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12)
2023(7846)
2022(6674)
2021(5958)
2020(4872)
2019(10891)
2018(10674)
2017(21092)
2016(11298)
2015(12503)
2014(12435)
2013(12296)
2012(11401)
2011(10200)
2010(10370)
2009(9919)
2008(9695)
2007(8872)
2006(8033)
2005(7568)
作者
(30261)
(25610)
(25435)
(24472)
(16183)
(12082)
(11655)
(9717)
(9620)
(9037)
(8839)
(8393)
(8276)
(8251)
(8241)
(7917)
(7668)
(7380)
(7319)
(7236)
(6504)
(6076)
(6060)
(5887)
(5741)
(5716)
(5694)
(5592)
(5109)
(4922)
学科
(48683)
经济(48600)
管理(39694)
(36202)
(28480)
企业(28480)
方法(20887)
数学(18529)
数学方法(18442)
(17625)
(15400)
(14620)
(14066)
贸易(14062)
(13794)
中国(13681)
(11866)
业经(11038)
(10381)
农业(10369)
(9068)
财务(9049)
财务管理(9023)
体制(8805)
环境(8694)
(8595)
银行(8584)
企业财务(8515)
地方(8491)
(8459)
机构
大学(163402)
学院(162690)
(77108)
经济(75850)
管理(63365)
理学(54378)
理学院(53908)
研究(53893)
管理学(53296)
管理学院(53002)
中国(42538)
(39889)
(33025)
财经(30714)
(27791)
科学(27454)
经济学(25837)
(25407)
(24642)
中心(24575)
经济学院(23425)
财经大学(22746)
研究所(22334)
(22269)
北京(20305)
业大(20073)
(19718)
(18958)
(18532)
商学(18400)
基金
项目(105502)
科学(85117)
基金(79809)
研究(79728)
(67814)
国家(67275)
科学基金(58874)
社会(55717)
社会科(53007)
社会科学(52997)
基金项目(41502)
(39439)
教育(36372)
自然(34833)
自然科(34037)
自然科学(34031)
自然科学基金(33439)
(32369)
资助(32140)
编号(31063)
(26906)
成果(25630)
(25213)
国家社会(24401)
重点(23517)
教育部(22606)
(22147)
(22075)
人文(21990)
课题(21381)
期刊
(88123)
经济(88123)
研究(53018)
中国(33272)
(32529)
管理(24886)
(21320)
学报(21281)
科学(20780)
大学(17909)
(16988)
金融(16988)
学学(16979)
财经(16076)
经济研究(15503)
农业(13853)
(13838)
业经(13673)
教育(13459)
技术(12581)
问题(11724)
(11201)
国际(9012)
世界(8321)
商业(8229)
技术经济(7931)
理论(7507)
(7370)
财会(7268)
统计(7260)
共检索到252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顺  
当前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症结集中在居民消费需要发展不足和居民消费效能不足,究其原因则是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单纯追求市场供求平衡而脱离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扩大未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满足程度,未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强化需求导向机制及其运行,以人的发展统摄消费发展、生产发展。具体而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运行目标,以培育消费者为运行动力,以消费力结构提升为运行调节,以构建需求导向机制为运行逻辑,以个体治理为运行方式,以提高消费效能为运行评价。这样,生产发展、消费发展、人的发展内在衔接与统一,通过人的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威华   李月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内大循环网络,探究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城市循环能力面临着联动性不畅、均衡性不足和协调性不强的三重结构性困境;第二,破解三重结构性困境需要认识城市在国内大循环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联动模式。联动性不畅是由于联络人不多,均衡性不足是由于协调人角色较少,协调性不强是由于守门人和联络人较少;第三,在上述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循环能力内生性、网络结构动力双重性和中间人作用异质性等多重角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探究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与机制。本文对于如何从城市层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建伟  崔传浩  王薇  
消费是“双循环”的核心动力来源,如何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全面促进消费,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至关重要。基于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具有城乡与区域异质性,并且数字普惠金融的不同维度与不同业务类型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各不相同;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如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双循环的内生动力,进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内循环式自主创新,从创新要素配置、产品研发生产、创新成果流通与消费等方面考察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并探讨该影响作用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畅通创新循环有助于形成“创新增加收入、收入刺激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其内在机制是,畅通创新循环,提高以企业生产利润、收入分配、家庭消费为表征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关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依然成立,创新循环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因此,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并驱动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要素分配、研发生产与成果流通等关键环节,确保本土创新循环的顺畅无阻,同时借助国际循环的力量,因地制宜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能与水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牛犁  
<正>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总体回升态势。一季度,在各地方全力拼经济、政策靠前发力、前期积压需求集中释放等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开局良好。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进入二季度以来经济恢复步伐有所放缓。尽管如此,我国经济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代瑞婕   白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准确测度、分解并动态描述我国国内大循环及区域间和产业间循环的水平、结构及时空演变趋势,找到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的内生动力有重要意义。运用价值链循环分解方法对中国国内大循环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视角揭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研究发现:中国各产业增加值主要依赖于国内循环,国内区域间循环占比远高于国内产业间循环占比,省外循环水平也略高于省内循环;国内大循环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和地域差异,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经济带;我国国内大循环发展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国内大循环在各区域(省份)的差异逐渐增加;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可有效抑制各省份的国内循环水平差异,提升整体的国内大循环水平,作用路径体现在通过消除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4个环节的堵点提升区域间循环水平。研究结论有利于从定量的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大循环的现状与趋势,对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康   刘薇   许磊   彭鹏   张晶晶   方凌晨   贾康  
本文重点讨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在勾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及其主要新意后,解说了经济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以“巨国模型”认识框架,分析阐明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成长性”与潜力空间,这是内循环内生动力重要的客观来源,以及扩大内需的关键问题与关键对象。再进一步分析指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持续解放生产力,于创新发展中以有效投资为龙头提振消费,是内循环内生动力的主观条件。由此引出国内大循环可靠性分析结论后,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下依托成长性、把握主动权、推进高质量发展而实现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思路表述,并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五项要领和三个方面创新重点的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楼文龙  
支持小微企业良好发展需要有关各方的有效联动,不断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促进小微企业练好内功,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塔基",其良好发展对于鼓励自主创新、吸纳社会就业和创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朱灏  
本文以韩国经济循环增强动力机制和韩国产业更新升级的动力机制概括韩国经济发展因素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韩国经济创造生机、逐阶提升的时序演进规律性。主要启示是:要综合配置资源,形成循环增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顺应环境变化而创新;扭曲的经济要及时矫正;要从国际竞争中获取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通过竞争培养企业竞争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岳华   韩彩霞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新业态,对国内大循环具有赋能作用。本文使用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大循环,这一推动作用主要来自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与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数字金融发展赋能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从多维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市场成熟度较高及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地区的国内大循环参与度促进效应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从数字金融视角,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郭晓琼  蔡真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是基础,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在比较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理念,即围绕核心城市弱化土地资本化功能,通过租赁化解住房市场结构性矛盾,保障住房保有权,形成房价稳定预期。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扩大住房租赁市场和保障住房保有权,二是开征存量房产税、弱化土地资本化功能。上述措施的应用范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伍先福  李欣宇  
利用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基建”对分配和消费的赋能不显著,但提升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且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显著赋能效果。异质性特征表现为:“新基建”对国内大循环的赋能效应在2013—2015年不显著,但在2016—2019年显著;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赋能效应较大,而对东部地区的赋能效应相对较小。内在机制方面,“新基建”可通过促进创新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生产和流通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曹明星  贾绍华  姜莉娜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转型中税收调节机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与作用,澄清了人们对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与税收调节效应关系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体系与税收政策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国发展大势。科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积累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想政治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