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1)
- 2023(11075)
- 2022(9386)
- 2021(8670)
- 2020(7401)
- 2019(17159)
- 2018(16842)
- 2017(32188)
- 2016(17311)
- 2015(20252)
- 2014(20397)
- 2013(20755)
- 2012(19828)
- 2011(18292)
- 2010(18465)
- 2009(17610)
- 2008(17581)
- 2007(15930)
- 2006(14333)
- 2005(13478)
- 学科
- 济(98325)
- 经济(98240)
- 管理(48012)
- 业(44790)
- 方法(37862)
- 企(34583)
- 企业(34583)
- 数学(33885)
- 数学方法(33590)
- 中国(25812)
- 农(22322)
- 地方(21004)
- 财(19730)
- 贸(17992)
- 贸易(17984)
- 学(17874)
- 业经(17665)
- 易(17460)
- 制(16868)
- 农业(14559)
- 银(14034)
- 银行(14014)
- 地方经济(13784)
- 融(13571)
- 金融(13569)
- 行(13470)
- 环境(12919)
- 和(12563)
- 体(11797)
- 发(11227)
- 机构
- 大学(271586)
- 学院(268348)
- 济(129927)
- 经济(127591)
- 研究(100019)
- 管理(98854)
- 理学(83684)
- 理学院(82698)
- 管理学(81515)
- 管理学院(81000)
- 中国(78061)
- 京(57749)
- 财(57652)
- 科学(56661)
- 所(51684)
- 研究所(46357)
- 财经(45524)
- 中心(44535)
- 农(42640)
- 经济学(42470)
- 经(41172)
- 江(40455)
- 经济学院(38105)
- 北京(37726)
- 业大(35403)
- 范(35027)
- 师范(34771)
- 院(34766)
- 财经大学(33359)
- 农业(33213)
- 基金
- 项目(165675)
- 科学(130715)
- 研究(122646)
- 基金(122081)
- 家(105643)
- 国家(104839)
- 科学基金(88673)
- 社会(81245)
- 社会科(77094)
- 社会科学(77073)
- 基金项目(63117)
- 省(61487)
- 教育(55456)
- 自然(53839)
- 自然科(52589)
- 自然科学(52570)
- 划(52511)
- 自然科学基金(51661)
- 资助(51419)
- 编号(47883)
- 成果(40512)
- 部(38715)
- 重点(37727)
- 发(37499)
- 国家社会(34823)
- 课题(33651)
- 教育部(33547)
- 创(33510)
- 中国(33118)
- 人文(32075)
- 期刊
- 济(150241)
- 经济(150241)
- 研究(88541)
- 中国(52370)
- 财(44778)
- 农(39577)
- 学报(38744)
- 管理(37238)
- 科学(36841)
- 大学(29472)
- 融(28177)
- 金融(28177)
- 学学(27628)
- 农业(26325)
- 经济研究(25143)
- 财经(24404)
- 教育(23936)
- 技术(23000)
- 经(21223)
- 业经(20864)
- 问题(20504)
- 贸(18697)
- 国际(16473)
- 世界(16264)
- 技术经济(15932)
- 业(14667)
- 统计(14538)
- 经济问题(12736)
- 理论(12610)
- 策(12314)
共检索到422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黎旭东
不仅是需求不足 更是信用不足 难以相信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的市场上,居然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从需求总量看,我们现在是否生产得太多,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不是的。我国的GDP总量只及美国的1/9,全国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中国的需求不足,并不是真的没有需求,而是有支付、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也就是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来购买新增加的商品,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雍会 孙璐璐 陈作成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具有逐利的本性,而且表现出行为外部性,这在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表现出"生态经济人"缺失现象。文章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10个县和2个团场的75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了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人"基本属性、缺失原因及塑造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人 干旱区流域 行为塑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安佑
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究竟其适应性如何?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为,“理性经济人”对于私营投资者或创业者是适应的,对一国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具有意义的,但这一假设对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是不适应的。研究表明:政府管理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公仆人”,学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责任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美衍
人的有限理性使得经济学只可能是关于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及其关系的知识体系。“经济人”是经济现象的最一般本质因素之一,故必然要包含在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之中。人的有限理性还使得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抽象单纯性,这使得能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只能由“经济人”构成。所以,人的理性有限性是“经济人”假设,尽管高度抽象简化,但仍能成为经济学家最广泛接受的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经济人”假设 有限理性 抽象单纯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军 陈绪新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和主要责任,因而企业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然而现代文明的际遇和"理性生态人"的觉悟已越来越不能容忍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与破坏,现代社会和当代的企业理论都以强烈的姿态反对企业逐利行为造成人类与自然的分离,强烈要求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伦理规范,承担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环境伦理责任,从"理性经济人"走向"理性生态人"。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朱朱
共和国建立近40年来,全民所有制医院的经济活动,从国家包工资,酌情专项拨款,医疗服务低收费,医院量入为出,到国家定额补助,包干使用,医院开拓经营,自求收支平衡,力争略有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全面改革以来,给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经济活力。医院经济支出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当前许多医院,在经济活动中,产生诸多困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集元
一、中国经济问题的一般根源中国的经济四十多年基本上都是在乱-治-放-乱这个循环中曲曲发展而来的。有识之士不难发现“速度偏好”几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乱源!如果说以前的“速度偏好”仅仅是在强大的中央集中计划不迫于外界压力和赶超先进内在感情用事的结果,尽管过于暴烈但还比较单纯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象商品市场日益丰富,人们思想日益丰富一样,我国经济问题在集中计划遭到前所未有的削弱下也随之丰富和昌盛起来。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我国主要经济问题根源还是可以概括成如下四点: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屠启宇 杨亚琴
在全球化推动下,形成了一个以生产要素最佳配置和自由流动为主旨的全球经济体系,少数城市在这一极端依靠流动性的全球体系中充当要素和信息流动的基点,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世界城市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拥有世界城市、拥有什么等级的世界城市,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
关键词:
全球化 世界城市 综合国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轩
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社会个体理性行为的基本准则。文章认为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揭示特定人类社会的独特复杂特征。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西方文明之外的"实然"——中庸理性。文章尝试在以中庸理性为假设的理性经济人模型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伦理下中庸理性经济人的演化及其存在的可能空间。
关键词:
效用最大化 理性经济人 中庸理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蕙馨 吴炜烽
品牌首先是代表商品的一个独特的名字或排他性符号,其基本功能在于市场以及商品的区分和识别,可以从供给、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就品牌的供给面而言,品牌具有产权保护、形成差异、建立声誉等作用和功能。品牌供给的主要成本在于商标设计注册费、品牌塑造费用等。从品牌的需求面来看,品牌的存在大幅降低了消费者商品识别中的搜寻成本以及选择成本,而其弊端在于消费者必须要为厂商塑造品牌所花费的费用买单或被品牌所"锁定"。对供需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因之决定品牌塑造行为的强度。
关键词:
品牌 品牌塑造 搜寻成本 选择成本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丁晓安
规则分析和处境分析的割裂及单极化,导致了"囚徒困境"和"经济人"理性的悖论;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的普适主义假定和成本收益分析严重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行为动机和选择集的约束条件和情景因素是多重的。认清具体的分析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约束条件,对个体动机和集体选择的分析才是统一和符合现实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熊倪娟 赵东辉 施祖麟
本文引用中华英才网近五年的薪资调查数据,运用成本—收益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明瑟收益率等多个指标,衡量继续接受硕士教育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较优势;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考研热”的形成不仅是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求职筹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还可能是借助高等教育这样一种“信号机制”,实现“向上流动”的个人理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