 技术(26870)
- 北京(26296)
- 经(25372)
- 院(24750)
- 职业(24567)
- 业大(24542)
- 基金
- 项目(126856)
- 研究(103348)
- 科学(101350)
- 基金(87608)
- 家(75680)
- 国家(74833)
- 科学基金(63298)
- 社会(63145)
- 社会科(59491)
- 社会科学(59479)
- 教育(57573)
- 省(51604)
- 划(45225)
- 基金项目(44642)
- 编号(44577)
- 成果(39227)
- 自然(37147)
- 自然科(36292)
- 自然科学(36282)
- 自然科学基金(35671)
- 课题(35369)
- 资助(34247)
- 重点(30972)
- 部(30203)
- 年(30159)
- 性(29156)
- 发(28887)
- 创(27535)
- 规划(27337)
- 教育部(27184)
共检索到290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可雷 张棉好 许路涵
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增强适应性的内在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反映岗位中的技术实践活动。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阶段过于强调预设和控制学习者的活动,导致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碎片化的问题,应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厚植知行合一的课程范式、坚持动态演化的知识形成机理并且推动课程结构向完整的工作过程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要坚持工学结合,要通过梳理岗位的工作标准并且基于模块按照“还原”和整合融贯的方式再现工作过程,课程要通过“技术的使用”贯彻落实,并通过多主体、多专业的协同教学,共同将技术方案转化为“人工物”。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花鸥 曾庆琪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类型特性逐渐凸显,增强适应性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是衡量职业教育重要的质量标准,也是解决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层次矛盾的主要突破口。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它的适应性发展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并把握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实质内涵和理论逻辑,从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等层面寻求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构建,对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乃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理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和评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应包含: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支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优越性。其逻辑主线应把握: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发展基点;激活多元办学关键内核;拓展多维融合基本路径;提高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其实践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审视: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更新教育教学思维理念;聚焦制度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新格局;重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办学开放化;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晨 张雪翠 李晓娟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内部圈层和外部环境相互纠缠下的本质反映,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是类型化定位下进行中国式职业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从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对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种”适应性、“类”适应性、“个”适应性的综合呈现。逻辑上以人的完整性生成为目标、以深度的产教结构融合为导向、以类型化的中国式职业教育适应体系建构为归宿。因此,职业教育适应性建构应以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为参照,培养完整的人;丰富场域结构,建构深度融合的职教共同体;根植职业教育本体,孕育职业教育自主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志军 李春珍 吕姗
增强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微观层面。增强课程适应性的外在动力源自三个方面:知识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知识生产模式的推动。以“问题解决”为逻辑基点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对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带来多重影响:即知识性质的应用性、知识体系的开放融合性、知识结构的技术导向性、知识传授的建构性与知识评价的多元性。基于此,为了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需要以“工作任务需要”为逻辑基点,增强课程技术知识的适应性;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定位,凸显核心技能的适应性;以“跨学科交融”为课程内容取向,凸显知识的整合性与建构性;以“多元协同参与”为课程组织方式,提升知识的反思创新性;以“异质多维标准”为课程评价方式,提升课程知识的多元价值。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卫 姚娟 任胜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具体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以及夯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的现实需要等3个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理顺职业教育相对独立性、办学定位的概念廓清、教育对象的特征界定等基本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选拔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搭建互惠互利的行业企业参与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中彦 方向阳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首先确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双重属性,即职业教育通过适应外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通过适应协调内部关系推动外部发展。为此,必须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层面,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层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个人层面,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适应类型定位特征,彰显职业教育的系统性;适应合作开放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适应全面质量理念,保障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适应性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温婉华 韩树林 张平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根据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在教育结构上要强化系统协同,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专业结构上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技术结构上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丽娜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准确把握好其任务方略,即全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在此基础上,锚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包括明晰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类型教育底色,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多元化办学,强化自我革新,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志军 易小邑 李丽能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党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与高远的理论深度,并成为我党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与政策底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话语内涵经历了“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几种历史形态的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以“服务·适配”型办学理念为核心,强化职业教育基点的适应性;以“模式·要素”改革为突破口,增强职业教育过程的适应性;以“指标·主体”建设为重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适应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秋霞 陈晓乐 肖斌
揭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对纠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唯产业论、唯就业论等片面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生成理论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存在为适应性的逻辑起点、技能或技术存在依附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孕育期、萌芽期及发展期,演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历史、辩证生成逻辑,逐渐形成了人与技术统一的理性认知。坚持人的生命实践意义与技术的人本价值,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所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建国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作为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式的产业学院,不仅是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破局点,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着力点。然而,高职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面临功能定位不准、内部运行混乱、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等问题。面对时代变革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期,高职应加快构建以制度化、实体化为目标,以网式合作、主动供给为途径,以竞争性、激励性为手段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产教双向适应。
关键词:
产业学院 高职 适应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