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6)
- 2023(7073)
- 2022(5150)
- 2021(4837)
- 2020(3386)
- 2019(7535)
- 2018(7538)
- 2017(13668)
- 2016(7765)
- 2015(8666)
- 2014(8745)
- 2013(7916)
- 2012(6879)
- 2011(6067)
- 2010(6072)
- 2009(5429)
- 2008(5310)
- 2007(4944)
- 2006(4532)
- 2005(4155)
- 学科
- 济(26556)
- 经济(26414)
- 管理(16795)
- 业(15872)
- 企(13629)
- 企业(13629)
- 中国(12045)
- 农(10803)
- 业经(10412)
- 理论(9909)
- 教学(8525)
- 方法(7880)
- 教育(7020)
- 农业(6920)
- 和(6494)
- 地方(6176)
- 发(5964)
- 财(5821)
- 制(5731)
- 学(5538)
- 发展(5324)
- 展(5307)
- 学法(4706)
- 教学法(4706)
- 体(4555)
- 产业(4442)
- 数学(4306)
- 社会(4249)
- 数学方法(4150)
- 策(4066)
- 机构
- 学院(100049)
- 大学(99452)
- 济(35032)
- 研究(34839)
- 经济(34073)
- 管理(32716)
- 理学(27624)
- 理学院(27234)
- 管理学(26504)
- 管理学院(26327)
- 中国(24667)
- 京(21229)
- 科学(20342)
- 范(18982)
- 师范(18825)
- 财(17369)
- 江(16950)
- 所(16608)
- 中心(16058)
- 师范大学(15332)
- 教育(15011)
- 研究所(14948)
- 农(14599)
- 技术(13840)
- 州(13583)
- 北京(13499)
- 财经(13378)
- 院(12573)
- 职业(12502)
- 业大(12402)
- 基金
- 项目(65393)
- 研究(54844)
- 科学(51272)
- 基金(43979)
- 家(37258)
- 国家(36823)
- 社会(34774)
- 社会科(31549)
- 科学基金(31543)
- 社会科学(31537)
- 教育(28559)
- 省(26757)
- 编号(25012)
- 基金项目(22304)
- 划(22300)
- 成果(21792)
- 课题(18757)
- 自然(16966)
- 自然科(16576)
- 自然科学(16574)
- 年(16445)
- 自然科学基金(16303)
- 资助(16121)
- 重点(15602)
- 项目编号(14826)
- 发(14567)
- 部(14302)
- 性(14289)
- 规划(14220)
- 国家社会(14051)
共检索到160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燕萍
青少年社会实践应是学习者学用融合、品格生成、素养涵育的文化之旅。文化实践课程化,是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优质化考量的重要标准。境脉学习,是一种基于境脉主义哲学观和全域学习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范式,讲求在实践境遇中学习、用批判性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课程学习的综合性学习模式。江苏省苏州市完成2017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以"境脉学习"为青少年社会实践课程化的逻辑起点,研制数百个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课程。本文以苏州市为案例,具体介绍"境脉学习"指导青少年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与组织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境脉学习 课程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田德刚 蒋建华
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实践理论认为行动者的惯习由其所处的场域形塑,场域是各种社会位置之间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资本则是行动者社会实践的工具。从社会实践理论的视角出发,“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生成空间是其实践的场域、生成工具是其实践的资本、生成逻辑是其实践的惯习。“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生成路径是创设产教融合场域,实现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的互通;要注重各类资本的合理调配,使“双师型”教师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优化提升;“双师型”教师个体和团体都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场域的要求,通过新的实践行为生成新的实践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丽晶 林映巡 韩江萍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的关键作用,可以从垂直组织、水平组织两个组织方向和学科的内在逻辑、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顺序与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三条基本逻辑来深入理解。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发现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面临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断层现象、协商机制尚未健全等现实困境。对此,应从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课程设置的统筹规划和衔接机制的有效构建三个方面着力,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红军 阳镇
本文沿着"认知—行为—评价"的基本思路,基于平台属性与平台情境的异质性,通过推演出四个核心命题厘清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实现平台企业社会责任逻辑起点的正本清源。在此基础上,从"目的属性—内容嵌入"和"组织情境—主体选择"两种视角解构了传统社会责任实践范式的内容构面,并基于"情境选择—战略导向—平台基础"三维框架,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范式归结为"平台嵌入式""平台嫁接式""平台撬动式"与"平台新创式"四种类型。本文的研究为重新认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新的逻辑框架,为平台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范式选择思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毕小君 聂磊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强调艺术课程综合化,指向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艺术课程综合化是艺术教育变革的时代选择,但其“凭何综”“如何综”仍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现象式学习是芬兰提出的一种教学体系,更是一种育人理念,可为艺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优化与实施提供借鉴。本研究回归现象本身,分析现象式学习与艺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契合与价值融通,厘清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学理逻辑。基于现象式学习,从“解构艺术现象”“注重艺术理性”“开展学科实践”等方面优化艺术课程实践理念,通过“拓展情境外延”“加强协同合作”“优化评价环节”改善艺术教学实践方式,探索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实践向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尹可丽 田江瑶
教师的民族社会化实践,是指民族聚居地学校的教师向青少年学生传递有关民族及族际交往信息的过程。采用《教师民族社会化实践问卷》《多族群民族认同问卷》(修订版),对云南省6个少数民族地州的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178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报告教师向他们传递了有关民族政策、促进和睦、促进本族发展、风俗信仰、民族人物事件、传承传统文化、偏见歧视、偏见准备、关心学习、鼓励忽略、报告权威等11类信息,除了偏见歧视、偏见准备、鼓励忽略和报告权威这4类信息未对民族认同发生显著影响之外,其余7类信息均对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积极预测作用。教师的民族社会化实践对促进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接纳自我,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龚浩 田粟源 任致伟
我国古代在高度认识财政重要性的基础上,认为财政是实现"善政"的基础且以实现"善政"为目的,将实现"善政"作为财政的逻辑起点,提出"富民"、"养民"与"中央集权"的"应然"主张。但是,由于我国古代财政的"私人"属性背离了财政的"公共性"原则,使得财政实践多与其主张相背离:财政收入上主张"富民"却践行"聚敛";财政支出上主张"养民"却践行"养君";财政体制上实现"中央集权"的同时造成了"皇权不下县"的困境。这种背离导致的结果是:财政"应然"实现国家的"善政",但财政"实然"不利于"善政"的达成,形成了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我国古代对财政的认识及其财政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
财政学 基础理论 古代财政 善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元祥
改革育人方式,实现学科育人功能,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学科育人的本质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性,促进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本质、文化本质和精神本质的生成,发展学生新时代所必需的学科核心素养。"人—知"互动是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构建"人—知"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与知识相遇,把知识引入学生生命,实现知识内蕴的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体现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立场,确立发展取向的知识观,促进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达到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思想体系化、学科能力表现化和学科经验连续化,既是学科育人的价值向度,也是学科育人的内在条件。超越对象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和效能感,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科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的科学认知、社会理解、文化认同、生命感悟的过程,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诉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贺世强 陈振中 蒋文宁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传统的以预设逻辑为起点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对教学设计刚性的限制,教学实施过程相当于流程的执行,漠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发生等等。经验生成逻辑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宏观的预设,为教学参与者提供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新性的空间,有效弥补了预设性教学的缺点。
关键词:
经验生成 预设逻辑 实践教学 逻辑起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芮飞军
学界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认识有较多的争议,《资本论》逻辑起点可以在实践哲学思维下得到提炼,一些争议可以在实践哲学维度下得到排解。实践哲学以其反思、解释、改造等功能审视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起点,在“人与物”对象化关系中进行过程性的抽象和反思。实践哲学能够从反思主体和反思对象相统一的视角观察对象,把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资本论》商品逻辑起点的理论逻辑。商品一般、商品个别推论到商品具体,成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理解《资本论》商品范畴辩证法的关键,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方法论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曾月明
引导学生选择价值取向并带领学生参与"会计事件分析与评论"是"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本质,帮助学生获取经验以构建对"会计学"的认识,并培养"问题导向"和"解决导向"的思维习惯是"会计学"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路径包括:教学设计以"为学而教"代替"以教定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形式以"训练思维方式"代替"被动接收知识",让主流价值观渗透于心;教学模式以"一体化教学"代替"课堂讲授",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教学评价以"能力素养"代替"知识为本",引入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荣泉 杨少波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新常态的视角入手,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进行一系列审视后发现,"学科式"课程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唯量化"课程评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常态"的教师教育课程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常态下,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能力的需求,教师教育课程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应采用整合与"最大价值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秉持"实践教育"取向来拓展教师教育课程。并且,要注意引入"多维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等策略,来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教育的功用。
关键词:
新常态 教师教育 教育课程 教育评价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戒骄
竞争中性在学理上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与古典经济学反对保护特殊利益、新古典经济学把市场看作不受干涉和价值中立的自然力量、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积极和有限政府干预政策等理论有着悠久深厚的渊源。竞争中性主张约束那些造成市场主体竞争优势差异的政府措施,非歧视性地对待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要求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行政行为透明度等规定,体现了各类市场经济体制共同的价值理念,也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和原则之一。面对世界经济百年不遇之复杂变局,响应和接受竞争中性既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新变化,也是中国自身推进改革开放和增强中国经济体制活力的客观要求。本文立足于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建设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析了中国经济体制与竞争中性的兼容性,挖掘和梳理了经济学理论中有关竞争中性的论述,提出了以政府增进市场与促进公平竞争、统一市场建设与制度型开放、规制改革与产业政策转型为关键点的竞争中性的制度范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淑萍 朱岚
公共意识是人们对于如何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中恰当地行为的一种自觉认识,是富有其内在层次结构的一套公共生活规范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础性品质。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不仅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青少年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由个性人向公共人发展、由个人向公民转化的天然路径。学校应从公共精神引领、公共生活分享和公共文化濡染三维路向促进青少年学生公共意识的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 公共意识 公共生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匡瑛 井文
职业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指引着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于“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真正认识到“高级技工、技师也是人才”,遵循破学历至上、立能力本位,破知识导向、立技能导向,以绩效评分和价值贡献为基本评价取向。然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体现在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教师、教材、社会用人单位等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