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87)
- 2023(10377)
- 2022(8639)
- 2021(7796)
- 2020(6461)
- 2019(14190)
- 2018(13443)
- 2017(25579)
- 2016(14061)
- 2015(15296)
- 2014(14722)
- 2013(14328)
- 2012(13407)
- 2011(11857)
- 2010(11833)
- 2009(10708)
- 2008(10768)
- 2007(9378)
- 2006(8151)
- 2005(7112)
- 学科
- 济(57861)
- 经济(57804)
- 管理(34519)
- 业(33317)
- 企(25450)
- 企业(25450)
- 方法(25414)
- 数学(21837)
- 数学方法(21602)
- 农(16480)
- 学(15706)
- 中国(14675)
- 地方(13346)
- 财(12974)
- 业经(12778)
- 贸(12193)
- 贸易(12187)
- 易(11827)
- 农业(11762)
- 环境(9266)
- 理论(8753)
- 制(8604)
- 融(8218)
- 金融(8215)
- 产业(8163)
- 银(8140)
- 银行(8081)
- 和(7970)
- 技术(7807)
- 行(7712)
- 机构
- 大学(201156)
- 学院(200706)
- 济(79475)
- 经济(78015)
- 研究(74665)
- 管理(70558)
- 理学(61978)
- 理学院(61080)
- 管理学(59720)
- 管理学院(59361)
- 中国(52975)
- 科学(50704)
- 农(44754)
- 京(42244)
- 所(39591)
- 研究所(36995)
- 业大(36679)
- 农业(35795)
- 财(34598)
- 中心(32833)
- 江(29764)
- 财经(28412)
- 范(27993)
- 师范(27560)
- 院(27108)
- 经(25988)
- 北京(25723)
- 经济学(24993)
- 农业大学(24025)
- 科学院(23416)
- 基金
- 项目(145667)
- 科学(113793)
- 基金(106831)
- 家(98416)
- 国家(97625)
- 研究(97404)
- 科学基金(80943)
- 社会(63391)
- 社会科(60065)
- 社会科学(60050)
- 基金项目(57147)
- 省(56528)
- 自然(54900)
- 自然科(53615)
- 自然科学(53591)
- 自然科学基金(52641)
- 划(49339)
- 教育(44250)
- 资助(42144)
- 编号(36677)
- 重点(34441)
- 发(32132)
- 部(31260)
- 创(30197)
- 计划(29705)
- 科研(28620)
- 成果(28513)
- 创新(28291)
- 国家社会(27190)
- 科技(26160)
共检索到284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钟志平 张洋 田嘉铄
运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并结合地理环境,对增城不同类型聚落地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名密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自然景观类地名表征了人类聚落选址时对地形及水源条件等地理环境的需求特点,与增城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人文景观类地名表现为核心—边缘—核心的空间格局和北疏南密、北客南粤的分布特征,所展现的"人—聚落—自然环境"关系反映了地名系统中的人地关系特征;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和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为增城地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移民先后顺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促进了增城地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鹤年 张力仁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政区地名 景观特征 分布规律 陕西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涂宇倩 张婧雅 邹文昊 易梦婷 何可心
国家公园的文化景观是风景民族主义的外化象征,反映着持续时空下人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过程,其时空特征的梳理与影响机制的探究,是国家公园风景资源原真性评价、整体性管护的重要依据。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和自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宋、明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教和理学文化景观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2)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核心区位于九曲溪中部(三曲至六曲),该区域文化景观集中、历史发展悠久、文化价值高。(3)河流是影响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其余为植被类型和地形要素。(4)道教、理学和茶文化均受河流影响,植被类型与道教文化的联系密切,佛教和古闽越文化受地形的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薛永盛
合理、适用的地名分类是村庄地名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地名分类方法对村庄地名文化景观分析结果的影响,文章以甘肃省民勤县248个行政村地名为例,通过比对“用字分类法”和“专名分类法”在出发点、侧重点方面的异同,测度这两种方法对村庄地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甄别空间分布差异对地名分类方法的敏感性,从而验证了两种分类方法的差异性、适用性问题。该研究为开展行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
地名 分类方法 文化景观 空间分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宏磊 张捷
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观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汤茂林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六个方面 ,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近今进展。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生态 景观保护和规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翀 周庆 杨敏行
佛山禅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多重危机。以禅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将廊道概念从遗产保护等宏观尺度引入中微观的城市设计:通过分析空间结构演变、评价历史文化价值并对重要遗产进行梳理,从而构建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把以往古迹标本和分散碎片转变成具有整体连续性的景观体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感官维度对典型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进行系统保护和展示再现,从文化景观的适应、传承、创新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拓展旧城保护研究的视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玉英 王成 王利平 李晓庆 蒋福霞
研究目的:从农村居民点集聚文化景观、土地利用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3方面入手剖析浅丘带坝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文化景观特征,旨在引导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消费,为农村居民点文化景观重构及其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PRA、3S。研究结果:(1)浅丘带坝区农村居民点集聚文化景观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集聚的浅丘边缘区农村居民点集聚块,5种类型农户集聚的公路两侧农村居民点断点集聚带以及非农多样化发展型、非农专业化发展型、兼业化发展型农户集聚的平坝区农村居民点集聚团;(2)农户户均宅基地面积随着农户的非农化程度的加强先扩大后缩小,户均建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卿剑 周晨
以刘基故里景区的规划设计为例,提出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的一种新模式,即将风水文化、福地意境和古村自然景观运用于名人故居景区规划中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
刘基故居 福地景观 体验式景观 景区规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卢松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秋玲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更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艺宁 赵萌莉 熊梅 赵天启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最 闵庆文 刘沛林
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生产系统,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当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方法,文章借鉴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概念,以中国南方的紫鹊界梯田、上堡梯田和联合梯田为案例,探索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识别范畴、依据、指标和方法等理论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前述案例的主体基因特征、附着基因特征和相似性基因特征。研究表明,引入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方法,有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分析方法体系,理解不同农业文化遗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