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4)
2023(1755)
2022(1503)
2021(1279)
2020(1032)
2019(2525)
2018(2414)
2017(5180)
2016(2723)
2015(3076)
2014(3069)
2013(3099)
2012(2861)
2011(2547)
2010(2566)
2009(2344)
2008(2176)
2007(1857)
2006(1750)
2005(1545)
作者
(7288)
(6358)
(6175)
(5996)
(3934)
(2882)
(2779)
(2448)
(2426)
(2220)
(2179)
(2071)
(2037)
(2035)
(2027)
(2019)
(1824)
(1800)
(1751)
(1747)
(1554)
(1536)
(1500)
(1433)
(1429)
(1412)
(1410)
(1296)
(1292)
(1219)
学科
(17382)
经济(17373)
方法(7098)
数学(6764)
数学方法(6730)
地方(6326)
(5831)
管理(5441)
中国(5278)
地方经济(4195)
(3690)
(3259)
企业(3259)
农业(3088)
(3056)
税收(2999)
(2985)
(2767)
(2460)
业经(2448)
(2369)
环境(2188)
(2163)
贸易(2160)
城市(2070)
收入(2066)
(2063)
理论(1865)
(1800)
金融(1800)
机构
学院(38026)
大学(37500)
(19843)
经济(19518)
研究(14356)
管理(13536)
理学(11772)
理学院(11618)
管理学(11431)
管理学院(11361)
中国(10278)
(8422)
科学(8022)
(7907)
(7004)
经济学(6934)
财经(6635)
经济学院(6407)
研究所(6318)
中心(6125)
(6066)
(5584)
(5544)
(5287)
北京(4917)
(4899)
财经大学(4883)
师范(4847)
业大(4792)
(4411)
基金
项目(25384)
科学(20279)
基金(18676)
研究(18487)
(16189)
国家(16097)
科学基金(13900)
社会(12754)
社会科(12211)
社会科学(12210)
(9877)
基金项目(9835)
教育(8475)
自然(8316)
自然科(8138)
自然科学(8138)
(8082)
自然科学基金(7989)
资助(7737)
编号(6813)
(6653)
重点(5934)
国家社会(5708)
(5698)
发展(5593)
(5518)
成果(5331)
(5250)
课题(5091)
教育部(5008)
期刊
(21036)
经济(21036)
研究(13274)
中国(7339)
(6380)
管理(5104)
学报(4966)
科学(4922)
(4800)
经济研究(4123)
大学(3941)
学学(3791)
教育(3785)
技术(3590)
财经(3376)
问题(3338)
农业(3295)
(3017)
业经(2745)
(2690)
金融(2690)
统计(2521)
技术经济(2280)
(2196)
决策(2042)
(1985)
(1935)
经济问题(1867)
城市(1856)
世界(1848)
共检索到57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率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对于持续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臧锐  杨青山  杨晓楠  张鹏  
在明确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与标志的基础上,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以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以城市群内各地方政府为参与主体,按照"资源有效配置、信息有效利用、激励相容"三个机制设计标准进行了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政府合作机制设计,并构建了政府合作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为以政府合作的方式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供了对策建议和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朝明  杨玉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奇  梁莉  周宁  
本文构建了以规模报酬、进入壁垒及技术创新机会窗口为标准的高质量产业活动识别指标。研究显示:第一,规模报酬、进入壁垒与技术创新机会窗口是能够用于识别中国高质量产业活动的重要指标;第二,相比较而言,技术创新机会窗口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驱动明显;第三,三大指标中的规模报酬、进入壁垒在中国主要增长极中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机会窗口对经济发达的增长极作用更加显著;第四,基于三大指标判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中技术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成为中国主要增长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金英  杨青山  马中华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付华  
增长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增长极不仅是我国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亿钢  薛澜  孟延春  黄萃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是我国稳妥、健康、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思路。文章系统阐述了城镇综合承载力概念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龙港镇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思路,探索了短板问题的解决方案,拟提出一条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劳动力流动是地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着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劳动力流动与增长极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江苏区域差距的现实指出,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以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为抓手,以培育区域增长极为核心,引致劳动力尤其是高级劳动力的流入,以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潘红玉  贺正楚  周建军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中高端消费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点:从基本生活消费到改善享受消费、从恩格尔系数到恩格尔质量系数、从传统消费业态到新兴消费业态、从低端商品出口到高端消费外流。我国在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包括: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消费升级中的消费分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消费环境和体制机制约束。为此,要构建中高端消费增长点的培育路径,对中高端消费增长点供给机制进行创新: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环境;二是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三是构建产业经济新体系;四是创新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和军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与振兴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和缩影,有关振兴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对中国其他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在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一定程度上摆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明  靳景玉  杨玉明  
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并由此导致区域增长极的孕育和形成。区域增长极从全国来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具雏形;从西部来看,则有可能在川渝地区或成都和重庆形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增长极形成的条件最终取决于区域内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