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8)
2023(6673)
2022(5531)
2021(4828)
2020(4005)
2019(8804)
2018(8218)
2017(14939)
2016(8358)
2015(8856)
2014(8370)
2013(8130)
2012(7386)
2011(6628)
2010(6493)
2009(5684)
2008(5498)
2007(4668)
2006(4012)
2005(3224)
作者
(28259)
(23929)
(23772)
(22219)
(14823)
(11614)
(10379)
(9379)
(8981)
(8296)
(8162)
(7846)
(7799)
(7653)
(7581)
(7309)
(7150)
(7058)
(6803)
(6791)
(6290)
(5854)
(5556)
(5420)
(5295)
(5282)
(5213)
(5109)
(4962)
(4894)
学科
(29627)
经济(29596)
管理(23041)
(22621)
(16522)
企业(16522)
方法(14579)
数学(13314)
数学方法(13185)
(10389)
(9535)
(8099)
农业(7392)
中国(7316)
(7298)
贸易(7298)
(7128)
业经(7101)
环境(6611)
技术(5607)
(5053)
(5009)
财务(5008)
财务管理(5003)
企业财务(4788)
产业(4699)
地方(4645)
(4593)
(4117)
银行(4061)
机构
大学(119915)
学院(119651)
(46326)
经济(45615)
研究(44351)
管理(43256)
理学(38736)
理学院(38248)
管理学(37453)
管理学院(37274)
(36196)
科学(32831)
中国(30464)
农业(29390)
业大(28477)
(25088)
(24610)
研究所(23309)
农业大学(20018)
中心(19630)
(18537)
(16946)
(16034)
(15981)
(15726)
财经(15560)
(15212)
实验(15163)
科学院(15011)
北京(14957)
基金
项目(94026)
科学(72201)
基金(69112)
(65920)
国家(65401)
研究(56996)
科学基金(53805)
自然(38705)
自然科(37838)
自然科学(37819)
基金项目(37456)
(37352)
自然科学基金(37213)
社会(37019)
社会科(35241)
社会科学(35231)
(32634)
资助(27047)
教育(25622)
重点(22126)
计划(21891)
科技(20175)
(20054)
(20024)
编号(19538)
(19510)
科研(19287)
创新(18880)
(18704)
(17269)
期刊
(41707)
经济(41707)
学报(33883)
(31870)
研究(26769)
科学(26106)
大学(23714)
学学(23165)
农业(21803)
中国(20881)
管理(13821)
(13304)
(12166)
业大(10971)
农业大学(9210)
(8378)
经济研究(7861)
技术(7712)
业经(7711)
科技(7661)
林业(7358)
财经(7320)
(7121)
金融(7121)
教育(7018)
中国农业(6607)
资源(6374)
(6271)
自然(6102)
问题(5955)
共检索到158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亚静  郝晓然  吉艳芝  王琳  任翠莲  巨晓棠  张丽娟  
【目的】在中国集约化蔬菜种植区,传统的高水肥投入导致土壤氮素大量累积,致使氮素淋洗到土壤深层或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种植填闲作物可控制和减少土壤深层硝态氮的累积,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填闲作物种类对消减土壤剖面累积硝态氮及下季作物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填闲作物种类。【方法】以华北平原传统棚室黄瓜菜田为对象,在蔬菜休闲期通过种植深根型填闲作物,利用其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吸氮量大的特点,促使土层中硝态氮大量消耗,以消减土壤剖面根层NO3--N累积和降低土壤剖面NO3--N淋失。以此为目标,设置甜玉米、苋菜、甜高粱及休闲田间小区试验,采集测定土壤、植株及根系样品,分析不同填闲作物的消减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吉艳芝  刘辰琛  巨晓棠  张丽娟  冯万忠  刘树庆  
【目的】本研究以甜玉米(Zea mays L.)作为填闲作物,探讨根层调控措施对填闲作物消减土壤剖面累积NO3--N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休闲、传统种植、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甜玉米总生物量最大,其吸氮量与秸秆还田处理没有差异,但均明显高于传统种植;填闲季结束后0-100cm土层NO3--N消减量显著高于100-200cm土层,2种根层调理处理0-100cm土层残留NO3--N显著低于传统种植,100-200cm三者之间未表现差异,休闲导致土壤NO3--N高量残留且下移趋势严重;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处理的30-60cm和6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伟  李明悦  高宝岩  李伟  
在不同的施肥模式下,探讨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对设施黄瓜产量、氮素吸收、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的影响,明确在设施条件下黄瓜种植过程中有机肥和氮肥的最佳配施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原位土渗漏装置,进行植株、土壤和渗漏水的采集和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黄瓜产量平均增加12.1%,增收7.1%,其中施用低量氮肥处理(OM+N1PK)的增产和增收效果更佳;采用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处理可显著增加果实中氮的累积量,单纯增加氮肥的施用只会增加植株中氮的累积量,果实中未见增加;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显著降低灌溉水和硝态氮的渗漏量,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可降低14.2%和26.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葛礼姣   许建平   杨颜榕   管志勇   陈素梅   房伟民   陈发棣   赵爽  
[目的]本研究针对当前菊花生产中氮肥使用过量、氮效率低下和不同氮素营养特性菊花品种氮素吸收及分配规律不明等问题,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切花菊生长、氮效率及氮素累积和分配的影响,以明确不同切花菊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切花菊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9个不同家系的切花菊品种为材料,测定了高氮(800 mg/株)、正常氮(400 mg/株)和低氮水平(50 mg/株)下,9个切花菊品种全生育期生长指标、氮效率指标和各部位氮素累积量。[结果] 9个切花菊品种的株高、茎粗、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总根长、一级分枝数、着花数等生长指标和根氮累积量、叶氮累积量、植株氮累积量等氮累积量指标随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效率指标随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正常氮水平下,9个菊花品种的花干重、冠幅、花径和花氮累积量最高,花期最早。不同氮水平下,‘南农丽黄’在茎粗、各部位生物量、平均根直径、根体积、冠幅、花径、氮吸收效率、农艺氮效率、植株氮累积量和花氮累积量指标上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南农雪峰’和‘南农紫峰’的株高、茎粗、各部位生物量、冠幅、花径、氮吸收效率、农艺氮效率和植株氮累积量较其它品种低。苗期和生殖生长期间,9个菊花品种植株中叶氮累积量最高,茎次之,根最低;盛花期时,植株中叶和茎氮累积量占比显著下降,花器官的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不同氮水平下,9个菊花品种的植株氮累积量与花干重、冠幅、花径、一级分枝数、着花数、花期呈显著正相关(0.39≤ r ≤0.83),花氮累积量与花干重、花期呈显著正相关(0.53≤ r ≤0.87)。[结论] 高氮水平促进了菊花的营养生长,抑制了菊花的氮效率和品质形成,菊花的全生育期生长规律和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一致,植株氮累积量和花氮累积量对菊花开花品质的形成具关键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建伟  刘强  荣湘民  谢桂先  朱红梅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氮代谢、籽粒和糙米蛋白氮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并筛选出效果显著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 .结果表明 ,水稻籽粒灌浆期间功能叶、茎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减少趋势 ,其减少量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高于对照 .水稻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高于对照 ,其中 PGRF4处理最高 ,PGRF2处理次之 .籽粒蛋白质产量以 PGRF3处理为最高 ,比对照增产 17.90 % ,其次为 PGRF2处理 ,比对照增产 15 .93%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德  陈修定  孙维纶  
试验采用(15)N-硫铵、(15)N-油菜秸单施,两者交叉标记的配施处理,于水稻生长期间研究了总N及肥料(15)N的吸收和在稻株体内的分布,还讨论了土壤氮素总供应量的变化,土壤全氮及腐殖质各组分含氮量的增长.显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在多方面产生良好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静彬  刘强  荣湘民  朱红梅  彭建伟  谢桂先  
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给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籽粒、糙米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籽粒灌浆期间功能叶、茎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减少幅度是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明显高于对照.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早稻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在灌浆的5个时期均高于对照;黄熟期早稻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与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依次为:PGR4,PGR3,PGR2,PGR1,PGR5,对照.早稻籽粒的蛋白质产量也是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高于对照,其中PGR4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娟  李天来  曲慧  接晓辉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对菜田土壤有效铁含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肥会提高土壤中有效铁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铁含量增加。不施有机肥组(即B组)3个N水平处理BN2、BN1、BN0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为141.2mg·kg-1、67.3mg.kg-1和32.1mg·kg-1,三者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有机肥组(即A组)3个N水平处理AN2、AN1、AN0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为79.7mg·kg-1、48.5mg·kg-1和27.6mg·kg-1,三者之间的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但配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效铁含量降低。其主要原因是氮肥能够降低土壤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竹青  王运华  吴礼树  
试验采用土培和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黄瓜硼与IAA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缺硼增加黄瓜叶中酚含量,降低多酚氧化酶和IAAase活性,抑制IAA的运输,从而导致生长点IAA的累积和黄瓜的生理失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裴志强  卢树昌  王茜  王大凤  
集约化设施土壤磷素积累日益严重,导致土壤磷素环境风险增大。为减轻设施土壤磷素积累,在设施菜田休闲期选用短时期内生物量大、深根系的鲜食糯玉米和饲用甜高粱为供试材料,分别设计了3个不同种植密度,即糯玉米6.75万(NY1),10.50万(NY2),13.50万(NY3)株/hm~2,饲用甜高粱10.50万(TG1),15.00万(TG2),21.00万(TG3)株/hm~2,研究填闲作物磷素吸收量及其对设施土壤磷素含量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提高,2种填闲作物总生物量和总吸磷量均先增后减,饲用甜高粱处理中TG2处理吸磷量最多,为150.03 kg/hm~2,糯玉米处理中NY2,吸磷量最高,为128.80 kg/hm~2。填闲糯玉米各处理和甜高粱TG1、TG2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表层总磷含量,分别降低15.2%~19.7%和10.7%~10.9%,2种填闲作物种植处理土壤表层水溶性磷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8.4%~41.0%和16.2%~26.1%,且NY2、NY3、TG1、TG2处理对阻控下层土壤水溶性磷移动效果较好。另外,填闲糯玉米处理在西兰花种植初期土壤碱性磷酸酶没有明显增加,可以控制土壤有机磷矿化,TG2处理可以降低后茬初期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设施菜田填闲糯玉米和饲用甜高粱的适宜密度分别为10.50,15.00万株/hm~2,且NY2处理对减少设施土壤磷素积累,阻控磷素向下移动效果较为明显,TG2处理对吸收设施土壤磷素较为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硕  严正娟  樊兆博  陈清  李志芳  
针对设施蔬菜传统水肥管理模式中钾素过量投入、因缺镁造成果类蔬菜品质下降等问题,以一年两季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壤深度钾素淋洗的周年动态监测,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及秸秆还田对设施菜田土壤钾素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下菜田平均每季钾素盈余394 kg/hm2,明显低于漫灌施肥处理;滴灌施肥菜田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累积程度小于漫灌施肥,且显著降低了钾素淋洗量,50,90 cm处平均每季淋洗量分别为15.9,4.2 kg/hm2,而漫灌施肥体系则分别达到26.9,16.9 kg/hm2,漫灌体系过量灌溉和施肥是导致钾素大量淋洗的根本原因;漫灌体系下添加秸秆后有降低表层土壤...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涛涛   刘晓晗   孟凡超   张妮子   迟道才  
为降低温室蔬菜过量施氮的不利影响,明确减氮施炭条件下温室膜下滴灌黄瓜土壤呼吸和氮素气态排放特征,以不覆膜不施炭(CK)为对照,设置覆膜(M)、覆膜施炭(MB)、覆膜施炭减氮(MBN_(80%))共4个处理,对覆膜条件下减氮施炭处理对黄瓜产量、耗水量、土壤养分动态、土壤呼吸、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CK相比,M可降低温室膜下滴灌黄瓜全生育期耗水量20.9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41.03%,降低0~20 cm表层土铵态氮48.12%,降低全生育期氨挥发32.35%、N_2O排放量14.34%和CO_2排放量12.68%(<0.05)。施炭后,与CK相比,MB可降低耗水量28.37%,提高水分利用效率55.60%,降低表层土铵态氮30.0%,提升硝态氮12.37%,有机质56.28%,降低氨挥发36.68%、N_2O排放18.64%,但却显著增大了CO_2排放4.66%(p<0.05)。同M对比,MB可在M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表层土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降低氨挥发,但促进了CO_2排放。覆膜施炭减氮20%后,与CK相比,MBN_(80%)可增产25.47%,降低耗水量32.43%,提升水分生产率72.67%,降低表层土铵态氮56.33%,增加有机质51.72%,降低氨挥发40.48%、N_2O排放20.79%(p<0.05)。CK全生育期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和活性氮排放分别为13.57 t·CO_2-eq·hm~(-2)和6.54 kg·hm~(-2),M可显著降低GWP(14.15%)和活性氮排放(27.37%);在M基础上施炭,将进一步降低活性氮排放,但导致GWP显著增大;而在MB基础上减氮20%,可同时显著降低GWP和活性氮排放(p<0.05)。与CK相比,MBN80%在通过施炭20 t·hm~(-2),减氮20%条件下,实现增产25.47%,降低耗水量32.43%,增加有机质51.72%,增加收入17.52%,降低活性氮排放35.32%和GWP 2.28%,也可在MB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增产,降低氨挥发,并破解M和MB处理CO_2排放增大的问题(p<0.05)。研究揭示了减氮施炭条件下温室膜下滴灌黄瓜土壤呼吸和氮素气态排放特征,为实现温室蔬菜节水增产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单株氮素积累量随时间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不同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为分蘖-齐穗期(25.18%~68.01%)、播种-分蘖期(23.47%~58.47%)、乳熟-成熟期(5.39%~27.25%)、齐穗-乳熟期(0.52%~12.51%),单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分蘖-齐穗期(148.28~(**))、乳熟-成熟期(105.05~(**))、播种-分蘖期(71.65~(**))、齐穗-乳熟期(57.26~(**));水稻茎鞘、叶片氮素积累量占植株总生物量比例(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穗部氮素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产量与乳熟期单株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0.87~*),与分蘖-齐穗期和齐穗-乳熟期2个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穗部含氮率呈不显著负相关。成熟期不同处理间的植物氮素吸收积累量以及水稻叶片、茎鞘、穗部含氮率以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抛栽机收+增苗节氮这种处理方式最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振雷  李慧  刘连涛  张永江  白志英  张科  孙红春  李存东  
为探讨水分和种植密度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9-2020年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采取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W1(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和W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副区为种植密度:D6(6万株/hm~2)、D9(9万株/hm~2)和D12(12万株/hm~2),对不同水分和种植密度下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D12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最高,年际间趋势一致,与W2相比,W1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著升高,但不同水分处理间生殖器官氮素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增加,籽棉产量随之升高,同一密度处理下,2019年W2籽棉产量相较于W1降低了13.74%,2020年W2籽棉产量仅降低了2.54%。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棉株氮素积累分配与棉花籽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表明,减少灌水量配合适当增加种植密度(9~12万株/hm~2)是当地节水高产及提高棉花氮素吸收量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