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49)
2023(22273)
2022(19011)
2021(17511)
2020(14755)
2019(33231)
2018(32698)
2017(61968)
2016(34027)
2015(37710)
2014(37317)
2013(36805)
2012(33901)
2011(30716)
2010(30984)
2009(28679)
2008(27976)
2007(25173)
2006(22347)
2005(20032)
作者
(100472)
(83308)
(83053)
(79062)
(53099)
(40149)
(37644)
(32598)
(31788)
(29945)
(28493)
(28222)
(26934)
(26516)
(26082)
(25848)
(24796)
(24741)
(24102)
(24075)
(20903)
(20845)
(20305)
(19207)
(18823)
(18610)
(18485)
(18454)
(17016)
(16515)
学科
(145267)
经济(145116)
管理(97966)
(91173)
(75814)
企业(75814)
方法(60576)
数学(51545)
数学方法(50963)
中国(37557)
(37100)
(36807)
(34122)
业经(31819)
地方(30878)
(26558)
(25334)
贸易(25318)
农业(25137)
理论(24748)
(24479)
技术(22636)
(21930)
财务(21849)
(21798)
财务管理(21795)
银行(21708)
(21487)
(21360)
金融(21357)
机构
大学(485444)
学院(483207)
(195863)
经济(191654)
管理(181731)
研究(168490)
理学(156340)
理学院(154475)
管理学(151518)
管理学院(150644)
中国(125098)
科学(106134)
(103982)
(90792)
(86740)
(84374)
研究所(78858)
中心(75586)
业大(74106)
(73623)
财经(72027)
农业(66311)
北京(65649)
(65396)
(64791)
师范(64005)
(61124)
经济学(60492)
(58850)
经济学院(54327)
基金
项目(325387)
科学(253788)
基金(234358)
研究(233688)
(207273)
国家(205557)
科学基金(174367)
社会(147157)
社会科(139382)
社会科学(139344)
(127410)
基金项目(122911)
自然(113898)
自然科(111218)
自然科学(111186)
自然科学基金(109235)
教育(107852)
(107585)
资助(97011)
编号(94390)
成果(77223)
重点(74048)
(70792)
(69918)
(68043)
课题(66086)
创新(63628)
科研(62499)
国家社会(61060)
大学(60250)
期刊
(220200)
经济(220200)
研究(145044)
中国(95946)
学报(84650)
(75548)
科学(73880)
(70653)
管理(68193)
大学(62849)
学学(59032)
教育(56369)
农业(51337)
(42418)
金融(42418)
技术(41766)
经济研究(36623)
财经(36140)
业经(34479)
(31179)
问题(28014)
(27018)
图书(26353)
技术经济(23992)
(23842)
科技(23122)
(22460)
统计(21850)
理论(21823)
商业(21517)
共检索到725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锐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基础设施分为软基础设施和硬基础设施,从分工视域探析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及收入差距的机理: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需要一定的软基础设施促进技术创新并保证分工的形成,分工的演进则需要改善硬基础设施以扩大物理上的市场规模;随着经济增长,软基础设施和硬基础设施都需要不断完善,协同促进社会分工体系的优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内生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创新的外生性,不仅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而且在其经济赶超的全过程中,软基础设施的作用都比硬基础设施更为显著。基础设施的差异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异质,进而产生收入差距;由于软基础设施的差异更加难以消除,软基础设施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139个国家和地区1996—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较好地支持了上述理论分析:软基础设施具有更为显著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OECD国家的软硬基础设施均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非OECD国家只有软基础设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差距越大则人均收入差距越大,非OECD国家软基础设施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更加重视软基础设施建设,但软基础设施的完善不能以西方价值体系为标准,而应基于国情以有效促进分工的形成和演进为标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晓东  邓丹萱  赵忠秀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Feder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各地强弱不一。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率的差距使其直接影响为负。将时间滞后效应纳入模型分析后证实溢出效应滞后期明显,且逐渐衰竭,在滞后4~5期时转为负向。最后,空间效应模型证实空间效应明显,但同样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穷志  陈澄  
文章以省域异质性为研究视角,在面板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构建ECM模型,以PMG方法研究了省际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效应。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地方异质性导致的短期效应差异化前提下,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平均短期影响并非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省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有一个收敛的显著正向关系。此外,资本存量、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也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有不同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培丽  陈畅  
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国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及目前的"微刺激"政策都主要针对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试图以基础设施投资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做法是否奏效,以及如何操作等问题,都亟需给予理论回答。本文从国外文献综述的视角,尝试回答基础设施投资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能否引致私人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如何确定、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投向是什么,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投融资模式等问题,以为我国探讨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和经验研究借鉴。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张豪  蒋家东  
通过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从质量基础设施自身的技术特征和制度特征出发,研究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基于2009~2016年跨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质量基础设施对国别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质量基础设施确实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而且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琳  罗宏翔  
文章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具有双向性、阶段性和空间相关性三个基本特征的理论判断,利用全国1992—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1992—2019年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域区域经济差距的综合影响是正向的,总体而言有助于缩小省域区域经济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省域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不同,其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省域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缩小省域区域经济差距,但却倾向于促使邻近省域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建议继续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发展完善进而惠及全域。在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密度的同时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效率,统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冲因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负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生龙  胡鞍钢  
本文利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一个巴罗类型的增长模型以及对该模型进行分解,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向中东部地区趋同,其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柳杰  李治国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增长,而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整个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增加。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上海市1980~2005年间的经济增长与各项基础设施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力建设与交通运输投资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又能带动公用事业、市政建设和邮电通信投资的增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茂林  许召元  胡翠  喻崇武  
本文利用199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增长阶段中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种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1994~1999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但较弱的促进作用;2000~2011年间,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2012年以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已经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和分类别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都体现出这一阶段性特征。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实际基础设施的能力降低,而且基础设施的直接产出近年来开始下降;二是投资形成固定资本形成的比率显著降低,大量投资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投入或大量补助,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较大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错配程度。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寿峰  王艺明  
本文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n检验方法,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趋势;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非线性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经济基础。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冯雪萍  
基于广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在相关研究假设的前提下,选取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主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衡量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强有力的贡献作用。因而,要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来改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从而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改善,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师俊国  
基于2001~2019年31省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差距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1)信贷在金融系统中比重的增加能够显著缓解我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但对缓解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效果不显著;金融占比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为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房地产部门占比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占比和房地产部门占比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逐渐由抑制转为加剧;(3)随着金融内部结构偏离最优金融内部结构程度的增加,信贷在金融系统中占比的增加对我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由加剧转为缩小;金融占比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逐步强化;房地产部门占比对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的效应逐渐削弱;(4)随着金融占比偏离最优金融占比程度的增加,信贷在金融系统中占比的增加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逐步由缩小转为促进,再由促进转为缩小;金融占比缩小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逐步增强;房地产部门占比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逐步由促进转为抑制;(5)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违背比较优势程度的增加,信贷在金融系统中占比的增加缩小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逐渐减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玉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市场不确定性降低和资源配置优化发挥着中介作用,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性质和产权性质发挥着调节作用。笔者根据信息资源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构建倍差法模型,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金融类等特殊类型企业后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证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向影响企业创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市场不确定性降低、资源配置优化发挥中介作用;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技术密集度和非国有企业属性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准自然实验的实证检验,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创新关系方面拓展了信息传递理论和创新交互理论的应用边际,揭示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奇洪  裴雨潇  
文章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模型,运用我国2001—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研究方法,从定量角度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备建设的确会增进经济提升,但其并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冀雁龙  李金叶  赵华  
在系统揭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影响更大。分地区异质性检验显示:在东部地区、在长江经济带,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地区带动效应,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具有产业驱动效应,能够正向影响旅游产业效率以及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