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0)
2023(5186)
2022(4262)
2021(3939)
2020(3318)
2019(7323)
2018(7123)
2017(12713)
2016(7316)
2015(7952)
2014(7653)
2013(7580)
2012(7277)
2011(6925)
2010(7074)
2009(6494)
2008(6532)
2007(5828)
2006(5284)
2005(4762)
作者
(24776)
(21085)
(20973)
(19903)
(13337)
(10287)
(9118)
(8070)
(8033)
(7502)
(7398)
(7020)
(6968)
(6889)
(6767)
(6387)
(6177)
(6113)
(6109)
(6104)
(5550)
(5522)
(5139)
(4873)
(4807)
(4755)
(4706)
(4408)
(4318)
(4298)
学科
(28883)
经济(28855)
管理(17961)
(15354)
(13665)
方法(10946)
(10191)
企业(10191)
环境(9900)
数学(9069)
数学方法(8925)
(8047)
中国(6787)
生态(6469)
业经(6036)
(5586)
农业(5580)
地方(5492)
(5452)
(5334)
理论(5327)
资源(4990)
(4891)
金融(4886)
经济学(4718)
(4547)
(4388)
贸易(4387)
(4224)
(4044)
机构
大学(114836)
学院(112093)
研究(46069)
(40509)
经济(39722)
管理(34701)
科学(34037)
中国(31895)
理学(29953)
理学院(29412)
管理学(28630)
管理学院(28438)
(27680)
(26244)
(25022)
研究所(24675)
农业(22236)
业大(21536)
中心(19049)
(18029)
(17507)
师范(17258)
(17181)
(16588)
北京(15671)
科学院(15560)
财经(15069)
农业大学(14453)
(14452)
师范大学(14270)
基金
项目(81049)
科学(62198)
基金(59193)
(55990)
国家(55618)
研究(52074)
科学基金(44515)
社会(32592)
基金项目(31465)
自然(30979)
(30917)
社会科(30753)
社会科学(30745)
自然科(30094)
自然科学(30079)
自然科学基金(29517)
(27980)
资助(23385)
教育(22899)
重点(19912)
编号(18564)
计划(17794)
(17720)
(17110)
科技(16228)
(16167)
科研(16141)
创新(15322)
成果(15243)
国家社会(14330)
期刊
(45560)
经济(45560)
研究(29801)
学报(29439)
(24814)
科学(24020)
中国(20111)
大学(19883)
学学(18971)
农业(17110)
(12554)
管理(10950)
教育(10471)
(9559)
资源(8564)
业大(8158)
财经(7693)
(7668)
(7512)
金融(7512)
林业(7302)
经济研究(6973)
业经(6775)
(6665)
农业大学(6467)
科技(6113)
技术(6014)
问题(5800)
自然(5374)
图书(5344)
共检索到160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传华  冯固  田长彦  白灯莎  张福锁  
为探索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变化规律,选择盐化草甸、灌丛及沙漠3种景观类型,测定了柽柳灌丛下和灌丛间空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水分含量以及柽柳营养枝δ13C等指标,并用土壤养分的富集系数来表征肥岛效应的强弱。结果发现盐化草甸退化为灌丛时,柽柳肥岛效应增强,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分别由3.0和2.8增加至7.1和3.7;而随着灌丛向沙漠逐步过渡,肥岛效应逐渐削弱直至消失,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分别由7.1和3.7下降到0.5。这种变化反映了荒漠化在该地区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肥岛中SOC和TN的富集系数是反映这种变化的有效指标。同时,肥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金莉莉  李振杰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何清  刘永强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肖塘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找出了土壤湿度临界点,分别拟合出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2.5cm土壤湿度经验公式,讨论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运用CoLM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Off-line试验,并与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冬季大、夏季小,年平均值为0.27。太阳高度角≥15°时地表反照率趋于一个常数,且与太阳高度角满足指数函数关系。不同天气下地表反照率不同,雨天减小,雪天增大。晴空指数≤0.3时,地表反照率波动很大。肖塘地区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拟合效果不好;随2m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基本呈减小趋势,但不明显。土壤湿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宫琦   李生宇   郑伟   唐宗树  
低矮灌草植被在冬春风季植物风沙防护体系的薄弱期发挥着重要防护作用,查明其株形和分枝特性,可为科学评估和利用其阻固沙能力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河西菊(Launaea polydichotoma)、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和半灌木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研究对象,实地观测了其株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其防沙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四种植物的枯枝外形不同,且各株形指标相对大小不同。罗布麻株呈圆柱体,河西菊呈球体,骆驼刺呈椭球体,花花柴呈倒立圆锥体;株高:罗布麻>骆驼刺>花花柴>河西菊,冠幅:花花柴>河西菊>罗布麻>骆驼刺,侧影面积:罗布麻>河西菊>骆驼刺>花花柴,株形体积:罗布麻>河西菊>花花柴>骆驼刺。(2)株形分枝特征不同。花花柴分枝数最多,骆驼刺和河西菊多二级分枝,罗布麻一级分枝多而二级分枝少,分枝侧影面积占比和分枝体积占比大小排序均为:花花柴>骆驼刺>河西菊>罗布麻,孔隙度排序为:罗布麻>河西菊>骆驼刺>花花柴,这些指标均可指示其相对阻固沙能力大小。(3)四种植物的株形特征与阻固沙能力密切相关。花花柴、骆驼刺和河西菊株形属于宽矮型,阻固沙能力较强,而罗布麻属于窄高型,阻固沙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可为阐释荒漠草原地表相对稳定性保持机制提供重要信息,也可为风沙环境低矮灌草植物生态功能科学评价及沙漠化防治植物种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仲光  
论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的情报保证李仲光Abstract:Thepaperpresentsbo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informationdemandofthefour-year(1987-1995)generalsc...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清  金莉莉  李帅  艾力·买买提明  杨兴华  李振杰  
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83°40'E,39°01'N)2007年1月-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太阳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①本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年总量为305.64MJ(/m2·a)。年平均日总量为0.84MJ/m2,大于黑河、太湖和青藏高原地区。紫外辐射年平均值在总辐射年平均值中所占比例为4.99%,小于太湖和北京,大于黑河地区和五道梁,月平均日总量7月最大;②其日变化,晴天呈现出标准的倒"U"型,即早晚小、中午大,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③紫外辐射受云量、降水和沙尘的影响很大;④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年、季节和日变化,其年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丽霞  喻晓玲  杨洁明  
沙漠旅游是一项新兴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开发能有效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本文利用SWOT法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劣势因素和外部机遇、威胁因素,通过构建战略四边形,得出战略方位角θ=61.40°,战略强度系数ρ=0.592,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开发应充分利用当前大好机遇,采取相对积极的机会型、开拓型战略。最后,针对SWOT分析结果,提出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开发战略重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建国  徐新文  雷加强  李生宇  
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笔者于1994年开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以下简称塔中)进行植物引种试验。为了将引种植物对塔中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进行排序,为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选择适宜的植物种,论文根据塔中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各引种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引种植物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各引种植物的长势、更新、繁殖、变异、成活率、抗风沙性、抗旱性、抗盐性等指标进行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应用该指标体系和灰色关联分析对各引种植物适应性进行了总体评价和排序,筛选出了适用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的灌木30种、乔木3种和草本植物11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谭凤翥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进辉  王雪芹  马洋  谭凤翥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西部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风沙地貌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柽柳灌丛沙堆—丘间地系统土壤粒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粉沙和细沙,属于风力有效搬运的粒径范围。随着植被总盖度从30%-15%~20%-10%-<5%降低,0~10cm土层平均粒径从74.41-77.28-86.29-92.71微米变化,并伴随着黏粒消失和粗沙出现。相同植被条件下,以灌丛下土壤平均粒径最小、沙堆边缘和风影区次之、丘间地最大,分选性则以丘间地最好而灌丛下最差。过渡带植被可截获相当部分远程输送的悬移质,使表土物质组成细化;灌丛沙堆明显的细粒富集效应及丘间地土粒相对粗化与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世增  常兆丰  朱淑娟  韩福贵  仲生年  段小峰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产业发展很快,近些年来在我国西北沙漠、戈壁地区也建立了一批光伏发电厂。那么,在沙漠、戈壁上建造光伏电厂有无生态学意义,有何生态学意义呢?文章运用河西走廊的气象资料和民勤沙区的光照观测资料以及植被观测资料,对此作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 m2的光伏电池板转换的太阳能相当于民勤沙区260.75 m2沙漠植被利用的太阳能。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大,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频繁。沙漠、戈壁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在沙漠、戈壁上发展光伏产业,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一方面能有效调节地表的热力平衡,防止和减少沙尘暴和风沙流,光伏发电与防沙治沙相得益彰,是一种经济产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雅茹  马迎宾  李永华  董雪  段瑞兵  张帅  刘凤婵  张晓燕  
【目的】揭示库姆塔格沙漠东南部柽柳的水分传输过程,探究柽柳的耗水特性,为该地区柽柳生长及生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对该区域柽柳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方法】利用PS-TDP8树木茎流监测系统对库姆塔格沙漠东南部柽柳的液流变化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法分析气象因子对柽柳液流的影响。【结果】柽柳茎干液流速率整体为"宽峰型"。夏季,液流速率最早启动,峰值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日树干液流量最大。秋季,液流速率有最晚的启动时间。不同季节夜间有低值液流。液流速率均值夏季最大,秋季最小。春季,空气温度能单独解释73.1%的液流速率变化,三者共同解释78.3%的液流速率变化;夏季,太阳辐射能单独解释63.0%的液流速率变化,4个因子共同解释69.8%的液流速率变化;秋季,空气温度能单独解释73.3%的液流速率变化,2个因子共同解释液流速率变化的73.8%。春秋季液流主要受气温影响,太阳辐射是影响夏季柽柳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结论】柽柳液流速率可以通过回归方程估算。本研究结果为摸清干旱沙漠地区柽柳水分利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明  朱建雯  盛建东  武红旗  
在塔河中游柽柳(Tamarixspp.)灌丛,选择典型样株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取土样,测定了6种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柽柳灌丛从水平方向取样时,6种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表现为:根部〉灌幅下〉灌幅边缘,且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呈明显的相关性。柽柳灌丛从垂直方向取样时,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6种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40~60 cm深度出现了一个先增加后下降的过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月飞  陈林  李学斌  张义凡  杨新国  
荒漠草原地区草地的灌丛化使得草地资源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并且灌丛的自持能力也逐渐得到了增加。荒漠草原灌丛沃岛是荒漠草原地区灌木灌丛下限制性土壤资源的显著聚集现象,其中的资源为土壤水分、养分、微生物、动物以及由灌丛带来的非生物环境等的总和。沃岛集聚养分,改善土壤构造,在养分的空间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水文效应,成为许多生物物种,包括草本植物和小型动物的庇护所,这种效应被称之为"沃岛"效应。"沃岛"效应的发生很可能促进了灌丛化草地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过程。"沃岛"效应的存在是荒漠草原受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学者对于"沃岛"效应引起的土壤资源的异质性分布研究较深,但对于养分在灌木植物下土壤表层的积累研究较浅。如何把握"沃岛"效应各个复杂过程中植物、土壤和土壤生物扮演的确切角色,还亟待解决。本文从"沃岛"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出发,对"沃岛"的结构特征和生态效应以及土壤与植被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对于深入了解"沃岛"效应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荒漠草原地区的植被演替和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同时也为荒漠草原地区的水土治理提供基础理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火艳  赵晓迪  
【目的】研究典型荒漠物种地理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恢复荒漠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优势植物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及遥感影像识别的方法收集整理沙蒿灌丛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29个环境变量数据,筛选得到最优物种分布模型。采用最优模型,基于NorESM1-M气候模式,预测了在两种排放情景下、不同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沙蒿灌丛的潜在适宜区,分析得到其适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阈值范围;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并划分适宜分布区。【结果】沙蒿灌丛地理分布的决定因子为年均温,适宜区间为7.4~9.0℃,最适值为8.4℃。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是坡度及最湿润季节平均温度,温度因子相对于降雨量因子更为重要。在2050s 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西南方向迁移4.55 km,随着CO_2排放强度增强,将转向北迁移1.21 km,到2070s,在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东北方向迁移2.60 km,随着CO_2排放强度增强,将继续向北迁移0.83 km。随着时间推移及气候变暖,沙蒿适宜生境不断破碎化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缩减,更多的适宜生境退化为低适宜或不适宜生境。【结论】针对沙蒿适宜区将缩减的变化趋势,应密切关注乌兰布和沙漠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分布区的影响,开展相应生态恢复研究。当前高、中适宜区应积极种植沙蒿,不适宜区应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本土植被,或通过改善沙地质地等方式提高其适宜性。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应加强生态监测,根据分布区变化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恢复荒漠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其生态功能的目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慧卿  李慧勇  李清河  江泽平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选择沙漠与绿洲过渡的大气干燥区以及绿洲与其东南缘黄河之间、靠近黄河西北岸的大气湿润区作为对比研究区段,分析地下水位在2种不同大气干燥程度下对白刺盖度、高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地下水位和大气干燥程度对白刺的盖度及高度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在绿洲外围干燥区段,白刺盖度、高度分别与地下水位表现出指数增长趋势;根据曲线拟合预测:盖度、高度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区间均为2500~9000mm。在湿润区段,白刺盖度、高度随地下水位分别表现出高斯变化曲线;高度生长比盖度表现出更宽的地下水位阈值;根据曲线拟合预测:高度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区间为1000~9000mm,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