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5)
2023(10095)
2022(7609)
2021(6865)
2020(5592)
2019(12198)
2018(11789)
2017(21770)
2016(12138)
2015(13512)
2014(13440)
2013(12745)
2012(11877)
2011(10774)
2010(10922)
2009(10201)
2008(10117)
2007(9051)
2006(8269)
2005(7757)
作者
(37273)
(31570)
(31386)
(30107)
(20027)
(15094)
(14180)
(11981)
(11976)
(11205)
(11065)
(10806)
(10471)
(10095)
(10083)
(9863)
(9204)
(9118)
(9100)
(9036)
(7978)
(7946)
(7762)
(7275)
(7192)
(7184)
(6975)
(6863)
(6440)
(6349)
学科
(50632)
经济(50542)
管理(31046)
(27211)
(19969)
企业(19969)
(16653)
中国(16049)
方法(15909)
(14365)
地方(13296)
数学(13275)
数学方法(13061)
业经(12594)
农业(11350)
(11051)
(10408)
环境(8795)
(8705)
金融(8701)
(8492)
(8483)
银行(8452)
(8258)
贸易(8251)
(8205)
(8155)
(7935)
(7428)
理论(7343)
机构
大学(179472)
学院(178108)
研究(69563)
(68672)
经济(67148)
管理(59028)
理学(50254)
中国(50243)
理学院(49435)
管理学(48238)
管理学院(47911)
科学(45820)
(39569)
(36486)
(36359)
研究所(33496)
(32351)
中心(30393)
业大(29446)
农业(28374)
(28181)
(27130)
师范(26848)
(25864)
财经(25551)
北京(24856)
(23185)
师范大学(22114)
(22040)
经济学(21955)
基金
项目(123583)
科学(96751)
基金(90115)
研究(86153)
(81896)
国家(81287)
科学基金(67506)
社会(55511)
社会科(52350)
社会科学(52337)
基金项目(47738)
(47122)
自然(44399)
自然科(43128)
自然科学(43106)
自然科学基金(42298)
(41077)
教育(38383)
资助(34926)
编号(33490)
重点(29372)
成果(27652)
(27535)
(26280)
课题(24490)
(24485)
国家社会(24091)
科研(23734)
计划(23411)
创新(23147)
期刊
(81601)
经济(81601)
研究(53641)
中国(36648)
学报(35393)
(34610)
科学(32163)
大学(26213)
学学(24944)
(23355)
农业(23208)
管理(21264)
教育(18843)
(16263)
金融(16263)
业经(13237)
经济研究(12993)
财经(12769)
(12599)
技术(12174)
问题(11496)
(11067)
资源(10669)
(10654)
业大(9557)
科技(8790)
林业(8563)
现代(8511)
(8329)
世界(8160)
共检索到268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晓敏  闫海霞  袁业  葛兆轩  黄选瑞  张志东  
【目的】探讨物种丰富度对各种环境因子的响应并确定是否存在空间尺度差异,以期为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帮助。【方法】在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选取38个天然植被斑块,其中包括12个草地、11个灌木林和15个天然次生林斑块,共记录物种360种,分属196属,54科。根据生长型将植物物种划分为1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和乔木4个功能群。分别采用一阶刀切法和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斑块尺度与样方尺度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斑块尺度和样方尺度的不同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结构、地形、土壤因子间的关系;并用冗余度(RDA)分析法,在2个空间尺度对环境因子进行定量分解。【结果】景观结构、地形、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英  张春玲  林晓侠  胡赛强  何春玲  葛新驰  
利用二元列联表和方差比率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空间关联性的多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要素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性的强弱是随着取样空间尺度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的要素类型间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对于该区域应在600 m×600 m空间尺度上研究较为合理;景观斑块的全局关联性在一级分类标准下是负相关,但在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标准下,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雨  黄选瑞  时田雨  赵金满  马莉薇  
【目的】研究自然保护区抚育间伐强度对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规律,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稳定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高(61%)、中(48%)、低(36%)3种间伐强度固定样地18块以及6块未间伐对照样地,调查样地林分因子和林内草本和木本植物种类、数量、基径和分布信息。基于调查数据,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同时运用双相关函数g(r)与g12(r)计算分析木本植物空间格局。【结果】华北落叶松高间伐强度样地草本植物物种种类较对照样地增加了13%,中间伐强度样地减少了15%,低间伐强度样地无变化,高中低间伐样地木本植物物种种类较对照样地分别减少了33%、11%、33%;樟子松高中低间伐样地草本植物物种种类较对照样地分别减少了32%、25%、20%,高间伐强度样地木本植物物种种类较对照样地增加了40%,中间伐强度样地较对照样地无变化,低间伐强度样地较对照样地减少了10%。2种林分主林层木本植物空间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对照样地主林层木本植物在小尺度上出现聚集分布,间伐样地主林层木本植物在大尺度上出现随机分布,华北落叶松林下木本植物空间格局在高间伐强度样地出现聚集分布,樟子松林下木本植物空间格局则在对照和低间伐强度样地出现聚集分布。【结论】中高间伐强度有利于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分结构的优化。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春英  林从华  洪伟  吴承祯  何春玲  陈莺娇  
采用变换矢栅转换过程中像元尺度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进行分析,并利用分维数方法选取最佳的像元尺度值。结果表明:蔓延度指数、邻近相似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是随着像元尺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减,递减的速率在10~50m区间上较快,在50~500m区间的减少较慢;连接度、结合度、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随着像元尺度的增加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曲线;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而言,矢栅转换的像元尺度选择30m较为合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俞飞  李智勇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刘雪华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为实例,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之前,应先进行景观适宜性评价,之后进行核心斑块、缓冲区和廊道的设计。①核心斑块 :不仅要考虑斑块的景观适宜性,而且斑块的面积应能维持一定物种数量 ;②缓冲区 :在考虑距离对目标物种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缓冲区的范围应该覆盖所有的核心斑块 ;③廊道 :需要辨识两种情况,其一是对现存生境廊道的保护,为了避免不同核心斑块被隔离,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生境廊道。其二是对潜在生境廊道的建设,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植被重建,建立适宜的生境廊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锐锋  姜朋辉  赵海莉  谢作轮  金建玲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建瑛  徐建英  樊斐斐  
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在NDVI数据基础上,估算了卧龙自然保护区2000和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这15年间研究区域植被覆盖的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初步揭示了植被覆盖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间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良好,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为主,空间格局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趋势。(2)研究时段内高覆盖度面积明显减少,而其他覆盖等级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均值降低。(3)研究区域各海拔范围内均以植被稳定类型为主,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植被退化显著,在1 500~3 250 m的高程范围内植被稳定和植被改善相对显著。(4)研究区不同坡度间植被变化类型差异不明显;不同坡向上植被变化显著,其中阳坡的植被退化分布,阴坡的植被改善分布明显,随着坡向由阴坡转阳坡,植被退化增加,改善减少。其结论有助于揭示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保护区的管理和植被恢复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燕  周世强  谭迎春  周小平  王鹏彦  张和民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而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地势、坡度、土壤、水热条件等原因,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但其多样性测度指标除物种丰富度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坡度不是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廖芳均  陈志明  刘宗君  谢勇  
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以及1988、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e Cogntion、Arc GIS和IDRISI软件,对保护区各功能区20年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各功能区景观以森林为主,其中实验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约为77%,缓冲区常绿阔叶林约为56%,核心区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约为78%;2)各功能区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呈波动趋势,斑块数量、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3)各功能区森林景观类型之间转化频繁,非森林景观类型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变化明显增加;4)各功能区景观类型最大斑块指数呈波动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林英  徐颂军  周永章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保护区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显得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总结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结构分布状况,把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综合考虑其增长极、廊道和基质等景观生态要素,从而实现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传明  
依据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开发的关键内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景观面积大,斑块数也多,是主导景观类型;但是,由于受到人类的干扰,森林景观出现一定程度的非连续性。居民点、农田景观破碎度较大,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繁殖、扩散、迁移和保护。景观的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817 25,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0.922 34,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0.962 58,该区域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景观改造和利用,提高景观多样性。通过景观生态适宜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健植  余新晓  高甲荣  
该文采用航片判读转绘与GIS技术 ,运用景观指数方法 ,针对凉水自然保护区 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 ,凉水自然保护区在 2 0世纪 5 0— 90年代 ,景观格局发生较显著变化 ,基质———天然红松林面积在逐年减小 .2 0世纪 5 0— 70年代 ,7 88%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2 0世纪 70— 90年代 ,9 91%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并有斑块出现及消失现象发生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景观内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景观斑块数增加 ,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 ,各类斑块形状破碎化降低 ,保护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东  阎晓曦  付晶莹  
人类活动干扰是自然保护区监测的主要内容,目前遥感技术已成为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随着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涌现,如何选取最适宜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干扰信息识别,是目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目前常用的资源卫星(Landsat-8)、高分卫星(GF-1等),针对保护区常见的6种人类活动干扰类型,选择2~30m多种影像进行了人类活动干扰信息识别,通过比较不同尺度数据的人类活动干扰信息提取结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选择最适宜数据源提供支持。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分辨率的影像提取人类活动干扰的效果较好,内部均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提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葛楠  李鸿祥  曹峰  
【目的】评价河北塞罕坝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质量,为科学构建和评价公园植物景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塞罕坝森林公园进行实地勘查,选取较为典型的梨乡花海景区、“金莲映日”景区、“七星湖假鼠妇草湿地公园”景区以及“泰丰湖”景区为主要调研区域,并从中筛选出40个植物景观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围绕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结构要素、美学要素、组成要素以及观赏心理要素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和SBE法计算40个景观单元的评分指数,划分对应评分等级。【结果】1)塞罕坝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各准则层权重大小依次为景观结构要素(0.335)>景观美学要素(0.265)>观赏心理因素(0.203)>景观组成要素(0.197),表明在构建塞罕坝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过程中,应当将规划重点置于景观植物结构以及植物景观美学表达方面,并辅以丰富多样化植物景观搭配;2)塞罕坝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AHP法评价结果表明,有20个优质景观,16个较好景观,4个适中景观,没有较差景观和劣质景观。SBE法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景观单元中植物美景度高的景观有13个,较高景观11个,中等14个,较低和低分别为2个和0个。整体来看,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较为良好;3)经Kendall’s W协和系数对AHP法和SBE法所计算出的评价结果予以检验,结果表明二者结果具备较高的一致性,该方法可显著提升植物景观评价科学性。【结论】运用SBE方法与AHP方法对河北塞罕坝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比两种评价结果差异,为河北塞罕坝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