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1)
- 2023(11543)
- 2022(9980)
- 2021(9448)
- 2020(7601)
- 2019(17714)
- 2018(17507)
- 2017(33803)
- 2016(18493)
- 2015(20690)
- 2014(20528)
- 2013(20213)
- 2012(18161)
- 2011(16349)
- 2010(16074)
- 2009(14415)
- 2008(13717)
- 2007(11718)
- 2006(10086)
- 2005(8529)
- 学科
- 济(70853)
- 经济(70784)
- 管理(50653)
- 业(48212)
- 企(39838)
- 企业(39838)
- 方法(34281)
- 数学(29718)
- 数学方法(29384)
- 农(20118)
- 中国(18033)
- 业经(16898)
- 学(15907)
- 财(15867)
- 地方(14840)
- 农业(13713)
- 理论(12660)
- 贸(12179)
- 贸易(12174)
- 易(11791)
- 环境(11770)
- 和(11698)
- 技术(11487)
- 制(11133)
- 教育(10895)
- 务(10251)
- 财务(10190)
- 财务管理(10174)
- 划(10154)
- 企业财务(9637)
- 机构
- 大学(256519)
- 学院(256016)
- 管理(104820)
- 济(96528)
- 经济(94331)
- 理学(92153)
- 理学院(91134)
- 管理学(89571)
- 管理学院(89121)
- 研究(82763)
- 中国(58402)
- 京(54221)
- 科学(53920)
- 农(41900)
- 财(41603)
- 业大(41080)
- 所(40767)
- 研究所(37735)
- 中心(37192)
- 江(35399)
- 范(35111)
- 师范(34796)
- 财经(34470)
- 北京(33861)
- 农业(32929)
- 经(31407)
- 院(30345)
- 州(29151)
- 师范大学(28216)
- 技术(27841)
- 基金
- 项目(185072)
- 科学(145282)
- 研究(136241)
- 基金(132913)
- 家(115782)
- 国家(114791)
- 科学基金(98691)
- 社会(84069)
- 社会科(79593)
- 社会科学(79570)
- 省(73481)
- 基金项目(71805)
- 自然(64704)
- 自然科(63145)
- 自然科学(63132)
- 教育(62700)
- 自然科学基金(61972)
- 划(61767)
- 编号(56732)
- 资助(53551)
- 成果(45331)
- 重点(41169)
- 部(40054)
- 发(39705)
- 创(38886)
- 课题(38710)
- 创新(36102)
- 科研(35293)
- 项目编号(35028)
- 大学(34387)
- 期刊
- 济(101221)
- 经济(101221)
- 研究(71894)
- 中国(44113)
- 学报(42123)
- 科学(38431)
- 农(38027)
- 管理(36079)
- 教育(31689)
- 大学(31616)
- 学学(29658)
- 财(29200)
- 农业(27053)
- 技术(22232)
- 业经(17822)
- 融(17103)
- 金融(17103)
- 经济研究(15767)
- 财经(15491)
- 图书(14797)
- 科技(13498)
- 问题(13204)
- 经(13093)
- 业(13085)
- 理论(12915)
- 技术经济(12112)
- 实践(12105)
- 践(12105)
- 版(11949)
- 资源(11549)
共检索到352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文泳 钱铤锴 周新晔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根基。基于“要素—政府—市场”理论框架,以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fs 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对基础研究驱动因素展开路径研究。结果发现:(1)存在3种驱动基础研究发展的路径构型,分别是以财税资源、计划配置、科技基础设施为保障的税收支撑型,以人力资源、计划配置、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提的意愿推动型,以人力资源、国际交流、技术市场为牵引的知识交流型;(2)组态路径在时间维度上呈稳定发展态势,但在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路径较为多样,中西部地区由于财税支撑不足,更多依赖地方政府的意愿推动;(3)基础研究发展是要素、政府、市场协同作用的结果,需结合要素禀赋,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研究结论有助于阐释我国区域基础研究多因素联动机制,为地方政府更好地把握基础研究发展着力点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组态分析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锡荣 刘思念
在提炼企业基础研究行为驱动因素基础上,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原理,构建企业基础研究行为驱动因素的层级递阶结构模型,从上到下依次为企业内部驱动、市场驱动、国家战略驱动、国际竞争驱动和社会驱动。划分企业基础研究行为的强关系驱动层、中关系驱动层和弱关系驱动层。选取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引领性的企业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得到企业基础研究行为驱动因素分层结构作用图谱。结论对我国企业基础研究驱动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应用价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媛棋 寇明婷 陈凯华
本文立足于系统整合视角构建了企业基础研究倾向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内198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识别检验了企业内外部多元要素对企业基础研究倾向的协同影响作用和因果复杂机制。研究发现,存在5种可推动企业产生基础研究倾向的要素组合驱动模式,包括企业内部资金主导驱动型、企业外部创新资源主导驱动型、金融资本支持下的自主驱动型、金融资本支持下的合作驱动型以及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协同支持型。这5种不同的要素联合驱动模式体现了企业基础研究倾向的多重形成路径。研究结论有利于从系统整合视角丰富企业基础研究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揭示企业基础研究倾向产生的要素组合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方勇 吴素珍 张鹤达
以典型创新企业的深度访谈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提炼出国家政策支持、产业环境推动等主范畴,构建企业基础研究行为模型,并应用双因素理论进行了理论诠释。研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研发基础属于保健因素;产业环境、技术环境、一流企业愿景、企业社会责任属于激励因素;国家政策支持既是保健因素又是激励因素。基于“外因—内因—行为”分析范式,提出了外部因素中的国家政策支持影响企业内部保健因素,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产业环境、技术环境影响企业内部激励因素的企业基础研究行为的双重作用路径。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加强企业基础研究的条件支持、增强创新氛围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梁玲玲 燕乐乐 张林
目前我国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依旧非常突出,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转化,而包容性技术创新可以为此提供解决方案。包容性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低收入人群为服务对象的技术创新,它为贫困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包容性技术创新发展迟缓,关于包容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现有文献也尚未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TOE框架,以388家代表性企业为样本,运用fsQCA方法探索企业包容性技术创新多重前因的复杂运行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包容性技术创新具有“多重并发”的特点,单一要素不会构成企业包容性技术创新高绩效的必要条件;存在三条包容性技术创新高绩效关键路径,包括“技术—组织—环境协同联动型”路径、“技术—环境双轨并驱型”路径和“技术—组织双轨并驱型”路径;专利管理能力在三条组态路径中均作为核心条件存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熊文明 余维新 沙勇
学术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影响学术创业者角色协同的多重因素及因果路径。结果表明,个体较高的认知柔性是产生协同的必要条件,实现高学术创业者角色协同的路径有3条,即认知柔性、政府支持和高校支持的联动匹配,认知柔性、团队异质性和政府支持的联动匹配,以及认知柔性、政府支持和家庭支持的联动匹配。其中,第一条路径更能有效提升角色协同程度,当政府、高校组织和自身条件有效组合与匹配时,能够显著形成耦合效应。不同路径涉及的要素既发挥协同作用,也产生替代作用,当认知柔性和政府支持力度较高时,只要家庭支持强有力,或者建立异质性创业团队,或者高校各项组织制度较为完善,均可实现高学术创业者角色协同。导致非高学术创业者角色协同的路径有两条,且与高学术创业者角色协同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结论有助于揭示驱动学术创业者角色协同各因素间的组态关系,为学术创业政策设计提供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相宇 赵天朗
企业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起促进作用。企业基础研究是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战略规划。尽管我国对基础研究有一定投入,但其投入量与投入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企业基础研究为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对企业基础研究的驱动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剖析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水平的有效策略,为推动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增加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丰富理论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涌 孙姣
金融科技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鲜有文献对地区金融科技影响因素的多重互动关系展开研究。鉴于此,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组态视角探索经济基础、政府行为及技术环境层面三类复杂生态要素对各省域金融科技发展的联动效应及驱动路径。结果表明:非高政府干预程度是金融科技水平得以提升的必要条件,政府干预市场过多可能会成为制约金融科技发展的瓶颈;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路径可概括为技术-经济双轮驱动型、技术市场支撑驱动型、经济-技术-监管协同驱动三种发展模式;非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路径同样有三条,且与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对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普适的作用;无论是高金融科技还是低金融科技水平,都由经济基础、政府行为和技术环境层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驱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多样化组态。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条件组态 路径分析 QCA方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元 许智颖 王舒扬
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国之重器占据重要战略位置,但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驱动要素机制与可实现路径尚未明晰。为揭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的驱动因素及组态路径模式,在厘清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特征基础上,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利用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份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条件及可实现路径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化技术、R&D投入强度、市场化环境和政府支持度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因素;(2)存在3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路径,分别是高数字技术下市场导向型、高组织集聚下产业导向型和高研发资助下政府导向型,且均以技术层为基础、组织及环境层为支持;(3)产业协同能弥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要素匮乏的不足,同时政府资助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以丰富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本存量与增加科技研发资本流量为两大着力点,在积极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为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光 钟方媛 周贤永 明翠琴
基于组态视角,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分析样本,运用fs QCA方法探讨区域创新能力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是驱动区域高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是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形成区域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共有5条,非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有4条,两者存在非对称关系;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政府投入、市场、组织等驱动因素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过互相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冷萱 李涵 何佳鑫
基础研究创新关乎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如何推动基础研究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以地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本地交流成本降低对高校基础研究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收集了2006~2020年中国高校分学科的基础研究产出指标,实证研究发现地铁开通使得该城市对应高校学科层面的基础研究产出显著提升了约4%,动态效应表明这一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强化。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地铁通过降低本地交流成本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合作,最终提升了基础研究产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为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创新提供了参考,也为理解交通强国产生的创新效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海晨 陈云伟
对于作为所有技术问题总机关的基础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宏观政策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述,特别是针对实际行动层面的系统讨论。鉴于此,梳理我国中央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总结得出世界科技强国发展基础研究的六方面共性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当前基础研究发展存在组织攻关模式单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项目布局不足、非共识和颠覆性项目组织管理匮乏、人才发展环境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与开放合作交流受阻等六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建制化攻关组织模式、设置自由探索式研究项目、制订新管理机制、营造稳定人才成长氛围、探索适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开放合作机制等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六点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韩文杰 梁璐璐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2008—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分别向西南、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三阶段的主要推力是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力是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四阶段的主要推力则是华东、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结合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有关各省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的对策。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马辉 王素贞 黄梦娇
从参与人员、参与制度、参与信息、参与实务、项目自身情况五个方面探究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影响因素。以问卷调查得到的116份有效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旧城住区改造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制度对于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正向驱动作用最为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杰鲲 韩文杰 康忠燕 梁璐璐
分析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路径,寻求区域贡献及其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对落实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技术创新产出重心测算模型及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并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解为人员投入、经济基础、投入强度和经费产出效率四方面效应,同时对2001-2017年的专利授权数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中国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重心分别向东南、东北、西北和向南迁移;华南、华东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是2001-2005年重心迁移的主要推力,华东、西北和华南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则分别是2005-2012年、2012-2016年和2016-2017年的主要推力。结合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各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产出增加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