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21)
2023(16353)
2022(14155)
2021(13270)
2020(11089)
2019(25741)
2018(25188)
2017(48227)
2016(26175)
2015(29126)
2014(28660)
2013(28699)
2012(26534)
2011(24084)
2010(23935)
2009(21757)
2008(21315)
2007(18403)
2006(15984)
2005(14233)
作者
(75795)
(63304)
(62386)
(59971)
(40170)
(30257)
(28438)
(24684)
(24030)
(22400)
(21634)
(21433)
(20155)
(19884)
(19617)
(19503)
(18568)
(18422)
(18192)
(17888)
(15519)
(15519)
(15221)
(14268)
(14066)
(13963)
(13962)
(13663)
(12772)
(12560)
学科
(110509)
经济(110393)
管理(72135)
(67780)
(54303)
企业(54303)
方法(51897)
数学(45855)
数学方法(45425)
中国(32032)
(28378)
(26138)
(23484)
业经(22644)
地方(22611)
(21194)
贸易(21181)
(20576)
农业(19293)
(18830)
环境(16839)
理论(16160)
(16140)
银行(16087)
(16065)
金融(16063)
(16056)
(16045)
财务(15991)
财务管理(15962)
机构
大学(375154)
学院(369455)
(154946)
经济(151870)
管理(144862)
研究(131986)
理学(126014)
理学院(124560)
管理学(122473)
管理学院(121798)
中国(97823)
科学(81435)
(80937)
(68778)
(66381)
(62570)
研究所(60991)
中心(58717)
业大(56242)
财经(56202)
(51578)
北京(51493)
(51484)
农业(49250)
(48660)
经济学(48475)
师范(48216)
(47883)
经济学院(43887)
财经大学(42247)
基金
项目(259499)
科学(204558)
基金(191627)
研究(185803)
(169357)
国家(168087)
科学基金(143235)
社会(119752)
社会科(113702)
社会科学(113675)
基金项目(101159)
(96799)
自然(93546)
自然科(91412)
自然科学(91387)
自然科学基金(89738)
(83856)
教育(83825)
资助(79319)
编号(73035)
成果(58982)
重点(58409)
(58222)
(54966)
(53147)
国家社会(50956)
课题(50068)
科研(49865)
创新(49762)
教育部(49750)
期刊
(160778)
经济(160778)
研究(111237)
中国(68093)
学报(61776)
科学(57022)
(55616)
管理(51446)
(50113)
大学(46262)
学学(43626)
农业(38841)
教育(36945)
(30980)
金融(30980)
技术(29310)
财经(27575)
经济研究(27082)
业经(23769)
(23680)
问题(22763)
(21594)
图书(18596)
(17978)
技术经济(17831)
科技(17484)
理论(17192)
(17031)
资源(16923)
统计(16548)
共检索到536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永培  袁平红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的现状,对我国267个地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指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水平、城市拥挤性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就业密度对我国城市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同时两者的合力对城市生产率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良举  王永培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碳减排提供了新引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实际载体,其建设与完善对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全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进而提高碳生产率。因此,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激发绿色创新动力,强化空间溢出效应;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骆文月   随洪光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发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均提高技术进步、抑制规模经济;在技术效率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流量效应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存量效应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流量效应促进规模经济、抑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交互效应说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时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文章采用2001-2007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地区的就业密度和公共基础设施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都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但在忽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情况下,集聚经济的估计值明显偏高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毛琦梁  
从异质性角度研究基础设施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影响的差异性以及空间异质性。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0-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地区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于地区生产率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科技、信息、以可达性度量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数基础设施明显有助于提高地区生产率;而诸如教育、以路网密度度量的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影响不显著。在空间异质性方面,诸如交通与信息等具有网络特性的基础设施空间溢出负效应明显,即对周边地区经济效率具有负面作用。另外,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影响也具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赟赟  陈宪  
大规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联结着大都市区域中心以及边缘中小城市,在空间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交通成本的减少是否能促进产业的扩散,使得经济活动从核心区域向外延伸至边缘地区?抑或是相反地加强了向心程度?文章用中国高铁建设与县域城市发展的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高铁的建设降低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速,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这一结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扩散并不是导致沿线城市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相反,基础设施的改进带来的交通成本减少以及人力资本的流出是造成中小城市经济放缓的原因,这也表明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然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聚过程。因此,借助于交通基础设施,以都市圈或城市群的方式推动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经济赶超的必要手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可  张安录  
为考察辽宁省14市市辖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14市市辖区2000年-2010年数据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城市建设用地处于扩张状态,扩张速度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各城市扩张率存在差异,朝阳、营口、沈阳和大连扩张速度快于其它地区。异速增长方程LAND=aPOP2.97表明14市建设用地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②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升级、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截面效应与反映政策变化的时点效应能较好地解释14市、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城市带3个维度的建设用地扩张,城市人口规模在3个维度都促进了建设用地扩张,其弹性系数大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经济发展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后凯  白联磊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市辖区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波动增长时期、1979—2003年的设置数量快速增长时期、2004—2012年的缓慢增长时期和2013年以来的恢复增长时期四个阶段。市辖区的分布和要素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都市圈市辖区的集聚程度亦明显高于非都市圈地区。缺乏统一标准,设置数量不合理,城市型政区特征不明显,设置过程中市县矛盾大,这是当前市辖区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中国市辖区的设置和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立法、调量和增质三大任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郗恩崇  徐智鹏  张丹  
文章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探索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各个省份2001~2011年的TFP呈递增趋势,但部分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能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存在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浩然  衣保中  
本文基于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基础设施及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的经济密度、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后,一个城市的通讯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不仅提高了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城市间也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但并没有发现其对临近城市的TFP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温佳楠  宋迎昌  任杲  
构建了城市收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分析了2011-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缩水平,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收缩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约42. 2%的城市处于收缩状态,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呈收缩状态;城市收缩水平呈现出全局空间相关性,城市收缩水平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北逐渐由冷点过渡为热点的空间格局;中国的城市收缩可分为四类空间聚类模式:H-H型增长式格局,H-L型内部增长式格局、周边收缩的极化式格局,L-H型内部收缩、周边增长的空心化格局,L-L型塌陷式格局,收缩最严重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炜  张豪  王丰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及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具有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但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电信网络基础表现为"负溢出";电信网络基础和信息服务水平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电信网络基础的影响更大;电信网路基础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东部影响最大,中西部次之,信息服务水平则相反。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布局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空间溢出的特点,加强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适度考虑其内部结构,不仅要加强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应的服务水平也要同步提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温湖炜  钟启明  
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数字基础设施的生产率悖论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进研发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效应,而服务业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商业模式创新而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低。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地区基础设施改进会从外部性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基础设施变化条件下,我国分地区集聚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差异需作分类研究,以便深入讨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使用PSTR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有关计算产业集聚和相关多样化的指标,实证研究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随着基础设施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相关多样性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非线性影响,并基本为正;集聚经济对GML指数的正向作用小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出现过度集聚现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外商投资均随着基础设施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强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政府干预促进当地生产水平,中西部地区政府干预作用随着基础设施增加而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