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6)
- 2023(10406)
- 2022(8487)
- 2021(7564)
- 2020(6339)
- 2019(14168)
- 2018(13571)
- 2017(26643)
- 2016(14456)
- 2015(15421)
- 2014(14790)
- 2013(14971)
- 2012(13934)
- 2011(12492)
- 2010(12474)
- 2009(11350)
- 2008(11130)
- 2007(10130)
- 2006(8916)
- 2005(7974)
- 学科
- 济(66372)
- 经济(66315)
- 业(43703)
- 管理(41776)
- 企(34904)
- 企业(34904)
- 方法(28857)
- 数学(25751)
- 数学方法(25565)
- 农(17583)
- 财(17342)
- 业经(15903)
- 中国(15675)
- 学(12924)
- 地方(12822)
- 产业(12593)
- 贸(12129)
- 贸易(12126)
- 农业(12118)
- 制(12072)
- 易(11794)
- 务(11262)
- 财务(11259)
- 财务管理(11239)
- 技术(10986)
- 企业财务(10836)
- 融(9020)
- 金融(9020)
- 银(8951)
- 环境(8935)
- 机构
- 大学(209720)
- 学院(208435)
- 济(93487)
- 经济(91985)
- 管理(79895)
- 研究(76589)
- 理学(69904)
- 理学院(69139)
- 管理学(67990)
- 管理学院(67653)
- 中国(55971)
- 科学(47969)
- 农(44642)
- 京(44409)
- 财(39942)
- 所(39882)
- 研究所(36655)
- 业大(36593)
- 农业(35719)
- 中心(33580)
- 财经(32251)
- 江(30797)
- 经济学(29568)
- 经(29471)
- 院(27922)
- 北京(27652)
- 经济学院(26907)
- 财经大学(24275)
- 范(24121)
- 州(23714)
- 基金
- 项目(147336)
- 科学(116625)
- 基金(109907)
- 家(100062)
- 国家(99294)
- 研究(99075)
- 科学基金(84075)
- 社会(66347)
- 社会科(63292)
- 社会科学(63271)
- 基金项目(58116)
- 省(56673)
- 自然(56518)
- 自然科(55271)
- 自然科学(55250)
- 自然科学基金(54380)
- 划(48905)
- 资助(44767)
- 教育(43879)
- 编号(35727)
- 重点(33944)
- 发(32818)
- 部(32716)
- 创(31474)
- 创新(29521)
- 计划(29261)
- 科研(28795)
- 国家社会(28722)
- 业(28067)
- 教育部(27403)
共检索到303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凯明 王藤桥
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它不仅拉动了总需求,而且在供给侧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投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展示了基础设施投资从价格效应、投资效应和收入效应渠道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从集约边际效应和广延边际效应渠道影响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机制。本文使用上述理论模型量化分析1981-2017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服务业比重上升,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本文建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提高生产率,但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应当做出调整,向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基础设施投资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曦 张中华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凯明 潘珊 颜色
中国在高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基础设施投资部分转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本文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在供给侧所影响的具体生产技术和在需求侧所涉及的投资的产业来源构成上均存在差别。当制造业的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且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品替代弹性较低,或者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较高时,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将在供给侧通过提高制造业资本密集程度和实际产出比重推动制造业升级,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名义产出比重推动服务业发展;当生产来源上新型基础设施的服务业投入比重高于传统基础设施时,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将在需求侧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名义产出比重拉动服务业发展。本文关注到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正在转型,从这一视角发展了结构转型和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本文为新时代政府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政府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有效结合点,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景波
基于1993~2017年间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面板数据,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转型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途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形式转移,但在东、中、西部的作用方向不同,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转移。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产业结构转型 系统GMM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郗恩崇 徐智鹏 张丹
文章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探索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各个省份2001~2011年的TFP呈递增趋势,但部分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能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存在溢出效应。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 全要素生产率 广义矩分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勇 黎鹏
从时空压缩效应、通用目的技术、信息通信平台和网络效应四个功能维度,分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理。利用2000—2016年东盟国家面板数据,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对东盟国家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东盟国家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属于技术进步主导型的东盟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对东盟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万欢
在阐述中国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历史的基础上,选取了200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着显著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控制变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而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和实际外资利用额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并不显著。
关键词:
物流基础设施投资 产业结构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履冰 张家滋 刘琼
文章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市域面板数据,利用“宽带中国”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城市离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最短距离”等工具变量,从宏观上探讨了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地区劳动力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果表明:(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地区就业。(2)互联网接入能够促进地区就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提升;同时对地区新注册企业密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此,提出应根据地区间互联网普及率的现实差距,进一步加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以促进地区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宏 李斯林 余红心
运用静态博弈以及演化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13—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中间机制,回应IT生产率悖论;数字基础设施对第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远大于第二、第三产业,对高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效应明显高于其他第二产业。因此,政府亟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针对不同的产业和企业制定差异化的数字化发展政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潘雅茹 陈峥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并借助动态面板模型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方面存在差异性影响。具体来说,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主研发产生挤出效应,弱化了自主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而对技术引进则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本文基于多数国家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差别较大且呈现趋势性变化的特征事实,强调了理解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结构视角。首先,本文建立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给出了需求结构变迁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之后,使用中国经济数据估计了投资品生产函数和消费品偏好函数,发现投资品需求产出弹性和消费品需求收入弹性存在部门差异,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值模拟表明,需求结构变迁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显著,大于鲍莫尔效应,但小于恩格尔效应。本文建立了需求侧需求结构和供给侧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需求结构 生产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建 申世敬 程玉浩 张庆娟
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提升区域碳生产率提供了“新基遇”及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研究选择可获取的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最新面板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空间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分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水平均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空间错位的演化态势。(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碳生产率,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3)绿色技术创新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碳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中具有中介传导作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碳生产率的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较强,成渝城市群受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卓乐 曾福生
本文实证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30个省份1996—2015年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其次,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来验证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即水利、交通与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当期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其滞后项则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基础设施 粮食生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晓兰 鄢伟波
通过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检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在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1988—2014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差分GMM方法检验农村灌溉、道路、电力和医疗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这四类农村基础设施都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且灌溉基础设施的作用最明显,其次为医疗基础设施,高于道路和电力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规模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能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人均GDP的提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净替代效应。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 外部性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礼 徐德举
通过对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统计测度,挖掘出两者的相互影响的深层联系,即产业结构变动对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动的影响大于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产业结构变动是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动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初步给出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途径,进而从各自结构内部的活跃因素的角度提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