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5)
- 2023(12157)
- 2022(10517)
- 2021(10224)
- 2020(8429)
- 2019(19978)
- 2018(19940)
- 2017(36681)
- 2016(20781)
- 2015(23592)
- 2014(23799)
- 2013(23089)
- 2012(21180)
- 2011(19136)
- 2010(19463)
- 2009(17289)
- 2008(16715)
- 2007(14802)
- 2006(13145)
- 2005(11353)
- 学科
- 济(73703)
- 经济(73628)
- 管理(53121)
- 业(47077)
- 企(39413)
- 企业(39413)
- 方法(32918)
- 数学(27918)
- 数学方法(27512)
- 中国(25764)
- 教育(23940)
- 农(19923)
- 学(19224)
- 理论(17450)
- 财(17401)
- 地方(16606)
- 业经(16347)
- 农业(13063)
- 制(13034)
- 和(12976)
- 技术(12603)
- 贸(12133)
- 贸易(12123)
- 易(11737)
- 环境(11368)
- 教学(11184)
- 发(10924)
- 务(10435)
- 财务(10359)
- 财务管理(10343)
- 机构
- 大学(283660)
- 学院(276570)
- 管理(106412)
- 济(98639)
- 研究(96452)
- 经济(95903)
- 理学(91841)
- 理学院(90689)
- 管理学(88914)
- 管理学院(88373)
- 中国(65235)
- 京(63514)
- 科学(60568)
- 所(48085)
- 范(47359)
- 师范(47037)
- 财(45185)
- 研究所(43821)
- 中心(42794)
- 江(42068)
- 北京(41332)
- 农(41228)
- 业大(40232)
- 教育(39670)
- 师范大学(38575)
- 财经(35764)
- 院(35357)
- 州(34118)
- 技术(34049)
- 经(32574)
- 基金
- 项目(189149)
- 科学(148957)
- 研究(146175)
- 基金(132512)
- 家(114219)
- 国家(113123)
- 科学基金(96441)
- 社会(87119)
- 社会科(82070)
- 社会科学(82048)
- 省(75210)
- 教育(73982)
- 基金项目(70285)
- 划(64979)
- 编号(63034)
- 自然(61982)
- 自然科(60477)
- 自然科学(60463)
- 自然科学基金(59322)
- 成果(54181)
- 资助(54061)
- 课题(46224)
- 重点(43373)
- 部(42654)
- 发(40810)
- 创(39260)
- 项目编号(38753)
- 年(37758)
- 教育部(37095)
- 大学(36460)
- 期刊
- 济(110578)
- 经济(110578)
- 研究(90995)
- 教育(66730)
- 中国(66421)
- 学报(42991)
- 科学(39456)
- 管理(38694)
- 农(37214)
- 大学(33621)
- 财(32901)
- 学学(29384)
- 技术(28907)
- 农业(26590)
- 图书(20042)
- 融(19055)
- 金融(19055)
- 业经(17268)
- 财经(16618)
- 经济研究(16536)
- 职业(16490)
- 经(14085)
- 业(13940)
- 坛(13792)
- 论坛(13792)
- 书馆(13593)
- 图书馆(13593)
- 科技(13580)
- 问题(13560)
- 理论(13519)
共检索到420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国瑜
学科建设是通过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形成并保持学科优势的过程,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和核心。作为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研究生教育是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通过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强化研究生基础科学研究训练、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措施,使研究生教育成为提升学科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基础科学研究 研究生教育 一流学科建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双淼 谢静
依托学科核心竞争力理论,从资源、能力和知识三个维度对25个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研究领域、研究合作和学术发展力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可将教育学科建设划分为聚势共赢、专注深耕、借力突破和内生突围四种模式。聚势共赢模式强调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专注深耕模式关注重点学科知识的突围,借力突破模式聚焦多学科资源整合能力,内生突围模式倚重组织结构调整和治理体系改革。上述四种模式为我国教育学科构建适切的学科建设模式,提升学科竞争力提供了经验启示。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建设 学科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海良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双一流"建设启程的重要规划。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对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贡献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变化的最重要的标识。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顾建民 韩双淼
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双重属性,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既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追求卓越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于我国学科建设和大学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高校基于不同的办学传统、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形成了多样化的学科建设模式,[1]不同的学科建设模式内隐着异中有同的学科建设特征。厘清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建设特征,有助于我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靶向发力,完善学科建制,提升学科水平。一、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学科建设通常涉及五个核心问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何晋秋
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高校类型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其发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我国可吸收各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并认定一批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从中逐渐在我国建设并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定位,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统筹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双一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岚 陶涛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为加快推进厦门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2016年5月26日-27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成功主办了"研究生教育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定位为高端论坛,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8所高水平大学的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墨宏山
结合表征研究能力的论文份额和表征影响力的被引用度定义可表征基础研究发展水平的发展指数(DI)指标,选择各学科代表性期刊,计算分析中国与美、英、德、法、日各学科的发展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各学科都呈增长趋势,除天文学外,其他学科的增长速度都位居第一;各学科排名中,化学位居第一,地学和综合学科位居第二,物理学位居第三,数学和生物学位居第四,天文学位居第六;中国基础科学综合发展指数逐步超越日、法、德、英,2017年位居第2。研究表明,发展指数可用于基础研究趋势分析,并为科研机构和学科评估等提供一个定量手段。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林杰 洪晓楠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支撑,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目的,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是互依共生、互促共进的生态共同体。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之间的应然关系,在实然层面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尊重与实践。实际上,在推进与开展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过程中,二者疏离的现象依然存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耦合整生,是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理想目标的基础。为此,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学科、课程、专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关键词:
学科建设 本科教育 学科 课程 专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振国
两百多年来的教育学,总体上是西方话语体系背景下的教育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教育学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教育今天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就、经验、道路和模式。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必须实现教育学的历史转向:立足中国实际,立足时代特征,立足未来需要,实现教育学话语的领跑转向;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实现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转向;实现教育学社会服务的高质量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必须进行学术建制的改革创新,从单一垂直结构走向多元互动结构;形成相应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力、体现引领力、展现未来性,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耿有权
认为"双一流"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但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探讨了"双一流"的使命引领、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体制保障、环境优化等对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并就推动一流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凌健
审视当前的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政府化"及虚拟组织形态的学科建设是阻碍学科持续发展的难题,大学学科建设"无边界、碎片化、难评价"。大学学科建设必须转向"组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形成基于学科组织的认知取向、行动取向和规范取向。面向世界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应明确其建设指向,择选"组织化"为基本路径实现学科组织发展。从学科组织建设的个体角度上,达成学科的自组织状态;从学科组织建设的整体角度,实现学校对学科组织建设和管理的高度有序化。
关键词:
组织化 一流学科 学科建设 自组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松
本文在对研究型大学与学科建设的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特点,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路。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江惠云 陈金彦
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把握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特点,通过凝炼学科方向、培育人才团队、建设一流平台、培育重大成果、推进协同创新和形成支撑学科发展的制度和文化,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学科的科学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重要保证。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 建设思路 机制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秉林
"双一流"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国际化进程等都给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把握建设实质和内涵,构建和完善择优遴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自主办学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方守恩 曹文泽 谢辉 蔡三发
上海市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率先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开展部市共建部属高校计划与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双管齐下推进"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应该进一步细化相关建设管理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