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86)
- 2023(14310)
- 2022(12622)
- 2021(11721)
- 2020(9741)
- 2019(22746)
- 2018(22567)
- 2017(43954)
- 2016(23976)
- 2015(26830)
- 2014(27042)
- 2013(26697)
- 2012(24376)
- 2011(21892)
- 2010(21988)
- 2009(20280)
- 2008(19758)
- 2007(17305)
- 2006(15316)
- 2005(13634)
- 学科
- 济(97620)
- 经济(97481)
- 管理(73538)
- 业(65884)
- 企(55599)
- 企业(55599)
- 方法(42109)
- 数学(36326)
- 数学方法(35877)
- 财(27294)
- 中国(27165)
- 农(24266)
- 业经(21337)
- 地方(21275)
- 制(21204)
- 学(19870)
- 理论(16388)
- 农业(16365)
- 务(15809)
- 财务(15731)
- 财务管理(15695)
- 贸(15686)
- 贸易(15674)
- 环境(15500)
- 体(15467)
- 技术(15304)
- 易(15159)
- 和(14932)
- 企业财务(14874)
- 银(14505)
- 机构
- 大学(338642)
- 学院(335840)
- 济(135143)
- 管理(134152)
- 经济(132019)
- 理学(116230)
- 理学院(114936)
- 管理学(113076)
- 研究(112971)
- 管理学院(112454)
- 中国(82516)
- 京(72383)
- 科学(68570)
- 财(65145)
- 所(55657)
- 财经(51145)
- 农(50813)
- 中心(50540)
- 研究所(50305)
- 江(48864)
- 业大(48319)
- 经(46466)
- 北京(45648)
- 范(44091)
- 师范(43705)
- 院(41423)
- 经济学(40648)
- 州(39548)
- 农业(39300)
- 财经大学(38030)
- 基金
- 项目(230362)
- 科学(181931)
- 研究(170111)
- 基金(167664)
- 家(145156)
- 国家(143978)
- 科学基金(124498)
- 社会(107834)
- 社会科(102217)
- 社会科学(102194)
- 省(89507)
- 基金项目(89485)
- 自然(80331)
- 自然科(78434)
- 自然科学(78419)
- 教育(78054)
- 自然科学基金(76976)
- 划(75254)
- 编号(69105)
- 资助(68399)
- 成果(56767)
- 重点(51226)
- 部(51127)
- 发(48542)
- 创(47967)
- 课题(47953)
- 制(45029)
- 创新(44802)
- 国家社会(44354)
- 教育部(44288)
- 期刊
- 济(149862)
- 经济(149862)
- 研究(102744)
- 中国(65280)
- 学报(50757)
- 财(50535)
- 管理(49835)
- 科学(47182)
- 农(46117)
- 大学(39104)
- 教育(38524)
- 学学(36711)
- 农业(31460)
- 技术(29229)
- 融(27603)
- 金融(27603)
- 财经(24835)
- 经济研究(23132)
- 业经(23084)
- 经(21212)
- 问题(20692)
- 图书(16589)
- 理论(16421)
- 科技(16393)
- 技术经济(15799)
- 现代(15503)
- 业(15388)
- 版(14921)
- 实践(14805)
- 践(14805)
共检索到494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臧锐 杨青山 杨晓楠 张鹏
在明确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与标志的基础上,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以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以城市群内各地方政府为参与主体,按照"资源有效配置、信息有效利用、激励相容"三个机制设计标准进行了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政府合作机制设计,并构建了政府合作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为以政府合作的方式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供了对策建议和分析框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率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对于持续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金英 杨青山 马中华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亿钢 薛澜 孟延春 黄萃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是我国稳妥、健康、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思路。文章系统阐述了城镇综合承载力概念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龙港镇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思路,探索了短板问题的解决方案,拟提出一条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关键词:
长江生态经济区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曾月娥 伍世代
本文根据免疫学原理,从土地承载力(包括天然的、获得性的)和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物免疫学模型进行修正后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对2006-2012年期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在2006-2012年期间,承载力和压力二者的变化趋势夹角总体上由正转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太乐观;对2006年、2012年两个评价时点承载潜力对比分析发现,初步判断为超载的面积比重由72.9%扩大到90.3%,承载潜力内部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承载潜力空间上均呈现"总体沿海高于内陆,局部山区和发展节点较低"的分布特征,与海峡西岸城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广海 刘佳 王蕾 万荣
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度模型,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度思路,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0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化与调控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承载力 京津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惠敏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