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9)
- 2023(12440)
- 2022(10882)
- 2021(10367)
- 2020(8788)
- 2019(20290)
- 2018(20226)
- 2017(38828)
- 2016(21079)
- 2015(23684)
- 2014(23533)
- 2013(23232)
- 2012(21333)
- 2011(19210)
- 2010(19220)
- 2009(17416)
- 2008(17114)
- 2007(15214)
- 2006(13379)
- 2005(11592)
- 学科
- 济(81048)
- 经济(80965)
- 管理(60938)
- 业(53749)
- 企(45796)
- 企业(45796)
- 方法(36087)
- 数学(30358)
- 数学方法(29955)
- 农(21442)
- 中国(21434)
- 财(19880)
- 学(19421)
- 地方(18242)
- 业经(18208)
- 环境(17006)
- 理论(15222)
- 贸(15012)
- 贸易(15002)
- 易(14574)
- 和(14451)
- 农业(13989)
- 制(13849)
- 划(13550)
- 教育(13265)
- 技术(12578)
- 务(12294)
- 财务(12219)
- 财务管理(12201)
- 企业财务(11561)
- 机构
- 大学(292725)
- 学院(289648)
- 管理(115391)
- 济(110692)
- 经济(108102)
- 理学(99803)
- 理学院(98693)
- 研究(97839)
- 管理学(96914)
- 管理学院(96402)
- 中国(71371)
- 京(63391)
- 科学(61683)
- 财(50537)
- 所(49080)
- 农(46437)
- 研究所(44826)
- 中心(44411)
- 业大(43848)
- 江(42417)
- 北京(40416)
- 财经(40235)
- 范(39823)
- 师范(39453)
- 经(36615)
- 农业(36308)
- 院(35982)
- 州(34852)
- 经济学(32166)
- 师范大学(32004)
- 基金
- 项目(200995)
- 科学(156733)
- 研究(148570)
- 基金(143752)
- 家(125413)
- 国家(124379)
- 科学基金(106136)
- 社会(91332)
- 社会科(86295)
- 社会科学(86267)
- 省(78519)
- 基金项目(76622)
- 自然(69454)
- 教育(68434)
- 自然科(67769)
- 自然科学(67750)
- 自然科学基金(66468)
- 划(66409)
- 编号(61576)
- 资助(59129)
- 成果(50492)
- 重点(45046)
- 部(44160)
- 发(42628)
- 课题(42590)
- 创(41530)
- 创新(38659)
- 科研(38457)
- 项目编号(38094)
- 大学(37768)
- 期刊
- 济(122924)
- 经济(122924)
- 研究(85670)
- 中国(58599)
- 学报(47353)
- 管理(42608)
- 科学(42509)
- 农(42189)
- 教育(38949)
- 财(37649)
- 大学(35703)
- 学学(32950)
- 农业(29824)
- 技术(25990)
- 融(21852)
- 金融(21852)
- 业经(19583)
- 图书(19263)
- 经济研究(19045)
- 财经(18776)
- 经(15978)
- 问题(15833)
- 业(15745)
- 科技(14521)
- 理论(14242)
- 技术经济(13540)
- 版(13486)
- 实践(13250)
- 践(13250)
- 资源(13140)
共检索到428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泉 林靖欣 魏钰明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在国家工业化起步、基础设施逐步建设阶段,将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对于公众政治信任会产生何种效应?环境污染会否瓦解基础设施建设所提升的政治信任?本文采用QOG跨国面板数据,对全球148个国家,选取公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感知与环境质量及其交互项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作为公众能够感知到的一种政府绩效,对公众政治信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质量越高,公众的政治信任也越高。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公众政治信任的促进作用会被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所抵消。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污染 政治信任 合法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文城 白凤兰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邢玉平
基于财政压力影响本地及邻近地区污染的内在机制及交通基础设施调节作用分析,利用200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检验财政压力及其与各等级公路交互项对污染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研究表明,财政压力通过税收政策、环境管制、贸易壁垒及资源配置干预影响污染排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弱化财政压力的污染空间效应;财政压力及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扩大地区污染差距;环境治理投入对污染产生挤出效应。建议提升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匹配水平、缩小财政压力及交通基础设施省际差距,构建污染治理区域合作机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奕佳
首先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影响贸易环境效应的理论机制,随后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贸易对环境的正向效应,缓解环境污染。最后,提出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交通基础设施 环境污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逯进 赵亚楠 苏妍
"文明城市"评选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导向,以此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污染治理是其设立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2003-2016年全国22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全面考察了"文明城市"评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首先,"文明城市"评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在考虑了"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后,虽然"文明城市"评选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减污效果依然十分显著;其次,机制分析表明,"文明城市"评选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改善了环境污染;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文明城市"评选对环境污染的改善因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评选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实证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提供了思路。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琼 任若恩
资产证券化(ABS)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新的融资方式。本文对其概念和优势进行了简述,讨论了其实施障碍,并在分析珠海高速公路 ABS 融资案例的基础上,对跨国模式基础设施 ABS 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它的一种交易过程模型,设计了其推行框架。
关键词:
基础设施 ABS 跨国模式 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敏 于津平
选取2006-2017年6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就全样本而言,有60%以上的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未达到拐点;异质性检验表明,这种倒"U"型关系在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公路基础设施便利化在拐点前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收入不平等呈正相关关系,在达到拐点后通过降低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对收入不平等产生负相关影响;铁路基础设施在达到拐点前通过降低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与收入不平等呈负相关,但城市化不是其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主要中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荷芬 马淑琴 徐英侠
本文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将基础设施投入引致的要素积累效应纳入H.Oniki和H.Uzawa(1965)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广义基础设施投入影响服务贸易结构的理论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对80个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及其分群组在1996-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交通、能源和通讯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变量与服务贸易结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基础设施变量中,研发基础设施具有正向作用,医疗、教育和环保基础设施却呈负向作用,同时研发、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变量均有显著的滞后效应;进口贸易有利于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而FDI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作用不显著。对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甜甜
本文基于新新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对出口规模和出口复杂度影响的微观机制。基于理论假设,笔者使用1995—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模型检验并比较研究了"金砖四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出口规模效应和技术复杂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砖四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复杂度效应均显著为正,前者由大到小的国家依次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后者由大到小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巴西、中国和印度;不同类型基础设施投资的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复杂度效应差异较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韩丽荣 郑丽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源于防止资本交易舞弊的共有信念,是弥补价格机制失灵的经济监督制度,提供准公共物品,执行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因而具有准政府性职能。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并不是一种普通的中介制度,而是市场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的保护机制,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设施。
关键词:
制度 注册会计师审计 基础设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宏波 钟超 韩金镕
基于扩展的中心—外围理论模型的分析,本文以中国城市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对污染型企业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高铁开通对污染型企业选址在整体上有负向影响,但该影响具有三个方面的异质性:(1)私营及其他性质的污染型企业新增数目明显下降,而外资和国有企业却不明显;(2)高铁开通对东部、大城市和发达城市污染型企业进入的抑制效应非常显著,而中西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反而因高铁开通吸引了更多的污染型企业;(3)环保意识较强的城市在开通高铁后,污染型企业的进驻情况明显下降。本文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影响污染型企业选址的作用机制可总结为环境清洁效应、要素集聚和空间一体化:(1)高铁开通提升了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降低了对污染型企业的接纳意愿;(2)城市因高铁开通提高了交通便利性,促进了要素的流动,使得污染型企业的选址不再局限于东部发达地区;(3)在发达地区,高铁开通给城市带来空间一体化的同时也会因为过度集聚导致要素价格上涨,企业间竞争加剧,不利于企业进入。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充分认识和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选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对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地方营商环境和投资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高铁 污染型企业 区位选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树华 王紫嫣 梁甜 方鹏飞
新型基础设施作为传统基础设施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新兴技术结合的转型产物,发挥着社会稳定器、风险调节器和经济新引擎的作用,是激发投资和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评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对其投入效率准确测算,本文基于2019~2021年我国28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及空间计量方法测算效率并分析其空间关联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北京、上海、广东和内蒙古4个省(区、市)连续3年实现投入产出有效,整体效率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格局;(2)新基建投入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会促进邻近地区城镇化发展。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改善新基建投入效率的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约翰·维力 伊万·杜尔提 佚名
本文根据1990年代以来各国立法机构改革和重建的经验,总结了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方式和措施,认为有活力、积极的议会是21世纪民主国家的本质要素。虽然在立法与行政部门的关系上,后者传统上处于强势,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行需要二者相互制衡,共同决策。更重要的是,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应该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立法机关 行政部门 监督 合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细良
跨国公司在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世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也给东道国发展带来不易察觉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环境违法行为频频发生,这既与母国污染产业转移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缺失有关,也有来自东道国规制不力的原因。作为处于开放与转轨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方面应调整对跨国公司的经济性规制,将外资的正面效应最大化;但另一方面应针对其在我国污染动因,强化对跨国公司的社会性规制,将其消极影响最小化,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环境规制 FDI 东道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俊 李金叶
对外承包工程是中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和实现载体。文章运用中国2006~2017年对外承包工程跨国面板数据,研究对外承包工程对东道国基础设施质量水平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可显著提升东道国的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东道国制度质量、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有利于提高本国基础设施质量,而东道国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规模和工业化程度对基础设施质量影响不明显;第二,在不同分位数国家群体中对外承包工程对基础设施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随着分位数增加,影响作用呈现出"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第三,对外承包工程对基础设施质量影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以政治制度质量和经济制度质量为门限变量时,对外承包工程对东道国基础设施质量均存在两个门限值,且呈"倒U型"变化,但后者的变化幅度更小,速度更缓。而在以法律制度质量为门限变量时,仅存在一个门限值,对外承包工程对基础设施质量影响表现为"先易后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