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94)
- 2023(11699)
- 2022(9581)
- 2021(8505)
- 2020(7015)
- 2019(15641)
- 2018(15037)
- 2017(28814)
- 2016(15368)
- 2015(17296)
- 2014(17079)
- 2013(17325)
- 2012(16731)
- 2011(15474)
- 2010(15692)
- 2009(14514)
- 2008(14208)
- 2007(13087)
- 2006(11885)
- 2005(10419)
- 学科
- 济(95172)
- 经济(95096)
- 管理(42290)
- 业(35388)
- 方法(35032)
- 数学(31816)
- 数学方法(31651)
- 企(26074)
- 企业(26074)
- 中国(25754)
- 地方(25609)
- 农(19219)
- 财(16626)
- 学(16409)
- 业经(16288)
- 地方经济(15536)
- 农业(14073)
- 环境(13004)
- 制(12305)
- 融(11813)
- 金融(11812)
- 贸(11274)
- 贸易(11269)
- 发(11059)
- 易(10727)
- 和(10362)
- 银(10236)
- 产业(10225)
- 银行(10208)
- 理论(9844)
- 机构
- 大学(234484)
- 学院(232506)
- 济(110119)
- 经济(107926)
- 研究(88214)
- 管理(84095)
- 理学(71592)
- 理学院(70706)
- 管理学(69605)
- 管理学院(69176)
- 中国(64899)
- 科学(51456)
- 京(50484)
- 财(47554)
- 所(44345)
- 研究所(39987)
- 中心(38969)
- 财经(37842)
- 农(37388)
- 经济学(37136)
- 江(36226)
- 经(34539)
- 经济学院(33231)
- 院(32463)
- 北京(32011)
- 业大(31998)
- 范(30903)
- 师范(30552)
- 农业(29246)
- 州(28346)
- 基金
- 项目(154185)
- 科学(122537)
- 基金(113572)
- 研究(111107)
- 家(99879)
- 国家(99111)
- 科学基金(84648)
- 社会(74934)
- 社会科(71106)
- 社会科学(71084)
- 基金项目(59321)
- 省(58772)
- 自然(52845)
- 自然科(51633)
- 自然科学(51614)
- 自然科学基金(50704)
- 教育(50479)
- 划(50453)
- 资助(46696)
- 编号(41938)
- 重点(35734)
- 发(35619)
- 部(34844)
- 成果(34120)
- 国家社会(32334)
- 课题(30972)
- 创(30946)
- 教育部(30082)
- 创新(29254)
- 发展(29033)
- 期刊
- 济(128632)
- 经济(128632)
- 研究(76251)
- 中国(49535)
- 学报(36049)
- 财(35098)
- 科学(33612)
- 农(33178)
- 管理(32723)
- 大学(27579)
- 学学(26065)
- 融(22421)
- 金融(22421)
- 教育(22407)
- 农业(22323)
- 经济研究(22002)
- 财经(20906)
- 技术(20612)
- 经(18219)
- 问题(17918)
- 业经(17160)
- 技术经济(13173)
- 贸(12556)
- 统计(12101)
- 业(11726)
- 世界(11565)
- 国际(10874)
- 资源(10865)
- 发(10711)
- 现代(10553)
共检索到363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郑玉璐 姚笛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本文以“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作为传统、新型基础设施升级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基础设施升级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础设施升级(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其中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大,在缓解内生性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升级引致的劳动力流动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更为有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会显著缩小东部城市的区域经济差距。上述结论为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孔令池 张智
新时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从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首先采用一个新经济地理模型揭示基础设施升级通过降低创业成本,对企业家精神产生促进作用的理论机制。实证上,整理了2005—2017年265个地级市企业工商注册信息、风险投资案例微观数据,并结合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其他传统变量,以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作为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升级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均显著提升了企业家精神,分区域来看,前者对于东部大型城市的积极影响更明显,而后者可以帮助中西部中小型城市弥补前者弱效应。(2)作用机制的间接验证表明,高铁开通提升了风险投资这一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流动,智慧城市建设则通过数字经济普惠性促进企业家精神。本研究为新时代如何有效利用基础设施“硬件”支撑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克中 陶东杰
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转移,新经济地理学称之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本文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1-201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证实了高铁的"虹吸效应",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途非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其次,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越近的地级市受到高铁开通的负向影响越大;第三,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分布效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红 王利辉
本文将郑西高铁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选取1995年至2015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分析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郑西高铁修建前西安、渭南、三门峡与洛阳的经济增长路径;(2)郑西高铁的经济效应存在1至2年的滞后期,虽伴随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状态;(3)郑西高铁对四市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083、0.115、0.116及0.111,人均产出分别增长了0.97%、1.37%、0.91%及1.23%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红 王利辉
本文将郑西高铁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选取1995年至2015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分析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郑西高铁修建前西安、渭南、三门峡与洛阳的经济增长路径;(2)郑西高铁的经济效应存在1至2年的滞后期,虽伴随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状态;(3)郑西高铁对四市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083、0.115、0.116及0.111,人均产出分别增长了0.97%、1.37%、0.91%及1.23%;(4)采用安慰剂试验、排序检验及双重差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双重差分法所得四市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091、0.141、0.104、0.159,这与合成控制法结果较为接近;(5)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郑西高铁能够提高沿线区域的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河南各市与西安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幅较大,而陕西边界各市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改珍 刘春学
从新型基础设施角度出发采用动态面板的研究方法,以中国2003—2020年30个省份为样本,探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差距呈倒“U”型关系,这一结果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会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差距,但是会扩大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将新型基础设施分为融合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后,发现融合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效应弱于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会通过劳动效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改珍 刘春学
从新型基础设施角度出发采用动态面板的研究方法,以中国2003—2020年30个省份为样本,探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差距呈倒“U”型关系,这一结果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会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差距,但是会扩大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将新型基础设施分为融合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后,发现融合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效应弱于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会通过劳动效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召华
利用2009-2013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从微观视角研究了高铁建设对企业生产率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高铁开通促进了企业生产要素流动,降低了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错配程度,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并且城市可达性水平提升越多,开通高铁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就越大;从行业异质性来看,高铁开通更多地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及生产率的提高;从城市规模异质性来看,与大中城市企业相比,高铁开通对小城市企业生产率及资源配置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高铁 资源错配 企业生产率 可达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琳 罗宏翔
文章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具有双向性、阶段性和空间相关性三个基本特征的理论判断,利用全国1992—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1992—2019年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域区域经济差距的综合影响是正向的,总体而言有助于缩小省域区域经济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省域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不同,其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省域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缩小省域区域经济差距,但却倾向于促使邻近省域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建议继续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发展完善进而惠及全域。在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密度的同时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效率,统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冲因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负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炜 张豪
文章利用2002-2016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电信网络基础比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而在西部地区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在信息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电信网络基础与信息服务水平之间呈现互补效应,并且对信息服务水平有拉动作用。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大数据革命奠定发展基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锐波 吴云峰 马小毅
经济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城市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水平,这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还是有利于城市利用外部资源抵御冲击,是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这种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和不同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活跃创新创业、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产业集聚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此外,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显著的间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进 侯韫韬
本文以中国高铁开通这一自然实验,采用2001-2016年172个地级市的微观商品价格数据,运用倍差法研究人员流动对城市间商品价格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带来的人员流动,能通过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地区间商务往来,显著降低城市间商品价格差异,由此促进地区间产品市场的一体化。通过更换多个代理变量、控制时间趋势、使用基于随机模拟方法的安慰剂检验和事件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分别构建了基于最低成本原则和最短距离原则的最小生成树作为两个工具变量来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高铁开通能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以及不同行政级别城市间的经济一体化;高铁站的合理选址与高铁线路的合理设计对充分发挥高铁开通的作用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人员流动 商品价格 高铁网络 最小生成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卞元超 吴利华 白俊红
以往研究在考察高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过程中,忽视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也缺乏对高铁开通背景下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现象的关注。在对当前中国高铁开通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理,并以是否开通高铁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14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对高铁开通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高铁开通能够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极化效应。高铁开通显著扩大了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但是对非省会城市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高铁开通的极化效应在整体上呈现出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彦宁
利用2007—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度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过构建多期DID模型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以及健康和教育两项作用机制,并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差距的创新、创业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经济差距,而健康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对于创新、创业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经济差距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数字赋能,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城市经济差距 健康 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