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0)
- 2023(13483)
- 2022(11365)
- 2021(10388)
- 2020(8512)
- 2019(19411)
- 2018(18917)
- 2017(36439)
- 2016(19527)
- 2015(21662)
- 2014(21392)
- 2013(21187)
- 2012(19669)
- 2011(17617)
- 2010(18326)
- 2009(17266)
- 2008(16659)
- 2007(15108)
- 2006(13387)
- 2005(12381)
- 学科
- 济(84976)
- 经济(84809)
- 业(57762)
- 管理(55915)
- 企(48394)
- 企业(48394)
- 方法(35379)
- 中国(31026)
- 数学(29841)
- 数学方法(29276)
- 融(27893)
- 金融(27892)
- 银(26393)
- 银行(26373)
- 财(25869)
- 行(25373)
- 农(23519)
- 地方(22725)
- 业经(21700)
- 制(18696)
- 务(18375)
- 财务(18322)
- 财务管理(18284)
- 企业财务(17557)
- 理论(16128)
- 农业(16053)
- 学(15037)
- 贸(14088)
- 贸易(14067)
- 易(13615)
- 机构
- 学院(273016)
- 大学(267931)
- 济(113924)
- 经济(111399)
- 管理(101452)
- 研究(94763)
- 理学(86093)
- 理学院(85124)
- 管理学(83373)
- 管理学院(82872)
- 中国(78688)
- 京(57207)
- 财(56803)
- 科学(56169)
- 所(48331)
- 农(45979)
- 中心(44902)
- 财经(43578)
- 研究所(43298)
- 江(42200)
- 经(39326)
- 业大(38409)
- 北京(36714)
- 农业(35577)
- 经济学(35501)
- 范(35262)
- 师范(34924)
- 州(34892)
- 院(33661)
- 财经大学(32244)
- 基金
- 项目(175305)
- 科学(138136)
- 研究(129401)
- 基金(125808)
- 家(109481)
- 国家(108532)
- 科学基金(93170)
- 社会(83561)
- 社会科(78488)
- 社会科学(78458)
- 省(70321)
- 基金项目(65007)
- 教育(60003)
- 自然(59011)
- 划(58484)
- 自然科(57713)
- 自然科学(57700)
- 自然科学基金(56668)
- 资助(52942)
- 编号(52446)
- 成果(42914)
- 发(41358)
- 重点(40177)
- 部(38267)
- 课题(37521)
- 创(37022)
- 创新(34540)
- 性(34304)
- 国家社会(34039)
- 发展(33737)
共检索到430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慧玲 卢俊杰
本文首先通过引入基建部类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扩充为三部类模型,然后纳入信贷因素,对社会生产过程展开跨期分析,结果表明,基建部类易发生过度融资,并得出其债务的安全阈值范围;以此理论阈值为基础,讨论基础设施债务融资的可持续性问题,指出在防止过度举债的前提下,其关键在于发挥基建项目的“需求创造”功能,即激活盈利与税基增长机制;并结合最早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干预经济的美国70年历史数据及中国应对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事实,对上述理论结论加以证明;最后提出政策启示,即在金融支持基建投资过程中,不仅要适度超前布局,更须进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规划,以撬动社会投资需求,确保发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旭 李竣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长期困扰着我国地方政府,这一问题已经步入了技术主义难以解决的现实困境,需要在经济思想和理论上有所创新。本文从城乡对比的视角出发,将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置于"自生融资能力"理论框架下,来探寻维持融资可持续性的内在机理,指出了影响城乡基础设施融资的四大因素。针对税收分权、土地财政、公共品资本化效应、转移支付等影响因素的特征,提出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性的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品供给市场、激活农村土地资本活力以及妥善处理现有的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司海平 宋文娟
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有利于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本文基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务融资如何通过影响基础设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果表明,地方融资平台新增债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融资平台负债显著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中“铁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的建设,显著增加了邮政基础设施中“邮局所数量”,显著提高了通信基础设施中“移动基站数量”与“光缆线路长度”。可以认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债务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地方债务融资 基础设施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培武
基础设施是支撑城镇化发展的硬件载体和必要条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投融资需求,依托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带来了沉重的地方财政压力和债务问题,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利于释放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要厘清政府的投融资职能,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通过大力发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融资来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同时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关键词:
城镇基础设施 政府主导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英 俞伯阳 梅昊辰 李佩泽
文章在对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文献总结、梳理的基础之上,剖析出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进行了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构建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算例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毛晔
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是指其自身具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安全、有效、耐久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长期保持使用价值的性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应当具备可建造性、可维护性和可适应性三个因子。可建造性包括经济条件允许、技术手段可行、资源条件充分。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可建造性,可以节省投资、缩短建设周期,还可以通过质量的提高延长项目的使用寿命。可维护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护时,保持或恢复其规定状态的能力。较好的可维护性带来的收益包括降低运营成本和生命周期费用、减少发生故障后的维修时间、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减少计划外的运行暂停时间。可...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红强 林倩 林雄斌
在介绍地方债务化解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融资主体—融资渠道—还款来源—增信措施—国资体系"五位一体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并以宁波市为例,分析了新时期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与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宁波市破解基础设施投融资困境的五个成功案例,提出了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重构的有效路径。其主要包括:打造市场化城市综合服务商、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创新构建综合还款来源、推进增信体系转型、建立新型国资国企体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升 杨武 凌波澜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债务风险,这一点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但也应看到,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有助于降低债务风险,因此基础设施投融资活动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文章对基础设施投融资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即虽然近年来基础设施强劲的融资需求直接助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急剧上升,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降低了相应债务风险。基于此假设,文章利用实证数据,运用面板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方法进行检验,而且实证回归结果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文章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设,而西部地区由于其债务资金使用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等原因,使得其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证关系并不具有直接关联性。在政策建议上,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使用用途应遵循"黄金法则",在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应当"用之有度"。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投融资活动 地方政府 债务风险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甘晓龙 李世蓉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将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引入到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识别、分类和优化中,并详细介绍具体步骤,为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方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贺德方 赵伟 彭洁 黄鼎成 陈冬生
本文提出了科技基础设施评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认为该评估应是一个系统的评估。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构建了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评价三维(自身发展维、协同维和综合效能维)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科技基础设施的评估导向,提出了评估的管理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邹晓梅 李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从能源、交通等领域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倾斜,西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相继加速,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面临的资金、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明显增加。建议从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构建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低成本融资机制、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强化用地用能保障等方面,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持续性。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投资结构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传峰 刘亮 王忠礼
基础设施应具有持续有效地提供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整体功能,对其可持续水平的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应用物元分析方法建立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评价物元模型,通过分析基础设施宏观可持续的内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可持续标准、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值作为物元,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以某城市基础设施为例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说明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物元分析法基础设施可持续水平的科学评价,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更新改造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基础设施系统 可持续评价 物元分析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明源
我国当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依赖政府财政靠前发力,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成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最大阻碍。本文的研究表明,虽然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持续走低,但是政府财政仍然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关键角色。基建投资不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较高、影响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根源。从估算结果来看,虽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是2020—2022年政府资金的平均资金撬动效应高达2.7倍,民间资金依赖政府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带动作用。预计至2035年,我国每年基建财政支出空间在5.5万亿—7.3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政府资金预计平均每年拉动其余资金16.2万亿元。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开展基建投资的关键在于优化专项债使用机制、提升政府投资决策能力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撬动民间投资,带动经济系统整体健康平稳运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邵志国 韩传峰 刘亮
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是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界定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的内涵,分析其结构层次与生态功能,解析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的运行模式。从系统本质、系统目标、物质能量循环方式,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空间分布与作用等方面,明晰区域基础设施系统运行模式的特征。应用生态工程方法,提出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方向、原则和机制等。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潘功胜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城镇化过程相比,我国城镇化起点低、发展快,人口转移规模大,需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根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调查,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为4%,我国"十五"时期是2.9%,如果2010~2020年GDP年均增长7%~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为3%,资金需求总量将十分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