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1)
2023(13992)
2022(11186)
2021(10154)
2020(8625)
2019(19595)
2018(19545)
2017(37177)
2016(20277)
2015(22609)
2014(22383)
2013(21831)
2012(19987)
2011(17324)
2010(17587)
2009(16459)
2008(16413)
2007(14976)
2006(13362)
2005(12485)
作者
(57431)
(48012)
(47768)
(45310)
(30587)
(22942)
(21578)
(18559)
(18319)
(17290)
(16389)
(16007)
(15664)
(15616)
(15069)
(14781)
(14200)
(14082)
(13933)
(13752)
(12021)
(11908)
(11755)
(11156)
(10896)
(10729)
(10699)
(10524)
(9720)
(9656)
学科
(87403)
经济(87298)
(83277)
(75384)
企业(75384)
管理(69952)
方法(33810)
业经(30128)
(29402)
(29395)
数学(25284)
数学方法(25051)
中国(23784)
农业(21145)
(20296)
财务(20256)
财务管理(20237)
企业财务(19101)
(18970)
地方(18206)
技术(18028)
(17556)
贸易(17545)
(17099)
理论(16837)
(16236)
(15854)
(15133)
(15013)
(14746)
机构
学院(283209)
大学(277290)
(117994)
经济(115621)
管理(108537)
研究(94874)
理学(91859)
理学院(90935)
管理学(89486)
管理学院(88979)
中国(75260)
(59843)
(57428)
科学(57098)
(52450)
(48049)
(46332)
财经(44221)
中心(43396)
研究所(43098)
业大(42408)
农业(41230)
(40026)
北京(37208)
(36029)
经济学(35774)
(34937)
(34879)
师范(34469)
经济学院(32356)
基金
项目(183393)
科学(144739)
研究(136050)
基金(132102)
(115143)
国家(114099)
科学基金(98416)
社会(86745)
社会科(82119)
社会科学(82101)
(73951)
基金项目(69577)
自然(62465)
教育(61531)
自然科(61048)
自然科学(61027)
(60442)
自然科学基金(59971)
编号(54922)
资助(52659)
成果(44042)
重点(41398)
(40784)
(40783)
(40236)
(39744)
课题(38665)
创新(37334)
国家社会(36119)
(34848)
期刊
(140232)
经济(140232)
研究(85901)
中国(61298)
(49967)
(49765)
管理(46248)
学报(43734)
科学(40618)
农业(33991)
大学(33654)
学学(31630)
教育(30970)
技术(27536)
(26409)
金融(26409)
业经(24966)
财经(22557)
经济研究(22139)
(20836)
(19657)
问题(19006)
(16223)
技术经济(15884)
现代(14450)
世界(14281)
财会(14183)
(13870)
国际(13657)
商业(12968)
共检索到443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戴翔   杨双至   于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实现出口“提质增量”无疑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显然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文章以理论分析为先导,进一步利用城市层面数据、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合并所得的制造业企业层面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第一,以高铁开通为表征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有助于推动企业出口实现“提质增量”的双重目标;第二,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规模城市的企业出口“提质增量”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第三,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作用的同群效应不仅受到同群城市中企业的平均出口水平的影响,也会受到同群城市中发展较好“榜样”企业的积极影响;第四,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企业出口“提质增量”,主要通过提升创新水平、促进劳动力及其流动以及降低市场分割程度等发挥作用。文章的研究发现不仅对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企业出口“提质增量”提供了理论阐释与经验证据,而且在新阶段对于如何通过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也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俊久  张朝帅  
文章基于多目的国、多产品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利用2001~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出口规模扩张,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就影响机制而言,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出口产品和出口目的国多样性带动企业出口规模的提升,同时能够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私企、外企、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国企、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且相对于出口到发达国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和产品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安印  张帆  苏志  
数字经济时代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面板匹配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且对数量的影响大于质量。(2)机制检验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速企业人力资本积累,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的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强度低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强度中高水平的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作用更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毅   程颖慧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了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为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提供新机遇。利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及海关贸易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多重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具有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作用较为显著,且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营业成本以及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影响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重要机制。据此,应从优化双循环结构,提升联动水平;依据资源禀赋,优化创新链;持续释放创新红利,推动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入手,赋能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庆婕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龙  马光荣  黄勃  
基础设施促进了国内市场一体化,提升了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从而加剧地方政府在吸引要素上的竞争。本文利用2005~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剧了地区间税收竞争,显著降低了辖区内企业的所得税实际税负。对于跨地区流动性较低的企业,高铁开通降低企业税负的幅度相对较小。同时,由于高铁促进了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中心城市参与税收竞争的程度较轻。相比于中心城市,高铁开通更加显著降低了非中心城市的企业税负。在全面评估跨地区基础设施的福利影响时,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行为反应,促进国内市场大循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文雯  黄雨婷  宋建波  
本文基于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场景,选取2005~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企业的投资效率,且主要表现为降低了投资不足;高铁开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非创新型行业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明显的促进效应。本文研究从微观企业层面拓展了高铁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对国家加快高铁建设、优化高铁布局,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带动作用亦有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诸竹君  黄先海  王煌  
本文以高铁开通为背景研究了经济地理重构对工业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会通过竞争逃避效应、创新溢出(虹吸)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从企业和城市—行业层面变量影响当地企业创新水平。通过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检验表明:高铁开通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这一正向影响存在空间维度的"U型"曲线关系,距离创新中心相对更远的企业受到正向影响更大。行业层面异质性检验表明,接近技术前沿和更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获得更大正向效应。本文揭示了高铁建设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的一种微观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鹏  
基于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价格法和"冰山成本"模型实证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一体化间关系。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能平抑商品价格上下波动,阻碍相对价格波动程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但在东、中、西部不同空间表现出分化的特性。为此,我们应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抑物价波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王巍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引入教育供给因素,将其视为社会型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合并基础设施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两类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研究显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地区教育供给对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作用并不稳健;不同基础设施对沿海和内陆地区企业出口有差异化影响;在产业特征框架下,基础设施供给对密集使用某类基础设施的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明显。地方政府应重视社会型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作用,调整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郑腾飞  赵玉奇  
文章基于Melitz (2003)企业异质性理论构建厂商出口决策模型,利用2005-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要素市场扭曲角度分析交通设施影响企业出口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进入国内市场固定成本大于进入国际市场成本时,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聚焦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非国有部门企业的抑制作用更突出,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有助于带动非国有企业的出口。研究结果还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数量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企业更大。这一结论不受内生性的影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林  陈霜  俞慧洁  
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组合调整是企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内容,多产品企业更集中于核心产品有助于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文章使用2008—2014年工企海关匹配数据,以中欧班列开通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的方法通过辐网效应和多产品企业运输方式比重变化相结合的实证策略考察了处理组(受到中欧班列开通影响的企业)和对照组(未受到中欧班列开通影响的企业)的产品组合差异,探讨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组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的开通使中国多产品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其销量表现更好的核心产品,同时验证了辐网效应的存在和影响边界。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内出口产品组合的影响主要通过“鲶鱼效应”和竞争效应两种中间机制产生作用。最后,文章从产品要素密集度、目的国市场规模和企业竞争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发现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目的国市场规模更大、采取质量竞争的中国多产品企业更倾向于出口核心产品。文章为多产品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变化时实现企业内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选路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欣珏  管秋俐  李文静  
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技术创新与数字融合的核心力量,对赋能经济新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外部性、网络性与迭代升级特征,研究了数字基础设施的网络外溢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利用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这种效应来源于数字基础设施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省际个体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对与其在地理、经济、人口方面相关联的其他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网络外溢效应。机制研究揭示: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外溢效应可通过提升创新数量、创新质量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外溢效应也能通过缓解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一步研究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数量网络与数字基础设施质量网络在通过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具有异质性。数字基础设施质量网络能通过创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数字基础设施数量网络却无法通过创新来显著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数字基础设施数量规模的扩张,更在于数字基础设施质量的迭代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胡鞍钢  
利用2008年中国交通部省际货物运输周转量的普查数据,本文在引力方程的基础之上引入交通变量,以此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2008年中国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处于6—21之间,这一数值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值比较接近;(2)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中国的区域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则边界效应越低,说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区域贸易量的增加主要是促进了省际之间的贸易增加。所有这些均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玉涛  
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先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本文在梳理京津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思路:(1)优先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和环北京地区通勤交通;(2)加快建设沿海港口和疏港通道;(3)建设北京高速铁路客运枢纽;(4)整合机场资源并实现空铁联运。文章认为,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重点任务主要涉及城际高速铁路网、沿海港口与疏港铁路、东北过境高速公路通道、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延伸线等四个方面。为很好地推进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文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