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3)
- 2023(7737)
- 2022(6539)
- 2021(6140)
- 2020(5054)
- 2019(11731)
- 2018(11274)
- 2017(22560)
- 2016(12268)
- 2015(13362)
- 2014(13421)
- 2013(13279)
- 2012(12744)
- 2011(11494)
- 2010(11868)
- 2009(10876)
- 2008(10777)
- 2007(9808)
- 2006(8852)
- 2005(8171)
- 学科
- 济(49978)
- 经济(49920)
- 管理(34423)
- 业(33458)
- 企(25843)
- 企业(25843)
- 方法(21204)
- 数学(18977)
- 数学方法(18712)
- 财(14680)
- 中国(14329)
- 农(14251)
- 学(12576)
- 地方(10671)
- 制(10446)
- 策(9940)
- 贸(9702)
- 贸易(9695)
- 农业(9593)
- 易(9477)
- 业经(9262)
- 银(9112)
- 银行(9082)
- 行(8729)
- 融(8645)
- 金融(8645)
- 税(8211)
- 务(8169)
- 财务(8153)
- 财务管理(8132)
- 机构
- 大学(174008)
- 学院(173318)
- 济(74638)
- 经济(73102)
- 研究(67215)
- 管理(62625)
- 理学(53158)
- 理学院(52507)
- 管理学(51519)
- 管理学院(51195)
- 中国(50788)
- 科学(42102)
- 京(37466)
- 财(36921)
- 所(35590)
- 农(34583)
- 研究所(32258)
- 中心(29902)
- 财经(28013)
- 江(27784)
- 农业(27472)
- 业大(26947)
- 经(25592)
- 院(24318)
- 北京(23740)
- 经济学(23424)
- 范(22258)
- 师范(21930)
- 省(21702)
- 州(21557)
- 基金
- 项目(113649)
- 科学(89312)
- 基金(83207)
- 研究(79792)
- 家(75017)
- 国家(74421)
- 科学基金(62005)
- 社会(50409)
- 社会科(47834)
- 社会科学(47822)
- 省(43431)
- 基金项目(42160)
- 自然(41357)
- 自然科(40421)
- 自然科学(40404)
- 自然科学基金(39732)
- 划(37913)
- 教育(36708)
- 资助(36005)
- 编号(30494)
- 重点(26423)
- 成果(26406)
- 部(25652)
- 发(25104)
- 创(23194)
- 课题(22625)
- 性(22322)
- 科研(22089)
- 计划(21815)
- 创新(21796)
共检索到273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必
增强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范必在当湔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下,宏观政策的研究方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程序还保持着传统的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策制定中缺少完善的修复机制,政策研究体制不够合理.有关政资的学科建设...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军
<正>2023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随后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详细展开论述了这一重要观点和工作部署,即“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温家宝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桁林
一、宏观态势基本反映了政策效果我国经济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双重考验,从总体上看,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首先是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部门积极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减少了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利性。1998年1~9月份进出口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涛 冯根福 李成 魏福成
本文通过构建契合我国现实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剖析了宏观政策转型与通胀预期管理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1998年我国宏观政策由以行政性干预为主转型为以市场化调控为主的模式。在此之前经济处于预期陷阱之中,而在此之后宏观政策能在短期内遏制通胀预期。但是,受反通胀与稳增长之间抉择的影响,加上行政性干预对经济的主要作用渠道由对市场化调控的"溢出效应"转向基于微观预算软约束的"逆向选择效应","货币政策状态"与"信贷供给状态"可能出现不一致,从而对通胀预期管理构成挑战。据此,建议宏观调控应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前提,并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破除对行政性干预的过度依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辉
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正经历着流动性过剩,其生成机理在于全球资金宽松、国内制度性支撑、持续的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长率、投机因素的交互作用,带来股市、房地产价格虚高,通货膨胀新问题。当前的宏观调控正面临着抑制投资与防止投机资本流入、调控尺度与金融风险等诸困境。下一步应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再分配机能,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和个人净储蓄下降,进一步实施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措施及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收紧流动性,达到抑制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缩小收入差距等多重目标。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生成机理 宏观政策 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尚航
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困境,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长期来看,是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短期来看,是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经济下滑压力过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消费者需求与企业供给的结构性扭曲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不能忽略需求侧的宏观政策,短期内达到改革的目标需要宏观政策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 宏观政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下高速增长,是"有惊无险",2005年看似无险,但"外部冲击"来的比2004年更为猛烈,宏观调控保持高度的紧张,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应对"外部冲击"成为今年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稳定最为关注的主线。 "外部冲击"是指开放的宏观经济中国际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的波动性影响(《现代经济词典》)。全球比较突出的例子是石油价格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了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指出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但不是外部依赖的,宏观政策激励性在改变汇率条件下是有效的。在规模收益递增下的经济中,其政策激励一定是积极的,效果明显。中国经济正处在城市化的拉升期,城市化带来的规模收益递增明显,因此激励直接推动了全面复苏。经济进入复苏后宏观政策需要积极抉择,要根本转变政策激励的重点,减低直接干预,改变既得利益集团的倒逼机制作用,择机退出,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把短期激励与城市化等长期增长因素协调好。
关键词:
宏观政策有效性 规模递增 政府退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是2007年增长平均速度14.2%的一半,可预计"十二五"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大致在8%上下,从GDP平减指数来评价,中国经济已进入通缩,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新世纪十年10.5%的两位数高经济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十二五"期间已开始进入减速发展阶段,"十三五"预计将进一步减速,在预计的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经济基本处于一个减速通道,可理解为是由"结构性"引起的中长期经济减速。因此,常规化的总量宏观政策已经无法对冲结构性减速的调整,需要结构性的改革,以便在基础框架下应对"结构性"减速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完成走向"减速增效"的均衡发展道路。
关键词:
结构性减速 通缩 资产购买 体制改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邬琼 孙晓涛 刘向东
202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实现良好开局。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服务业延续良好增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均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也应看到,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仍不稳固,投资增长的基础有待夯实,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状态,外贸面临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价格依然在低位运行,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存量增速放缓。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仍要加大宏观政策力度,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推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见效,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增收为目标促进扩大消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有进,但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从而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本报告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对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总体上看,2021年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设定合理,而且通过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政策空间的充裕度,又在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不过,宏观调控也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力度应有所加大,从而更好地熨平负向的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二是宏观政策的传导效率需进一步提升,从而促使宏观政策“稳健有效”。三是在实施中国特色预期管理的同时,可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四是宏观政策协调性有待加强,要实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的“三重压力”。这些举措将有助于2022年宏观政策更好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连平 刘涛
<正>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 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主基调,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释放了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张的积极信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和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和精准有效,宏观政策相互之间、宏观政策与非宏观政策之间都要加强协调配合。总体来看,2024年的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更加灵活、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和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