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54)
- 2023(15366)
- 2022(12857)
- 2021(11569)
- 2020(9610)
- 2019(21265)
- 2018(20866)
- 2017(40447)
- 2016(21344)
- 2015(23643)
- 2014(22967)
- 2013(22441)
- 2012(20060)
- 2011(17695)
- 2010(17808)
- 2009(17407)
- 2008(17204)
- 2007(15408)
- 2006(13611)
- 2005(12609)
- 学科
- 业(91765)
- 济(90450)
- 经济(90307)
- 企(83137)
- 企业(83137)
- 管理(81674)
- 方法(37557)
- 财(31783)
- 业经(30896)
- 农(29984)
- 数学(28190)
- 数学方法(27960)
- 贸(25368)
- 贸易(25354)
- 易(24660)
- 务(22855)
- 财务(22825)
- 财务管理(22800)
- 制(22266)
- 中国(21841)
- 企业财务(21548)
- 农业(20711)
- 技术(18348)
- 理论(17231)
- 体(16745)
- 划(15913)
- 地方(15871)
- 和(15809)
- 策(15550)
- 体制(14179)
- 机构
- 学院(305410)
- 大学(297877)
- 济(133106)
- 经济(130768)
- 管理(121985)
- 理学(104734)
- 理学院(103772)
- 管理学(102416)
- 管理学院(101851)
- 研究(94548)
- 中国(75204)
- 财(65227)
- 京(60392)
- 科学(52736)
- 财经(51085)
- 江(47039)
- 经(46236)
- 农(45575)
- 所(45361)
- 中心(43747)
- 经济学(40705)
- 研究所(40303)
- 业大(39728)
- 财经大学(37547)
- 北京(37073)
- 经济学院(36868)
- 州(36544)
- 范(35900)
- 师范(35612)
- 农业(35504)
- 基金
- 项目(197324)
- 科学(158976)
- 研究(149489)
- 基金(146022)
- 家(124486)
- 国家(123421)
- 科学基金(108976)
- 社会(99013)
- 社会科(94013)
- 社会科学(93998)
- 省(77548)
- 基金项目(76582)
- 自然(68140)
- 教育(67959)
- 自然科(66618)
- 自然科学(66607)
- 自然科学基金(65468)
- 划(63219)
- 编号(60412)
- 资助(58113)
- 成果(48173)
- 创(44607)
- 重点(44154)
- 部(44121)
- 制(42865)
- 发(42864)
- 国家社会(41297)
- 业(41058)
- 课题(40814)
- 创新(40801)
- 期刊
- 济(152389)
- 经济(152389)
- 研究(90319)
- 中国(57529)
- 财(54557)
- 管理(50854)
- 农(43512)
- 科学(38537)
- 学报(38076)
- 大学(30675)
- 农业(29943)
- 学学(29316)
- 融(28535)
- 金融(28535)
- 教育(28264)
- 业经(27914)
- 技术(27230)
- 财经(25580)
- 经济研究(24988)
- 经(22122)
- 问题(20535)
- 贸(20437)
- 业(18051)
- 国际(17876)
- 技术经济(16374)
- 商业(16088)
- 财会(15732)
- 世界(15615)
- 现代(15342)
- 会计(13673)
共检索到460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建勋 陈亚楠
基于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文章构建了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探究了其整体结构及动态演化趋势,并实证检验了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贸易网络聚集度逐渐增强,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重心逐渐向东亚转移。(2)贸易网络特征能够显著提升GVC分工水平。具体来看,网络出度中心度对GVC分工的提升效应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更强,主要对前向参与GVC分工产生影响;而网络入度中心度的提升效应在高技术制造业和发达国家更强,主要对后向参与GVC分工产生影响;网络联系强度在发达国家作用更强;网络异质性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更明显;金融危机爆发显著削弱了网络联系强度对GVC分工的提升效应。(3)贸易网络特征主要通过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三个渠道来促进GVC分工水平提升。文章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价值链跃升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辛娜 袁红林
采用WIOD数据库中2000~2014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的相关指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对全球高端制造业网络中心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全球高端制造业网络中心地位,但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全球高端制造业网络贸易规模和自由度呈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高嵌入会降低一国在全球高端制造业网络中控制核心资源的能力。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强化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能力,提升网络贸易中控制核心资源的能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慧慧 徐昊 王强
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产生系统性冲击。本文基于ADB-MRIO2022数据库,应用前沿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10—2021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动态演化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一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的区域化属性逐渐增强,其中美洲地区(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最为明显,美国正逐步分散贸易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其主导的局域网络脆弱性,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大,不利于以中国为主导的局域网络应对特定性冲击。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在高技术制造业网络中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发展数字经济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一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占据“织网者”优势,扩大贸易影响力,但仅对处在网络中心与近中心的国家的接近中心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兴经济体要打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封锁困境,必须提升增加值贸易流量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主要出口对象国相对多元化。本文发现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具有长期结构性特征,揭示了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高端,充分释放自身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增加值贸易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兆国
利用WIOD最新数据,对中日制造业双边贸易增加值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对日本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DVA)比重明显高于日本制造业对中国出口中的DVA比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下游位置;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主要对日本出口最终品,垂直专业化(VS)比重相对较低;中国中低技术制造业对日本出口中的中间品比重呈小幅下滑趋势,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间品出口国外增加值(FVA_INT)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相对较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更加依赖最终品出口,增加值出口(VAX_F)比重明显低于日本。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邓光耀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对2000—2014年中国的增加值贸易进行核算,并分析全球增加值贸易的网络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向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增加值出口较大;(2)从行业来看,中国的纺织业、除汽车和摩托车之外的其他产品批发业、采矿业等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较大;(3)根据网络密度的计算结果,世界范围的各国(地区)贸易联系程度在增强;(4)中国的相对点度数和点强度有上升的趋势,而日本和美国有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在世界增加值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在提升,不过美国仍在世界增加值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5)核心边缘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国家(地区)的数目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边缘国家(地区)数目则先减少后增加。其中,中国的核心度一直在增加,日本和美国的核心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扩大增加值贸易,增强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调整进出口税率等政策,并重视与美国等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妍 范爱军
基于UIBE GVC ADBMRIO2021数据库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2007—2019年全球高端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并对其格局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如下:一是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互惠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德、意、法等国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二是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迅猛增加;德国是该网络中的“领头羊”。三是该网络由北美社团、亚太社团和欧洲社团组成,并在社团演变中形成两个稳定结构:美加墨组成的“雁阵”结构和美中日组成的“三角”结构。四是GDP加和网、地理距离矩阵、共同语言矩阵、陆地相邻矩阵会影响该网络的发展,且人口数量差值矩阵和共同语言矩阵对细分行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肖威 刘德学
贸易增加值核算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借鉴Koopman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出口中的贸易增加值规模及增值率,并进行跨国跨行业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贸易核算方法夸大了中国的出口规模,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和资源充裕的国家出口中的增值率较高,跨行业比较来看,传统的高科技行业出口中的增值率反而比其他行业要低。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增加值 跨国 跨行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丹青 于津平
利用拓展的增加值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制造业1995—2011年双边增加值贸易成本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低估了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成本,扭曲确实存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成本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技术水平行业和贸易伙伴国存在明显异质性;进一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是有效降低双边增加值贸易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降低贸易成本、推进贸易便利化是促进中国制造业持续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运苏 彭冬冬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最新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首先构建并分析了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然后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一国在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促进该国网络地位的提升;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信息服务化对网络地位的影响要大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运输、分销等;随着制造业在全球增加值网络中地位由条件分布的低端向高端变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应抓住契机,加快服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 增加值贸易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彦芳 陈淑梅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理论框架及分解结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特征及网络结构两方面探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网络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球制造业贸易的繁荣,同时也加剧了贸易网络中其与主要贸易伙伴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全球贸易网络不仅是中国发挥制造业大国影响力的媒介,而且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进阶平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贸易网络中实现了由边缘向核心的过渡,且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日益增多,价值链条不断延伸,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彦芳 陈淑梅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理论框架及分解结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特征及网络结构两方面探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网络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球制造业贸易的繁荣,同时也加剧了贸易网络中其与主要贸易伙伴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全球贸易网络不仅是中国发挥制造业大国影响力的媒介,而且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进阶平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贸易网络中实现了由边缘向核心的过渡,且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日益增多,价值链条不断延伸,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风涛 李俊
通过区分不同贸易方式,利用OECD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高,其次是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低。1995-2011年国内使用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得到提升;国内使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明显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要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1995-2011年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都呈延长趋势;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上游度水平最高,其次为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上游度水平最低。1995-2011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门产品的上游度水平都有所提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风涛 李俊
通过区分不同贸易方式,利用OECD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高,其次是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低。1995-2011年国内使用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得到提升;国内使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明显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要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1995-2011年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尚涛
本文以电子和服装类产业为例分析了不同驱动机制价值链条中我国增加值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分割程度很高的电子和服装产业是我国最大的增加值贸易部门,但在增加值分解上存在差异:生产者驱动型的电子产业价值链中,增加值与总值贸易的背离更为显著,链条的境外成分与国内回流成分更高;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表明,二者都显示出很高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但在购买者驱动的服装类部门,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更高且稳定,而生产者驱动的电子产业分工地位较低且不断下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幸炜 李长英 沈伟
文章对运用较广的单国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评价指标进行扩展,通过构建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双边嵌套差额、嵌套平衡指数、嵌套强度指数和嵌套地位指数),拓展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上贸易伙伴国之间增加值双边嵌套关系及其演变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制造业出口的双边嵌套关系。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嵌套关联强度不断增加。无论是伙伴国出口包含的中国增加值比例,还是中国出口包含的伙伴国增加值比例都在增加,但前者增加得更快,中国的双边嵌套地位在上升。由于中国出口规模庞大,中国出口包含的伙伴国增加值很多时候大于伙伴国出口包含的中国增加值,存在嵌套逆差。中国与美、日、德在高技术行业的关联度比中、低技术行业高,而与俄罗斯、印度则分别是中、低技术行业关联度较高。中国在低技术行业优势地位明显,高技术行业相对较弱,但是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整体国际分工地位在不断提高。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 双边 嵌套 动态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