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9)
2023(10735)
2022(9080)
2021(8086)
2020(6839)
2019(15135)
2018(14915)
2017(28965)
2016(15672)
2015(18032)
2014(17898)
2013(18016)
2012(17232)
2011(16068)
2010(16409)
2009(15728)
2008(15429)
2007(13942)
2006(12682)
2005(12008)
作者
(45379)
(38164)
(38096)
(36651)
(24759)
(18170)
(17281)
(14591)
(14432)
(13871)
(13268)
(12845)
(12559)
(12429)
(12295)
(11907)
(11272)
(11177)
(11152)
(10703)
(10131)
(9288)
(9196)
(8857)
(8724)
(8724)
(8520)
(8225)
(7668)
(7360)
学科
(91192)
经济(91077)
管理(50991)
(43559)
(37000)
企业(37000)
方法(35563)
数学(31975)
数学方法(31785)
(21477)
中国(20100)
地方(19466)
(18842)
(17125)
(16869)
业经(16779)
(13751)
金融(13748)
(13490)
(13379)
银行(13358)
地方经济(13095)
(12892)
贸易(12882)
(12779)
(12441)
(12372)
财务(12347)
财务管理(12315)
企业财务(11792)
机构
大学(243052)
学院(238114)
(114945)
经济(112801)
管理(88455)
研究(82795)
理学(74683)
理学院(73942)
管理学(73082)
管理学院(72616)
中国(65982)
(57197)
(49131)
财经(44464)
科学(43352)
(40573)
(40227)
经济学(38802)
中心(38233)
(38047)
研究所(35669)
经济学院(34696)
财经大学(32983)
(32062)
北京(31172)
(29683)
师范(29403)
(29234)
(28984)
业大(28240)
基金
项目(146222)
科学(116867)
基金(109823)
研究(109697)
(93102)
国家(92375)
科学基金(80316)
社会(74992)
社会科(71308)
社会科学(71297)
基金项目(56081)
(54570)
教育(51528)
自然(48108)
自然科(46975)
自然科学(46966)
资助(46390)
自然科学基金(46199)
(45386)
编号(41848)
成果(36854)
(34720)
重点(32834)
(32390)
国家社会(32390)
教育部(31270)
(31078)
课题(30197)
(29957)
人文(29871)
期刊
(135187)
经济(135187)
研究(82758)
中国(48818)
(45975)
管理(36245)
学报(33038)
(32138)
金融(32138)
科学(30032)
(29282)
大学(26333)
财经(25132)
学学(24591)
教育(23623)
经济研究(22964)
(21655)
技术(20358)
农业(18212)
业经(17432)
问题(17419)
(14944)
技术经济(13330)
国际(12962)
统计(12244)
世界(12220)
理论(11853)
(10824)
经济问题(10798)
经济管理(10547)
共检索到383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仁泽  
基础货币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需要通过特定的投放机制才能实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将此归结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形成“货币观”和“信贷观”两个解释流派。这些解释没有体现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本质特征。目前基础货币供给实质上是依照生息资本的逻辑运行,其投放机制本质上是生息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投融资关系。现有理论模糊了货币作为“收入的货币”与货币作为生息资本的区别,进而将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的投融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简单的供需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需要改变依照生息资本逻辑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福岩  
1844年初恩格斯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简称《大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被马克思称为"天才大纲",它直接促发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思考、研究和写作。恩格斯对国民经济学"原本"的批判性研究,直接促发和推动了马克思从对政治经济学"副本"的批判研究,转向了对政治经济学"原本"的批判研究。恩格斯从"另一条道路"出发撰写的《大纲》,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变革进程。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及其手稿中,可以看到恩格斯"天才大纲"的直接促发作用。从《大纲》到《资本论》一直升华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活的灵魂:人民的立场、科学的实践观、辩证的方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户晓坤  
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其内部发现了构成资本主义解体的根本矛盾和促使共产主义生成的革命因素,从而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批判。这一发现正是借助于"革命的辩证法"来实现的。辩证法作为科学的、革命的方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承载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历史性重任;另一方面使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力图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以新的实证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贯彻,使马克思开创了一条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述剑  牛宇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与权力是合一的。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批判是独特的,他既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展开对资本权力问题的宏观解释,又利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对资本权力问题的微观呈现。马克思在其文稿中展开了对资本权力的全面批判,通过对劳动力问题的分析完成了对资本权力的前提性追问与解答,通过对资本本质的分析确认了资本权力所蕴含着的"物权"和"关系权"维度,通过对私有制度的分析直接揭露了资本权力的"私权"本质,通过对资本权力行使的分析确证了它的非暴力性、主体性、扩张性和计算理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辩证分析了资本权力的社会历史效应。在全面展现资本权力的同时,马克思还探寻了资本权力的积极扬弃之道,即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以无产者为主体和制定科学的方案来完成这一任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卢江  陈弼文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卢卡奇、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这里尤为突出。他们分别在生产和消费阶段抓住时代的发展要素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要么回到纯粹思辨或走向虚无,要么抛弃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最终都具有局限性。重估这些批判理论及其局限性,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坚持并运用马克思学说,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英  
文章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对资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入手,发现究竟是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物"还是一种"关系",是二者的核心分歧所在,也是西方经济学中"人力"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而马克思经济学中"人力"绝不可能成为资本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国内不少学者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人力资本理论成立的依据,或试图将人力资本理论嫁接到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中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损害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乔晓楠  
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市场结构的考察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产品市场范围内,而没有从产业部门间的角度分析不同产品市场的市场结构形成和调整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均衡机制。而本文则尝试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并沿用希法亭的思路来构建模型,找出产业部门间市场结构均衡状态的作用机制,并且运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敬贵  
研究企业成长与发展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性质的正确解释。由于正统经济学的解释基础(最大化假定和均衡方法)的缺陷,其始终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企业成长现象。而演化经济学把对企业性质的解释建立在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知识和能力集合的基础上,有利于更好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成长和发展规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璐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而这种按货币价值计量的总量,来自于资本作为一种预付、是对劳动的支配这种特殊的资本性质。通过引入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统一的利润率(一种货币增殖的比率),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总量上的货币经济的本质。而同样强调了货币重要性的凯恩斯,通过对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的论述,把货币的信用关系归之于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关系,其企图将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联系起来以建立一种新的货币经济理论的尝试,可以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货币论的推演中找到依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与资本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文超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比较,既是对两种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性进行甄别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寻求能够解决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更为深刻和实用的分配理论的途径。批判实在论作为一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具有超越西方科学哲学的深刻性和科学性。以之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分配理论在科学性上的差异则清晰可见。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和科学,对于对策的选择更有指导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丽洁  
马克思和西美尔两位思想家都不约而同把"货币"作为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的一个视角,他们的货币现代性批判存在着共有的内在程式:物化-幻化-异化,并对置身于货币化生存世界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持有深深的忧患意识。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对货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路径主要侧重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制度层面,回归到货币经济生产实践的深处,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寻找到可行的现实之路;而西美尔对货币的文化社会学分析路径主要侧重主体的精神心理和社会文化层面,其浓厚的宿命论色调难免会陷入文化悲观主义,只能采取"与货币文化保持距离"的自我救赎策略。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天宇  刘国鹏  
本文在整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现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相比,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货币在经济正常增长时期和经济衰退时期不同作用的区别,而且指出经济衰退期的主要问题不是新投资需求的不足,而是存货投资如何实现的问题,所以货币扩张的主要作用不是促进新增投资,而是实现存货投资的市场价值。最后论文通过对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实证分析,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西方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屈炳祥  
马克思认为,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和执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行政机构,它还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经济载体,具有经济的属性。因而是政治、社会与经济属性的统一。在《资本论》及其一系列经典文献中,马克思告诉我们,国家具有多重经济角色,有着多种经济职能,在社会的经济运行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之进行经济学思考,会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鲍金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才成立的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古典经济学用实证主义的眼光去观察对象,高度重视事物的现象和事实,但是它从不去探究现象的历史来历和事实的内在根据,这就会走向对经济事实的非历史性理解。就此而言,马克思批评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以历史性研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视野,并且将"批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质的意义上加以实现。具体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批判的价值立场、批判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的观点结论等方面,实现自身作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