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40)
- 2023(10209)
- 2022(8431)
- 2021(7707)
- 2020(6399)
- 2019(14818)
- 2018(14272)
- 2017(27651)
- 2016(14454)
- 2015(16397)
- 2014(16099)
- 2013(16452)
- 2012(15880)
- 2011(14529)
- 2010(14651)
- 2009(13839)
- 2008(13532)
- 2007(11935)
- 2006(10891)
- 2005(10075)
- 学科
- 济(93458)
- 经济(93384)
- 管理(41809)
- 业(39557)
- 方法(37623)
- 数学(34804)
- 数学方法(34690)
- 企(30244)
- 企业(30244)
- 中国(22822)
- 财(19938)
- 地方(19115)
- 农(18074)
- 贸(15815)
- 贸易(15806)
- 易(15360)
- 业经(14934)
- 制(13518)
- 地方经济(13396)
- 学(13108)
- 融(12895)
- 金融(12894)
- 农业(12730)
- 务(11768)
- 财务(11761)
- 财务管理(11739)
- 银(11727)
- 银行(11712)
- 环境(11474)
- 企业财务(11332)
- 机构
- 大学(224578)
- 学院(219709)
- 济(118475)
- 经济(116815)
- 管理(83771)
- 研究(81930)
- 理学(71804)
- 理学院(71096)
- 管理学(70429)
- 管理学院(70008)
- 中国(64781)
- 财(53213)
- 京(46188)
- 财经(42624)
- 科学(41329)
- 经济学(40413)
- 所(40039)
- 经(39143)
- 经济学院(36435)
- 中心(35829)
- 研究所(35775)
- 财经大学(31939)
- 江(30812)
- 北京(30106)
- 农(29700)
- 院(28808)
- 范(25900)
- 师范(25733)
- 业大(25439)
- 商学(24810)
- 基金
- 项目(138555)
- 科学(111898)
- 基金(107066)
- 研究(103408)
- 家(92118)
- 国家(91460)
- 科学基金(79030)
- 社会(73162)
- 社会科(69847)
- 社会科学(69831)
- 基金项目(54943)
- 省(47788)
- 自然(46733)
- 教育(46100)
- 自然科(45705)
- 自然科学(45689)
- 资助(45213)
- 自然科学基金(45000)
- 划(41257)
- 编号(37757)
- 部(34279)
- 国家社会(33098)
- 成果(31520)
- 重点(31068)
- 发(30906)
- 教育部(30590)
- 中国(30100)
- 人文(29178)
- 创(28106)
- 大学(27237)
- 期刊
- 济(131389)
- 经济(131389)
- 研究(75527)
- 财(41161)
- 中国(40565)
- 管理(32315)
- 学报(28430)
- 科学(27754)
- 农(26373)
- 融(25136)
- 金融(25136)
- 财经(23657)
- 经济研究(23588)
- 大学(22852)
- 学学(21380)
- 经(20551)
- 农业(17998)
- 贸(17836)
- 问题(17711)
- 技术(17625)
- 国际(16230)
- 世界(15667)
- 业经(15397)
- 教育(14920)
- 技术经济(13821)
- 统计(12663)
- 策(10733)
- 业(10681)
- 经济问题(10606)
- 经济管理(9974)
共检索到346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转型过程的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我们通过一个无限期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拐点"。同时利用中国大陆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中存在"拐点值",即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超过"拐点值"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因此,逐步放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适当扩大公共投资领域,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应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改善现有基础设施,优化经济增长物质基础;二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地区投资规模与结构,将会导致投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下降,进而抑制经济增长。本文以中国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适时适度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地区规模与结构,将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产能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炜 张豪
文章利用2002-2016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电信网络基础比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而在西部地区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在信息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电信网络基础与信息服务水平之间呈现互补效应,并且对信息服务水平有拉动作用。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大数据革命奠定发展基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梁巧玲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包括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回馈效应;铁路的"增长效应"高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增长效应"高于其他等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即一个地区市场规模越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其中,对于本地市场规模较大,而国外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铁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而对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公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梁巧玲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包括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回馈效应;铁路的"增长效应"高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增长效应"高于其他等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即一个地区市场规模越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其中,对于本地市场规模较大,而国外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铁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而对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伦武
本文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贡献。在模型中,分析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推动GDP的弹性系数,其弹性大,推动效率高,能够极大地刺激需求,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浩 郑筱婷
自1997年以来,中国实施了6次铁路提速,这可以看做是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本文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1994~2006年提速铁路线沿途站点和其他未提速站点相对应的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促进了沿途站点的经济增长。在整个铁路提速期间,相对于未提速站点,铁路提速将提速站点的人均GDP增长率提高了约3.7个百分点;同时,在铁路提速后期,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铁路提速 倍差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卫民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曾经以人口红利释放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但随着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减,经济转型中人口数量的优势要继续发挥作用有赖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文章认为管理对劳动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通过管理实现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劳动效率的高低上,管理红利作为管理获得的效率优势或超额收益可以用劳动效率来替代。中美两国劳动效率数据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管理红利,实证计量结果则表明管理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14.8%。基于此,认为中国应加大管理要素投入并提高管理对数量庞大的劳动者的有效激励,充分提高劳动努力程度,提升劳动效率,从而为稳定中国的中高速增长、推进供给侧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卫民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曾经以人口红利释放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但随着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减,经济转型中人口数量的优势要继续发挥作用有赖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文章认为管理对劳动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通过管理实现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劳动效率的高低上,管理红利作为管理获得的效率优势或超额收益可以用劳动效率来替代。中美两国劳动效率数据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管理红利,实证计量结果则表明管理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14.8%。基于此,认为中国应加大管理要素投入并提高管理对数量庞大的劳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栋旭 于津平
本文在阐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FDI增长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FD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层面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一国FDI增长,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中国家FDI的促进作用大于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国FDI的促进作用大于金融危机前;国内层面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中国城市FDI增长,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地区城市、中小规模城市以及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城市FDI流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成本节约效应、市场扩大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一国FDI增长的重要渠道。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锐波 吴云峰 马小毅
经济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城市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水平,这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还是有利于城市利用外部资源抵御冲击,是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这种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和不同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活跃创新创业、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产业集聚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此外,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显著的间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范九利 白暴力 潘泉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基础设施资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在简单回顾基础设施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国际上有关基础设施资本影响经济增长(总产出)的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重点对生产函数法在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本文分为3个部分。1、引言;2、生产函数法的应用研究;3、总结和评价。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玉梅 赵欣灏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消费升级效应,剖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机理,并利用2007—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不稳健,消费升级表现为遮掩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城市异质性,在沿海城市和大中规模城市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促进作用越显著。研究结论对更好地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气污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包容性绿色增长: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政府管理效率与跨国公司投资基础设施——来自中国2000~2010年的经验证据
FDI的基础设施偏好与城市经济增长:来自中国东部沿海3大都市带的证据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基础设施投资真的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基于基础设施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非税收入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吗?——基于湖南省非税收入结构视角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