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8)
- 2023(11763)
- 2022(10307)
- 2021(9795)
- 2020(8181)
- 2019(18724)
- 2018(18763)
- 2017(35550)
- 2016(19523)
- 2015(21960)
- 2014(21339)
- 2013(20764)
- 2012(18821)
- 2011(16885)
- 2010(16926)
- 2009(15074)
- 2008(14520)
- 2007(12558)
- 2006(10882)
- 2005(9200)
- 学科
- 济(69842)
- 经济(69771)
- 管理(58920)
- 业(56506)
- 企(48957)
- 企业(48957)
- 方法(32641)
- 数学(27614)
- 数学方法(27269)
- 中国(19970)
- 技术(18913)
- 农(18693)
- 业经(17290)
- 财(17114)
- 学(15677)
- 理论(15513)
- 地方(14737)
- 技术管理(12930)
- 农业(12574)
- 教育(12340)
- 制(12200)
- 和(12137)
- 贸(11808)
- 贸易(11798)
- 易(11430)
- 环境(11108)
- 务(11092)
- 划(11066)
- 财务(11032)
- 财务管理(11016)
- 机构
- 大学(262614)
- 学院(262357)
- 管理(108706)
- 济(98764)
- 经济(96449)
- 理学(94837)
- 理学院(93811)
- 管理学(92269)
- 管理学院(91791)
- 研究(83918)
- 中国(60198)
- 京(55925)
- 科学(53017)
- 财(43814)
- 所(40859)
- 业大(39045)
- 农(38560)
- 中心(37843)
- 江(37675)
- 研究所(37477)
- 范(36153)
- 师范(35859)
- 财经(35534)
- 北京(35359)
- 经(32352)
- 州(31079)
- 院(30995)
- 技术(30065)
- 农业(29986)
- 师范大学(28826)
- 基金
- 项目(185453)
- 科学(146144)
- 研究(139366)
- 基金(132206)
- 家(114200)
- 国家(113189)
- 科学基金(98265)
- 社会(85548)
- 社会科(80911)
- 社会科学(80889)
- 省(74691)
- 基金项目(71284)
- 教育(65165)
- 自然(63861)
- 自然科(62404)
- 自然科学(62392)
- 划(62103)
- 自然科学基金(61274)
- 编号(58001)
- 资助(53160)
- 成果(46653)
- 创(43084)
- 重点(41190)
- 课题(40307)
- 部(40111)
- 创新(39332)
- 发(39285)
- 项目编号(36176)
- 大学(34987)
- 科研(34789)
- 期刊
- 济(105400)
- 经济(105400)
- 研究(76583)
- 中国(52623)
- 管理(41097)
- 学报(39709)
- 教育(39558)
- 科学(37312)
- 农(34570)
- 财(31913)
- 大学(30268)
- 学学(28024)
- 技术(25554)
- 农业(24690)
- 融(19165)
- 金融(19165)
- 业经(18071)
- 财经(16363)
- 经济研究(16357)
- 图书(15801)
- 科技(15721)
- 经(13876)
- 技术经济(13361)
- 业(13264)
- 理论(13175)
- 问题(13133)
- 实践(12316)
- 践(12316)
- 现代(11918)
- 坛(11602)
共检索到375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善超
世纪更替的时间,虽然为主观设置的坐标系所确定,但它给人类进行总结和筹划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间点。在发达国家纷纷筹划未来发展的同时,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相应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以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江泽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先明
基础研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机制环境等因素制约,影响了我国的创新研究和创新人才成长。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促进创新性研究,大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创新 人才培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其坤
当今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国家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变革等多因素历史地交汇在一起,各国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呼啸而至,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几个科学突破的例子,阐释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强调培养杰出人才需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学科规划等。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杰出人才 强基计划 学科规划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茂 罗娟研 徐浩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同时基础学科需要利用工程技术和行业产业实现科技转换和实际应用,而作为转换载体的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在新工科理念下开展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新时代探索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实践。基于对新工科理念下高校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通过与以美、德、日3个国家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国内外比较分析,从价值塑造、知识体系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助推等维度分析中国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归纳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在资源供给、培养体系和回应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明确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保证基础学科理论深度的同时保持与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同步,开展以物理为基础、应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开展物理学和工程科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实践,以此培养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娜
大学生可雇佣技能是使大学生成功获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包括以通识技能为基础的人际技能、国际化技能、应用技能、自我发展技能、随机应变技能和创新技能。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和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在深刻理解大学生可雇佣技能内涵和生成机制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要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转变教育观念,以应用教育为导向,创新通识教育、专业实践和综合素质的集成课程体系和可雇佣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通过引导式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中外合作国际化教育和创业教育等途径培
关键词:
雇佣技能 生成机制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永生 屈波 刘拓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质量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择优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别批准了420个和707个,北京交通大学有8个专业(方向)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学校一直以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梁慧稳
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科技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培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孙锐 石金涛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组织创新支持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以某公司围绕研发项目的组织创新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组织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研发项目的组织创新支持与创新人才培养扩展模型。
关键词:
创新支持 创新人才 能力培养 研发项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奠宙
高中是基础教育,打好基础仍然是首要任务。流光溢彩的上层建筑往往掩盖了朴实无华的基础。所以,在提倡创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基础的重要性。如何处理教育中的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创新需要坚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淑云
专业基础应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技巧,教科书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载体。师生应重视教科书的学习,语言是人际互动、表达思想的基本能力,学校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技巧性能力是熟练地处理对外贸易业务的技巧,建立校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施诊所式的贸易教学,规划科学的实习方案,是培养学生技艺性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专业基础 培养与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金梧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要把一批中国大学办成世界著名大学,就需要我们找准大学自身的定位,保持和弘扬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成功的经验,突破现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构筑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大学文化,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努力在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
大学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大学文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缪协兴 丁三青
创新型国家建设,赋予高校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创新型研究和创新型服务,同时也要求高校必须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当前,高校一项急迫的任务是改革基层学术组织,搭建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中国矿业大学在过去几年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满生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在美国掀起了对中、印、美三国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研究热潮。本文阐述了美国开展中、印、美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了2007年3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埃莫瑞大学召开的“印、中、美教育创新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并对印度教育崛起的前景作了分析,特别指出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有优劣,要相互学习借鉴。
关键词:
教育创新 人才培养 印度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维明
大学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从团队、学科、科研等入手,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凝练协同创新方向,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综观国际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向玉 徐前权 胡艳华
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高校公共课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可以让大学生理解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社会问题,掌握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后的常见纠纷处理方法。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案例教学在案例来源归纳、社会热点问题剖析、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统筹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发建设案例数据库、培养双师型优秀师资队伍和实现授课师资队伍跨院系流动等方式逐步解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