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21)
2023(13047)
2022(11197)
2021(10487)
2020(8685)
2019(20134)
2018(19966)
2017(37854)
2016(20543)
2015(22776)
2014(22516)
2013(22216)
2012(20312)
2011(18235)
2010(18071)
2009(16383)
2008(15697)
2007(13785)
2006(11899)
2005(10328)
作者
(59807)
(49310)
(49001)
(46509)
(31377)
(23750)
(22163)
(19360)
(18796)
(17622)
(16897)
(16584)
(15715)
(15546)
(15337)
(15198)
(14879)
(14762)
(14119)
(14052)
(12378)
(12030)
(11895)
(11363)
(11230)
(10997)
(10987)
(10765)
(9969)
(9823)
学科
(76796)
经济(76710)
管理(62410)
(59867)
(51483)
企业(51483)
方法(35697)
数学(30238)
数学方法(29889)
中国(21499)
(20388)
技术(19324)
(18972)
业经(18784)
(18482)
地方(16113)
理论(14617)
农业(13955)
(13547)
(13374)
技术管理(13132)
(13125)
贸易(13113)
(12708)
环境(12189)
(11965)
财务(11905)
财务管理(11885)
(11696)
教育(11550)
机构
大学(286235)
学院(283545)
管理(115040)
(107929)
经济(105484)
理学(100332)
理学院(99231)
管理学(97516)
管理学院(97025)
研究(95667)
中国(69183)
科学(62327)
(61584)
(48110)
(48069)
(47944)
业大(45233)
研究所(44283)
中心(42767)
(41002)
北京(38823)
财经(38610)
农业(38044)
(37758)
师范(37318)
(35341)
(35176)
(33478)
技术(31756)
经济学(31195)
基金
项目(202102)
科学(158784)
研究(146569)
基金(145445)
(128105)
国家(127023)
科学基金(108879)
社会(90625)
社会科(85752)
社会科学(85728)
(80675)
基金项目(77825)
自然(72393)
自然科(70728)
自然科学(70709)
自然科学基金(69476)
(68007)
教育(66918)
编号(59147)
资助(58870)
成果(47638)
(46334)
重点(45322)
(43421)
(43216)
创新(42488)
课题(41382)
科研(38862)
计划(37421)
大学(37309)
期刊
(115575)
经济(115575)
研究(82917)
中国(56380)
学报(48333)
科学(44191)
管理(43910)
(42817)
教育(36481)
大学(36083)
(34827)
学学(33739)
农业(30391)
技术(25330)
(20950)
金融(20950)
业经(19300)
经济研究(18319)
财经(18047)
科技(17151)
(16411)
图书(16374)
(15383)
问题(14512)
技术经济(14264)
理论(13889)
(13049)
实践(12888)
(12888)
现代(12753)
共检索到408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刁现民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和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是中国起源的古老农作物,栽培历史超过8 000年,粟(谷子)、黍(黍稷、糜子)、稻(水稻Oryza Sativa l.)、麦(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菽(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被称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五谷"[1-2],而谷子和黍稷在"五谷"中位列重要位置,可见这两种作物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考古学证据的积累证明,黍稷的驯化早于谷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张家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家在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科研的更高要求,教育科研今后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为此,2008年8月,《教育研究》杂志社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了"新时期新阶段教育科研发展座谈会"。会上,一些学者就如何建设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新阶段教育科研的新使命、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教育科研的创新、教育研究者的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大家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一组笔谈刊发,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万钢  
当前,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也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呈现新的特征科学向纵深发展,知识创新日新月异。经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范旭  李蓓黎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0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科研机构的基础科研创新效率现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以科研机构基础科研创新效率评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结合系统GMM模型,从全国和分地区两个维度研究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创新、外商投资环境对科研机构基础科研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科研机构基础科研效率总体偏低,并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为提升我国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效率,需采取完善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投入方式、优化创新人力资本结构和扩大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对外开放程度等策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冷萱   李涵   何佳鑫  
基础研究创新关乎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如何推动基础研究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以地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本地交流成本降低对高校基础研究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收集了2006~2020年中国高校分学科的基础研究产出指标,实证研究发现地铁开通使得该城市对应高校学科层面的基础研究产出显著提升了约4%,动态效应表明这一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强化。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地铁通过降低本地交流成本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合作,最终提升了基础研究产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为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创新提供了参考,也为理解交通强国产生的创新效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主持人林凤(1966-),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育生物学学科带头人。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99年获得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5年3月至9月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在美国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2012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华琳,李栩辉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现状,提出我国需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基础性交叉学科创新性研究等环节,以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宏广  张文霞  樊立宏  
本文回顾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7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发展中国基础研究的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追求国际一流、杜绝重复"的发展导向、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多支持、不干预"的管理方式。因此,对于基础研究机构,应该确立"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大胆改革管理体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做到"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对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机遇,加速引进外籍高端人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绿色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宽带中国”示范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经过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且这一提升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重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互联网水平提升效应和数字金融助推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经济相似、地理邻近城市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付奎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网络的"中枢节点"和"传输纽带",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激发城市创新动力、构建数字网络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该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时空效应来看:试点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具有动态可持续性,随着年份的推移,效果不断增大;且试点政策加速推动了地理相邻城市的信息和创新要素流动,产生了较强的示范效应,并加剧了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洼地效应,对经济相似地区创新资源和要素产生了一定的虹吸效应。从影响机制来看,试点政策通过集聚驱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促进城市创新,数字金融助推效应相对较小。从异质性来看,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和行政等级较高的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等城市的创新驱动效应相对更强。研究结论为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振华  
大学里,文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人文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学术创新的排头兵,他们的学术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人文学科的学术水平。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要上台阶,创新是必由之路。当前,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偏离攻读学位的应有使命直接有关。功利思想的泛滥导致有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很难通过,或答辩委员会碍于面子才让其通过。这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更有学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立  
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关于R&D的收益率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政府和私人资助R&D,其收益率是相当可观的。曼斯菲尔德关于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定量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曼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做了评述,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杰1,丁云龙1,胡亚伟2  
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引领与支撑,提振基础研究是新时期国家创新行动的重点,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层面,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发展及创新人才与团队培养。选取中国、日本、德国与加拿大基础研究创新团队的典型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世界一流国际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合作研究与培训经历项目”、“中心和重大资助项目”与“合作研究中心项目”,从目标定位、申请方式、资助对象、资助年限、资助金额、团队规模、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资助管理机制的诸多方面展开比较分析,借鉴国外经验,获得体制机制调整与变革启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华涛   彭琦辉  
中国正在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高校知识生产和转化的基石,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23个省份高校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基础研究投入、应用研究投入、产学合作网络、国际交流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正向促进创新绩效;产学合作网络正向调节基础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国际交流网络正向调节基础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但削弱应用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该结论对高校加强原始创新、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推动产学深度融合以及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