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80)
- 2023(13123)
- 2022(10653)
- 2021(9625)
- 2020(8051)
- 2019(18136)
- 2018(17638)
- 2017(33680)
- 2016(18098)
- 2015(20187)
- 2014(19765)
- 2013(19811)
- 2012(18526)
- 2011(16339)
- 2010(16808)
- 2009(15646)
- 2008(15921)
- 2007(14726)
- 2006(13098)
- 2005(11759)
- 学科
- 济(87920)
- 经济(87811)
- 业(81947)
- 企(75093)
- 企业(75093)
- 管理(68833)
- 方法(38282)
- 数学(30091)
- 数学方法(29932)
- 业经(29302)
- 财(28654)
- 农(27077)
- 中国(24665)
- 务(20886)
- 财务(20866)
- 财务管理(20836)
- 企业财务(19797)
- 农业(19721)
- 技术(17533)
- 地方(17387)
- 制(16535)
- 策(15476)
- 划(15124)
- 理论(14707)
- 和(14587)
- 贸(13676)
- 贸易(13668)
- 易(13207)
- 体(12812)
- 企业经济(12284)
- 机构
- 学院(264375)
- 大学(260411)
- 济(114681)
- 经济(112427)
- 管理(105850)
- 理学(90208)
- 理学院(89308)
- 管理学(88239)
- 管理学院(87761)
- 研究(86744)
- 中国(67927)
- 京(55533)
- 财(55344)
- 科学(50122)
- 农(46133)
- 财经(43139)
- 所(42765)
- 江(42451)
- 中心(39782)
- 经(39369)
- 研究所(38043)
- 业大(37884)
- 农业(36396)
- 经济学(35268)
- 北京(34702)
- 州(33015)
- 经济学院(32007)
- 院(31918)
- 财经大学(31896)
- 范(31027)
- 基金
- 项目(171879)
- 科学(137553)
- 研究(126795)
- 基金(126445)
- 家(110320)
- 国家(109047)
- 科学基金(95149)
- 社会(83329)
- 社会科(79058)
- 社会科学(79032)
- 省(67750)
- 基金项目(66641)
- 自然(60856)
- 自然科(59506)
- 自然科学(59486)
- 自然科学基金(58535)
- 教育(57575)
- 划(56127)
- 资助(51024)
- 编号(49405)
- 成果(39280)
- 创(38919)
- 重点(38680)
- 业(38555)
- 部(38552)
- 发(37777)
- 创新(35579)
- 国家社会(34952)
- 课题(34852)
- 制(33429)
- 期刊
- 济(133275)
- 经济(133275)
- 研究(81462)
- 中国(55400)
- 财(46774)
- 管理(45031)
- 农(42853)
- 学报(37607)
- 科学(36594)
- 大学(29559)
- 农业(29406)
- 学学(27927)
- 教育(26280)
- 融(25207)
- 金融(25207)
- 技术(25138)
- 业经(22909)
- 财经(22597)
- 经济研究(20845)
- 经(19596)
- 问题(18697)
- 业(18547)
- 技术经济(15442)
- 现代(13920)
- 贸(13645)
- 世界(13511)
- 商业(12850)
- 财会(12631)
- 经济管理(12045)
- 会计(11968)
共检索到409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孔令池 张智
新时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从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首先采用一个新经济地理模型揭示基础设施升级通过降低创业成本,对企业家精神产生促进作用的理论机制。实证上,整理了2005—2017年265个地级市企业工商注册信息、风险投资案例微观数据,并结合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其他传统变量,以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作为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升级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均显著提升了企业家精神,分区域来看,前者对于东部大型城市的积极影响更明显,而后者可以帮助中西部中小型城市弥补前者弱效应。(2)作用机制的间接验证表明,高铁开通提升了风险投资这一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流动,智慧城市建设则通过数字经济普惠性促进企业家精神。本研究为新时代如何有效利用基础设施“硬件”支撑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郑玉璐 姚笛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本文以“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作为传统、新型基础设施升级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基础设施升级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础设施升级(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其中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大,在缓解内生性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升级引致的劳动力流动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更为有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会显著缩小东部城市的区域经济差距。上述结论为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召华
利用2009-2013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从微观视角研究了高铁建设对企业生产率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高铁开通促进了企业生产要素流动,降低了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错配程度,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并且城市可达性水平提升越多,开通高铁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就越大;从行业异质性来看,高铁开通更多地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及生产率的提高;从城市规模异质性来看,与大中城市企业相比,高铁开通对小城市企业生产率及资源配置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高铁 资源错配 企业生产率 可达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克中 陶东杰
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转移,新经济地理学称之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本文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1-201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证实了高铁的"虹吸效应",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途非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其次,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越近的地级市受到高铁开通的负向影响越大;第三,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分布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袁淳 从阓匀 耿春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其经济效应随之成为亟待考察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这一自然实验,从企业边界这一制度经济学关注的核心话题切入,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显著推动了企业专业化分工。机制分析发现,上述推动作用主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降低外部交易成本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内部管控成本较高时,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最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章丰富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研究,为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参照,也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 专业化分工 智慧城市建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诸竹君 黄先海 王煌
本文以高铁开通为背景研究了经济地理重构对工业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会通过竞争逃避效应、创新溢出(虹吸)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从企业和城市—行业层面变量影响当地企业创新水平。通过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检验表明:高铁开通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这一正向影响存在空间维度的"U型"曲线关系,距离创新中心相对更远的企业受到正向影响更大。行业层面异质性检验表明,接近技术前沿和更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获得更大正向效应。本文揭示了高铁建设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的一种微观机制。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创新 准自然实验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房景 姚树洁 冯根福 安磊
培育调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典型政府生产性支出,高铁建设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发展产生挤入或挤出两种方向的作用。本文从典型居民消费需求出发,建立两城市内贸框架,推导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微观视角和市场一体化宏观视角,提出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两种理论机制。基于理论模型,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可以显著激发外围城市的消费市场发展,但对中心城市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从微观个体视角和宏观市场总体视角来看,高铁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来自于影响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和减轻商品市场分割程度。上述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也即推动高铁建设,有利于挖掘调动外围城市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铁 消费市场 双重差分 双循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翼飞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生产所需的要素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0年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和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前后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差异,结果发现:“宽带中国”战略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促进企业间良性互动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且“宽带中国”战略的受益范围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具有扩散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所在地营商环境优良,且企业自身重视创新努力,则“宽带中国”战略的积极效果会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玉梅 赵欣灏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消费升级效应,剖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机理,并利用2007—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不稳健,消费升级表现为遮掩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城市异质性,在沿海城市和大中规模城市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促进作用越显著。研究结论对更好地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文雯 黄雨婷 宋建波
本文基于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场景,选取2005~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企业的投资效率,且主要表现为降低了投资不足;高铁开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非创新型行业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明显的促进效应。本文研究从微观企业层面拓展了高铁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对国家加快高铁建设、优化高铁布局,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带动作用亦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改善现有基础设施,优化经济增长物质基础;二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地区投资规模与结构,将会导致投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下降,进而抑制经济增长。本文以中国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适时适度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地区规模与结构,将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产能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嘉楠 肖金利 文凤华 黄晓萍
地理位置及由此引致的交通成本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本文利用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计算2009—2016年城市间高铁交通时间,并与A股上市公司匹配,检验了交通时间成本下降对企业集团母子公司间决策权配置的影响。母子公司间的地理距离影响了企业集团的分权,高铁扩张降低了异地母子公司的交通成本,便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实地监督,缓解了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母公司决策权向子公司下放。实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城市间交通时间下降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的决策权分散配置。考虑了是否通航、城市间发展差异等可能的测量误差,并使用1962年的铁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之后,本文的结果保持稳健。在机制上,本文发现母子公司所在城市间高铁开通促进公司内部交流,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高铁通车对于战略扩张快和业务单一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分权影响。最后,本文发现高铁所引发的决策权分置显著提升了企业集团的绩效表现。本文为企业决策权配置与集团层级结构设计的优化决策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提供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社会效益的一条新的微观证据。
关键词:
企业集团 权力配置 交通成本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光荣 程小萌 杨恩艳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促进了跨地区的资本流动。本文基于2006—2018年高铁开通和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跨地区资本流动的影响。为了解决高铁开通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基于各城市地理位置构建了工具变量。实证结果表明,高铁连通之后,上市公司赴异地投资的数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高铁对城市间资本流动的促进作用具有方向上的不对称性,高铁开通导致资本从中小城市净流入大城市。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开通降低资本流动障碍后,资本之所以会净流入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大的本地市场规模,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产业集聚和技术溢出使企业在大城市有更高的生产率。这一结论从企业投资流向的角度验证了高铁开通存在"虹吸效应",也为"卢卡斯之谜"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姚立杰 朱孟杰 邹婧鑫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A股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了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均呈现“倒U型”关系,即内部控制并非总能促进企业创新,超过一定程度的内部控制非但不会促进反而会抑制企业创新。此外,本文还发现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的“倒U型”关系在核心技术人员密集度高或者外部监督较为完善的企业中尤为显著。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的理论研究,更为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