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0)
- 2023(7300)
- 2022(6098)
- 2021(5419)
- 2020(4546)
- 2019(10013)
- 2018(9665)
- 2017(17595)
- 2016(10100)
- 2015(11124)
- 2014(10544)
- 2013(10162)
- 2012(9422)
- 2011(8519)
- 2010(8442)
- 2009(7408)
- 2008(7135)
- 2007(6242)
- 2006(5518)
- 2005(4801)
- 学科
- 济(35318)
- 经济(35271)
- 管理(25950)
- 业(25122)
- 企(19067)
- 企业(19067)
- 方法(16544)
- 数学(14850)
- 数学方法(14698)
- 农(11168)
- 财(10492)
- 学(10090)
- 中国(9847)
- 贸(8324)
- 贸易(8323)
- 易(8125)
- 业经(7863)
- 农业(7671)
- 理论(6939)
- 技术(6451)
- 制(6211)
- 环境(5991)
- 地方(5790)
- 教育(5529)
- 务(5453)
- 财务(5450)
- 财务管理(5438)
- 企业财务(5196)
- 收入(5151)
- 教学(5120)
- 机构
- 大学(142212)
- 学院(141608)
- 济(53943)
- 研究(53538)
- 经济(52855)
- 管理(49315)
- 理学(43599)
- 理学院(43025)
- 管理学(41995)
- 管理学院(41790)
- 农(38159)
- 科学(37752)
- 中国(37585)
- 京(31113)
- 农业(30992)
- 业大(30097)
- 所(29400)
- 研究所(27473)
- 中心(23070)
- 财(22189)
- 江(21240)
- 农业大学(20681)
- 院(19719)
- 北京(19223)
- 财经(18307)
- 范(18077)
- 省(17913)
- 师范(17654)
- 技术(17614)
- 科学院(17128)
- 基金
- 项目(104765)
- 科学(80517)
- 基金(75533)
- 家(71121)
- 国家(70546)
- 研究(67305)
- 科学基金(58078)
- 省(41935)
- 社会(41855)
- 自然(41356)
- 自然科(40430)
- 自然科学(40412)
- 基金项目(40359)
- 自然科学基金(39724)
- 社会科(39601)
- 社会科学(39587)
- 划(36668)
- 教育(32191)
- 资助(30518)
- 编号(25141)
- 重点(24699)
- 计划(22995)
- 创(22508)
- 部(22408)
- 发(22038)
- 创新(21049)
- 科研(21018)
- 科技(20877)
- 业(19888)
- 课题(18754)
共检索到201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佳悦 马小龙 吴故燃 李广毅 李建明
[目的]探究行距和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行距和灌水量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试验于塑料大棚内进行,以基质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14-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行距,宽窄行栽培,窄行距为40 cm,株距35 cm,大行距设置L_1 (70 cm,5.19株/m~2)、L_2(120 cm,3.57株/m~2)和L_3(170 cm,2.72株/m~2)3个水平;副区依据植株日蒸腾量(ET)设置2个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溉(N)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25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50 ET,轻度亏缺灌溉(K)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00ET、生殖生长期灌水1.20 ET;两两组合成L_1N、L_1K、L_2N、L_2K、L_3N和L_3K共6个处理。通过测算番茄植株形态指标、干鲜质量、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对种植行距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产量、冠层辐射截获量(IPAR)均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L_1N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高5.65%~55.65%;茎粗、叶面积、单株干鲜质量、单株产量、单株日蒸腾量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升高趋势,L_3N单株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3.10%~46.91%。L_2N冠层辐射利用率(RUE)最高,果实膨大期达135.31(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5.41%~67.59%,果实成熟期达151.97(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1.25%~48.86%;L_2K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为39.18 g/kg,较其他处理增加9.58%~33.90%。番茄植株单位面积下叶面积、干鲜质量、产量、IPAR及RUE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腾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IWUE则与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度增大种植行距对番茄单株增益明显,可以增强群体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单株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略微降低;但过大的种植行距会造成无效损耗,导致单位面积产量、RUE及IWUE均降低。常规灌溉番茄植株生长形态和物质积累优于轻度亏缺灌溉,但轻度亏缺灌溉可以显著提高IWUE;种植行距与灌水量间存在交互作用,总体而言,L_2N处理光能利用表现最好,L_2K处理水分利用表现最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玲 王丹 宋卫堂 杨冬艳
探讨宁夏地区塑料大棚宜机化种植模式对番茄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效果。在大棚内采用不同垄距(190 cm (A1)和210 cm(A2))与不同密度(1 800株/667m~2(B1)、2 200株/667 m~2(B2)、2 500株/667 m~2(B3)),单(H1)、双(H2)行种植与不同密度组合的栽培方式分别进行2个茬口(2019年夏秋茬、2020年早春茬)的番茄种植,研究2种栽培模式下番茄的生长和产量品质特征。结果表明:垄距为190 cm时,番茄的生长及产量、品质等指标优于垄距210 cm;A1B1组合番茄产量、平均单果质量最高,分别为8 841 kg/667 m~2、171.8 g,比A2B1处理分别高35.3%和9.4%;当垄距相同时,低种植密度处理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高种植密度。在垄距为190 cm条件下,进行单、双行栽培模式试验发现,在下午时段(15:00—17:00)单行西侧的番茄植株透光率最高,显著高于单行东侧和双行的东、西两侧;第1、2、3垄的单行东侧番茄透光率分别高于各垄双行东侧35.6%、20.3%、18.2%。单、双行种植模式番茄的产量呈现密度增加产量降低的趋势;当密度分别为B1、B2、B3时,单行产量比双行产量分别高12.8%、19.4%、10.2%;并且单行模式下番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双行。综上,在宁夏地区塑料大棚内夏秋茬和早春茬番茄宜采用垄距为190 cm,密度为1 800株/667 m~2的单行种植模式。
关键词:
番茄 宜机化 栽培模式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同金 程智慧 孟焕文 赵慧玲 Imran Ahmad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和套播期的大蒜与基质栽培番茄套作对大蒜及番茄生长的影响,为番茄/大蒜基质栽培高效模式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迪芬尼’番茄于2011-07-31定植(秋茬),在其生长期间选用极早熟、早熟、中晚熟大蒜品种G110、G026和G064进行套播,设3个套播期,即S1(09-01)、S2(09-21)、S3(10-11),秋茬番茄收获后于2012-03-30定植春茬番茄,测定大蒜和春茬番茄的生长指标及大蒜的二次生长率、独头率。【结果】大蒜品种间株高、假茎高、假茎粗、最大绿叶长、叶宽、绿叶数均为G064>G026>G110。大蒜不同套播期对绿体株高的影响在生育前期大,后期小;G0...
关键词:
番茄 大蒜 套作 基质 套播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宣毅 曹红霞 王虎兵 郝舒雪
【目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日光温室膜下滴灌番茄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各品质指标的影响,提出番茄综合品质最优时的种植行距与灌水量组合,为本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的栽培管理和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试验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百合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HL2109’。通过日光温室试验,在大小行沟垄覆膜种植形式的基础上设置3种种植行距分别为L1(60 cm)、L2(45 cm)和L3(30 cm);以两次灌水间隔期间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书浩 孟焕文 程智慧 彭婧 谢之春 于艳辉
【目的】初步探讨发酵后的部分农业有机废弃物替代草炭在大棚番茄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番茄品种"金棚朝冠"为试材,采用金宝贝基质营养土发酵助剂发酵玉米秸秆、玉米芯、稻壳,与自然腐熟的牛粪和河沙按体积比组配成4种复合基质(基质A:60%玉米秸秆+20%河沙+20%牛粪;基质B:50%玉米秸秆+10%玉米芯+20%河沙+20%牛粪;基质C:50%玉米秸秆+10%稻壳+20%河沙+20%牛粪;基质D:40%玉米秸秆+10%玉米芯+10%稻壳+20%河沙+20%牛粪,以上均为体积分数),并配施烘干鸡粪和三元复合肥,以50%草炭+25%珍珠岩+25%蛭石(CK1)、常规土壤栽培(CK2)为对照,研...
关键词:
番茄 复合基质 无土栽培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常佳悦 马小龙 吴艳莉 李建明
【目的】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存在较大异质性。探究番茄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截获和光合能力对行距和灌水量的响应,研究行距和灌水量对番茄冠层光合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果实综合品质进行分析,为机械化栽培番茄行距和灌水量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番茄为试材,宽窄行栽培,株距35 cm,小行距40 cm,设置3个大行距水平(70cm(P1)、120 cm(P2)和170 cm(P3))和两个灌溉水平(常规灌溉(W1)和轻度亏缺灌溉(W2)),全因子试验,共6个处理,测定各叶位叶面积和光截获量,冠层均分为6个部位,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比叶质量(leaf mass per area,LMA)、叶绿素(Chlorophyll,Chl)及N、P、K含量,并分别以各部位叶面积占全株叶面积的比例或各部位叶片干重占全株叶片干重的比例为权重综合分析各处理冠层光合能力,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相关性,测定地上部干鲜重、单株产量及第二穗果品质,采用PCA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TOPSIS法对番茄综合品质进行评价并排序。【结果】行距增大对冠层叶面积、光截获和光合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冠层中部和下部。冠层中部叶面积随行距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冠层下部叶面积及冠层中部和下部光截获均表现为P1到P2显著增加,P2到P3小幅增加;冠层中部和下部Pn表现为P2较P1提高8.06%—11.32%,P3较P2提高14.25%—24.40%;LMA表现为P2较P1提高1.31%—33.24%,P3较P2提高6.09%—17.86%;Chl含量表现为P2较P1提高3.42%—6.81%,P3较P2提高3.19%—4.96%;N含量表现为P2较P1提高13.89%—34.73%,P3较P2提高2.21%—19.74%;P和K含量无明显规律。整体来看,Pn、Chl和N含量均随行距增大而增加,LMA轻度亏缺灌溉下随行距增大而增加,常规灌溉下表现为P3>P1>P2;3种行距水平下,LMA和N含量均表现为常规灌溉高于轻度亏缺灌溉,Pn表现为P1和P3下常规灌溉高于轻度亏缺灌溉,而P2下轻度亏缺灌溉更高,Chl含量表现为P1常规灌溉更高,而P2和P3轻度亏缺灌溉更高。地上部干鲜重,常规灌溉下随行距增大而增加,轻度亏缺灌溉下随行距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少;常规灌溉的地上部干鲜重高于轻度亏缺灌溉。两种灌溉水平下单株产量均随行距增大而增加,P1到P2增加幅度较大(常规灌溉和轻度亏缺灌溉下,P2较P1分别增加33.75%和24.32%),P2到P3单株产量仅小幅增加(常规灌溉和轻度亏缺灌溉下,P3较P2分别增加2.87%和4.30%);常规灌溉单株产量高于轻度亏缺灌溉。增加行距、减少灌水量可以优化果实综合品质,综合品质得分前3位为P3W2、P2W2和P3W1。【结论】叶片Pn、LMA、N含量、地上部干鲜重和单株产量为P3W1最大;冠层光截获量、Chl含量及番茄综合品质评分为P3W2最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远 王伟娟 汪力威 许全宝 孔秋生 别之龙
以充分灌水作为对照,在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对甜瓜品种‘情网’进行轻度和中度水分亏缺处理,研究调亏灌溉对塑料大棚栽培甜瓜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水相比,果实膨大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下光合速率变化不显著,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8%和75%,单株灌水量减少6%,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硬度分别提高6%和10%,固酸比增大,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充分灌水相比,伸蔓期轻度、中度及果实膨大期中度水分亏缺处理下甜瓜果实产量分别降低25%、24%和2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19%、11%和18%。综合考虑亏缺处理对甜瓜各项指标的影响,果实膨大期进行轻度水分亏缺效果最佳,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娜 李明 赵淑梅 宋卫堂 石谓
针对塑料大棚自然通风能力有限,作物冠层气流速度过小,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塑料大棚的作物行间管道送风系统;构建CFD模型对该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实测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温度和风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7%和8.1%,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6%和3.0%,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管道送风系统开启后,室内平均风速为0.2 m/s,不同高度平面内适宜区(风速范围0.1~0.5 m/s)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69%以上;管道送风系统促使冷空气向上流动,塑料大棚顶部温度下降了1.0℃,0.5与2.0 m高度平面的平均温差减小了0.4℃。在作物行间开展主动送风,可有效改善塑料大棚内的气流环境和温度分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深根 刘志敏 宋勇 肖旭峰 李书琳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塑料大棚 ,对长沙春夏之交塑料大棚内温度、光照等小气候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分析 .结果表明 ,棚内旬平均温度高于棚外 ,棚内旬温度在 17.0~ 2 8℃ ,最高气温的最大增幅为 12 .0℃ .棚内外平均气温差值以晴天最大 ,阴天次之 ,雨天再次之 ,阴转晴天气最小 .地温变化幅度小于气温 .棚内外光照均以12 :30最强 .
关键词:
塑料大棚 温度 光照 动态变化 长沙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玉霞 邓朝阳
为了提高早期人繁Ⅰ期仔蟹成活率,延长当年养殖时间,我们于1997年3月20日至4月30日,历时40天时间,采用简易塑料大棚进行早期人繁蟹苗的试验。放养Ⅰ期仔蟹3公斤(规格为15万只/公斤),最后起捕Ⅳ—Ⅴ期的豆蟹72万只。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尹翠 孙利鑫 董艳 曹震 张亚红
为研究塑料大棚内葡萄Vitis Vinifera促成栽培中萌芽期根区土壤加温对树体生长发育、果实品质以及土壤温度的影响,试验以5年生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red Globe’为试材,在需冷量满足后进行根区土壤加温处理,设置(25±1)℃/(15±1)℃(昼/夜)(简称t25)和(20±1)℃/(15±1)℃(昼/夜)(简称t20)和对照(ck)等3个温度梯度,探讨它们对土壤温度、葡萄物候期、树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期t25和t20处理下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比ck高13.1℃和8.4℃;萌芽期分别比对照提早26,20 d,始花期提早27,21 d,成熟期提早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石小虎 曹红霞 杜太生 牛云慧 王雪梅
【目的】研究膜下沟灌水氮耦合对温室番茄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获得较优的灌溉施氮模式。【方法】2011-09-2012-02在甘肃石羊河流域,以番茄品种"保罗塔"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 485,2 080m3/hm2 2个灌水水平和225,410和630kg/hm2 3个施氮水平,进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6个处理,研究膜下沟灌水氮耦合对番茄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温室番茄根系主要集中在60cm以上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施氮过低或过高均可以导致番茄根系长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减小。在施氮量较低(225~410kg/hm2)时,随着灌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