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7)
- 2023(10453)
- 2022(9236)
- 2021(8716)
- 2020(7193)
- 2019(16854)
- 2018(16713)
- 2017(32619)
- 2016(17522)
- 2015(19705)
- 2014(19479)
- 2013(19394)
- 2012(17591)
- 2011(15787)
- 2010(15565)
- 2009(13916)
- 2008(13298)
- 2007(11318)
- 2006(9773)
- 2005(8344)
- 学科
- 济(70085)
- 经济(70009)
- 管理(50597)
- 业(47987)
- 企(40155)
- 企业(40155)
- 方法(35354)
- 数学(30971)
- 数学方法(30669)
- 财(18454)
- 农(18001)
- 贸(17633)
- 贸易(17629)
- 中国(17535)
- 易(17250)
- 业经(15296)
- 学(14881)
- 地方(13923)
- 出(12586)
- 技术(12106)
- 农业(12035)
- 理论(11606)
- 和(11174)
- 环境(11151)
- 务(10900)
- 制(10846)
- 财务(10841)
- 财务管理(10822)
- 企业财务(10217)
- 划(9719)
- 机构
- 大学(247196)
- 学院(244431)
- 管理(102572)
- 济(98184)
- 经济(96135)
- 理学(90338)
- 理学院(89401)
- 管理学(87983)
- 管理学院(87551)
- 研究(78015)
- 中国(56031)
- 京(51869)
- 科学(48920)
- 财(43587)
- 所(37873)
- 业大(36875)
- 农(36471)
- 财经(35987)
- 中心(35161)
- 研究所(34859)
- 江(33176)
- 经(32936)
- 北京(32407)
- 范(31928)
- 师范(31672)
- 经济学(29646)
- 院(28736)
- 农业(28567)
- 州(27286)
- 财经大学(27115)
- 基金
- 项目(176353)
- 科学(139320)
- 研究(129472)
- 基金(129277)
- 家(111928)
- 国家(111038)
- 科学基金(96321)
- 社会(81805)
- 社会科(77632)
- 社会科学(77614)
- 基金项目(69554)
- 省(68065)
- 自然(63090)
- 自然科(61641)
- 自然科学(61630)
- 自然科学基金(60514)
- 教育(59105)
- 划(57136)
- 资助(53073)
- 编号(52594)
- 成果(41551)
- 部(39371)
- 重点(38730)
- 发(36888)
- 创(36842)
- 课题(35204)
- 创新(34292)
- 教育部(34107)
- 科研(33738)
- 人文(33498)
共检索到339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立雨 师萍
基础研究不仅是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整个科技活动及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投入会产生溢出效应。在对我国基础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及基础研究溢出效应的内涵和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研究溢出效应的度量模型。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投入 溢出效应 度量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冷萱 李涵
基础研究对于中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收集2006~2020年大学学科层面论文发表数据,根据城市领域学科点数量构建城市领域层面的学科集聚指标,使用多维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法从学科集聚的视角对如何提升基础研究产出效率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研究发现,学科集聚能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进而提升大学学科基础研究产出效率。具体而言,城市领域层面的学科点数量每增加1%,该城市对应大学的学科论文发表数量将显著增加1.25%。机制分析表明,学科集聚降低了基础研究中的信息成本,促进了研究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主要体现为学科集聚增加了研究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的概率,以及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本文的研究将应用研究的知识溢出扩展到基础研究的知识溢出,扩展了创新知识溢出的研究边界,系统性地评估了城市领域层面学科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同时,本文从学科集聚产生知识溢出的视角补充了大学如何影响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本文的研究为新发展阶段如何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基于2009—2016年我国省域创新数据,实证分析基础研究投入及其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高校和企业的基础研究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则不显著;基础研究经费向科研机构和高校集聚在西部地区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基础研究人员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创新产出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基础研究经费向企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负,而基础研究人员集聚的影响则显著为正。以上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尤其是增加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促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军涛 毕乐强 纪昭君
运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1990—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间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外溢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在本区域内具有外部溢出效应,在区域间也存在显著的外部溢出效应。这表明某一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产出,也会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边志强
通过考察我国省际网络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溢出效应,发现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本地通讯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外地通讯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提醒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其他地区的政府行为,在保持最优规模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对经济政策做出一些主动调整,以保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天籽 王伟
近年来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在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其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值得关注。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交通和通讯两种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的大小、溢出距离、区域异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后,得出以下结论:通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特别是互联网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两种基础设施具有互补关系,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均表现为正;网络基础设施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距离为190 km,而通讯基础设施的溢出距离为250 km;在考察网络基础设施的区域异质性时发现,在0~1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条件下,东部地区通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而在0~1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条件下,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高于东中部地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泳泽 唐孝妍
促进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以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为外生冲击,利用了中国工企数据库和专利引用数据,采用DID模型研究了高校基础研究对于创新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高校基础研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知识溢出水平,表现为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引用率和专利产出率;(2)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更加完整,使得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促进高校基础研究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加注重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转移转化能力培养,促进知识溢出,对于校企合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塑造良好的产学研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关键词:
技术转移 知识溢出 基础研究 高校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杨 苏竣
科研投入的最终衡量指标是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为了测量基础研究投入对其产出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1991-2008年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特点;运用Matlab统计软件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利用二次回归运算建立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及其产出的多种变量的相关性模型,结果表明: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及其人均投入与高校基础研究产出有较强的相关性,而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增长率与其产出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振兴 杨起全 程家瑜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5%左右,但基础研究经费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政府在本国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基础研究总投入的80%以上。但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体单一,投入来源结构不合理,企业和高校投入少。结合对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测算,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其R&D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应把地方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纳入国家各项创新评价体系,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把大学自筹基础研究投入作为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投入 测算 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先恩 刘云 周程 方在庆 向桂林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R&D)总经费的比例低是一个热点问题,且存在歧义。作者围绕基础研究的内涵、主要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统计的比较、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结论是:中国的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确实偏低,这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中国的目标是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而雄厚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为实质性地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作者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投入统计 国际比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先恩 刘云 周程 方在庆 向桂林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R&D)总经费的比例低是一个热点问题,且存在歧义。作者围绕基础研究的内涵、主要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统计的比较、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结论是:中国的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确实偏低,这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中国的目标是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而雄厚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为实质性地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作者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投入统计 国际比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子良 王平
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应加大投入强度宋子良,王平一、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发表的论文数约占全国科技论文数的60%,超过了科研机构,而且绝对数量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国外大学相比,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差距还很大。世界公认的最具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慧莹 刘航 张雨微
随着中国技术能力从以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以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日益迫切。科技自立自强不等于“闭门造车”,基础研究应基于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更高的成果质量和转化效率有效驱动经济发展。因此,探讨贸易品蕴含的技术正外部性与本国基础研究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基础研究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贸易开放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基础研究资本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贸易开放对该正向影响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即贸易品技术隐含流与基础研究成果存在一定替代关系;(2)在基础研究投入增进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应用研究产出发挥关键中介效应,其中贸易开放对第一阶段起显著为负的中介—调节效应,对第二阶段没有影响。因此,未来需要深入推动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改革、借助进口贸易搭建创新示范区、构建内外一体化开放融通创新体系。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协同实现创新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